趙志琴
【摘 要】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擴展視野、發展思維、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不注重對學生快樂閱讀的引導,學生對閱讀興趣不高,是現今中學生閱讀存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訓練
語文“新課標”的“閱讀教學建議”第四條中扼要闡述了如何“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能力”的新課題,其目標主要是想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來“拓展思維空間”和“提高閱讀質量”。經常進行閱讀可以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為他們今后找工作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閱讀除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就是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方法的指導是必須的,而且還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使學生形成一種習慣。學生在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的同時,自身要理解,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這種知識必須成為能力。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能夠達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了這種學習的能力。因此,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需要在課外閱讀實踐中逐步提高。
一、用好教材,一課一得
教材中有培養學生閱讀文章的理解能力的內容。閱讀能力分為認讀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評價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還有每單元的綜合學習的閱讀內容,這些都是指導我進行閱讀教學的很好的材料。我按照教材所規定的內容逐步的進行閱讀練習。其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訓練學生綜合運用各種閱讀能力,來提高閱讀效果的。
一般來說,讀一篇文章,讀懂它的內容和形式,大致要走三步。第一步:讀懂文章表現了什么內容。第二步:讀懂文章怎么表現內容的。第三:讀懂文章表現得怎樣,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做有針對性的閱讀訓練。
我在講課之前,一般都先讓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讓學生對所學的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我一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教學中的重難點。比如面對初一上學期的學生,他們處于小學到初中的過渡階段,對一篇文章的理解很不完整,概括能力很差,對記敘文閱讀方法的掌握很不夠全面,所以我就把整體感知作為每篇文章必訓的內容之一。
我把整體感知記敘文的基本步驟進行了歸納,包括第一步:讀題目,想問題。即讓學生拿到一篇文章之后,先要看看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窗口,我們根據題目歸納的作用有:提示文章的主要內容;提示文章的線索;;提示文章的中心等,學生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時候就不會產生很大的偏差。第二步:疏結構,明內容。文章內容的概括首先要進行逐段的內容概括,然后本著留主去次的原則進行文章整體內容的概括。讓學生明確文章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第三步:抓關鍵,提主旨。訓練學生著眼于表現中心的關鍵段落、語句。比如結尾議論抒情段或直接揭示人物性格的語句等等。明確中心大致分成揭示道理(寫事為主),贊揚人物的品質或精神(寫人為主),抒發作者某種情感(寫景為主)。概括的時候,應該從正面進行概括,即贊揚,歌頌了什么。在此基礎上再完成作者是怎樣表現中心的,即對文章語言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現代文的知識點很多,如果每節課,每篇課文都將這些知識點讓學生掌握,那最后的結果必然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也沒抓著。所謂的一課一得就是根據學生實際,單元重點以及文章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抓住一點或者兩點進行訓練,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使閱讀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最后每課一得,得得相加,必有大得。
到了初二,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發展。在學習每篇文章之前,我除了安排學生完成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的預習作業之外,還讓學生對文章進行簡單的評價,可以對內容,可以對寫法,可以對語言。課堂上,再根據學生自己閱讀的情況的反饋,選取學生集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作為一節課的重點進行閱讀教學。這樣學生能注意聽,而且能集中把問題突破。
到了初三,我主要是根據中考的題型,進行題組訓練。我會先把文體的知識點及答題方法進行歸類、總結。在做閱讀訓練時,把一個考點涉及到的不同題型一次性訓練到位,讓學生明白此類題型的答題方法和規律。然后我們用前兩年的中考閱讀題進行訓練。訓練時再提示相應的方法,反復在講中練,在練中講。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對知識點的把握很扎實,而且掌握了一定的答題技巧,最終形成了答題的能力。
總體上說,無論教哪個年級,老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注意學生的個人體驗,及時用鼓勵性的語言,啟發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的主張,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我會讓學生在老師引導幫助下,在充分理解分析文章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歸納方法,然后老師進行引導練習,有個人練習,小組合作練習,從而讓學生基本掌握相關的答題技巧,這樣的課堂環節的設計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當然,現代文閱讀不光是靠方法,學生的閱讀體驗也很重要。每節課對學生的閱讀都給予一兩點方法上的提示,這樣積少成多,就能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每節課無論從教學設計還是課堂實施的整個過程,我都注意到了實效性的問題。老師的教學不光是考慮到知識本身的系統性,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實際出發,才能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加強朗讀。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最不能少的一個環節就是朗讀。每學一篇文章,第一節課基本上就是讀。這樣除了能讓學生解決一些字詞問題,更重要的是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就能調動自己的情感和思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能夠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其實學生是非常喜歡讀書的,那我們就應該投其所好。有的時候,一節課下來,沒干別的,就是讀書。一定要形式多樣,男生讀,女生讀,男女對讀,分角色朗讀,接龍讀等等。這樣學生對所的文本自己就會有了深刻的了解。接下來,再訓練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度和瀏覽。
二、課外閱讀的點撥指導
(一)激發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表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激發、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要從多方面著手。
(1)曉之以理,明確閱讀意義。讓學生明白廣泛、健康的課外閱讀在語文學科及其他學科中的地位,語文能在中考、高考及將來工作和生活諸方面的重要作用。
(2)用獎勵,用生動而有說服力的例子點燃學生閱讀的熱情。我經常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并進行統計,開展閱讀競賽,對優勝者進行獎勵。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了語文成績。
(3)導之以行。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采且帶有觀摩性、解惑性、競賽性的讀書活動。比如作品賞析、讀書故事賽、知識競賽等。引導學生自己多讀多練,在實踐中培養興趣,積極而持久地投身閱讀活動中。
(二)推薦讀物
書有良莠之別,中學生開卷未必有益。初中學生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教師要培養他們的精品意識,幫助他們擇真而讀(真,真知灼見),擇善而讀(善,思想健康),擇美而讀(美,審美情趣)。除課標上推薦的中外名著外,我還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詩文,這些詩文形神兼備。規定學生每天熟讀成誦一篇,讓他們品評詞句意蘊,學學鑒賞角度,既賞心悅目,又拓寬思路,也提高了文學修養。同時,讀一些文質兼美的散文名篇。另外,推薦學生訂閱一些既貼近當代生活,又有學習指導意義的報刊。如《中學生》、《語文導報》等等。它們都是很優秀的讀物,多讀這些對語文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要切實改變中學生閱讀現狀,教師必須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不斷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快樂閱讀,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和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