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鷗
【摘 ? ?要】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目的,從課堂教學設計個個環節的設計上都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實踐中,嘗試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以滿足他們的需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科學素養的熏陶。這一教學模式的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與常規教學模式相比,它更重知識的實用性和生成性,廣泛適應于中等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應用型人才 ?中等職業院校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91
職業技術院校培養的是生產第一線的中高級應用型人才,我們重點培養的是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具有實用性。
專業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掌握基本專業技能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偏重有較強實用性和職業針對性的理論知識。研究性學習模式適合職業技術院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學方向,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對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改革。
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用實驗導入新課
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處于被動的,受支配的地位,教學過程中沒有交流,剝奪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和權利,也否定了教師在教學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導作用。為提高學校和畢業生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把原來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以技能訓練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是“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核心思想。
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主要是知識的記憶,事實上學生理論知識的構建過程,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從感性知識深入到理性認識,絕非背幾個定義或記住定理公式所能完成的。在專業課的常規教學活動中,教師把知識掰開捏碎,點點滴滴反復講解,填鴨式灌入學生腦子里,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學設計也過多的從教的角度去設計,很少關注學生的參與行為。
眾所周知實驗課課程設置是專業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實驗鞏固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作風和獨立工作能力。動手操作是研究性活動的構成要素,因而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實施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講解專業課《數字電子技術》中的《分立元件門電路》這一章節時。同學們首次接觸到了邏輯代數,單憑教師枯燥抽象的理論講解學生無法領會邏輯代數的意義,對各種門電路的原理和功能更是不明就里?;谝陨显颍以谑谡n時采用了先給同學們做演示實驗,后講解工作原理的方法。
新課開始,先認識與門電路,然后用仿真電路演示與門電路功能,請同學們自己來輸入與門電路四種不同的信號,分別測出輸入四種不同信號時與門電路的輸出電壓值,并歸納成表,以便于觀察與門電路輸入不同信號時輸出信號的特點。這樣,學生自己操作與門電路,觀察它的工作狀態,并總結歸納它的邏輯關系,驗證“與”邏輯功能,真正認識與門。這種通過學生通過仿真實驗先入為主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鍛煉他們主動性學習的求索能力。從教師獨白轉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地去進行學習和探究,激發學生獨立開發潛能的創造性,讓學生的表現欲在充分參與中實現,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二、 為學生創造疑問空間,把想象的余地留給學生
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實施往往需要圍繞科學主題進行,其中問題的選擇、資料的搜集、假說的形成與驗證等,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電路工作原理的過程中,以學生討論為立足點,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在交流中尋求答案,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進取意識,提高學習效率,自由地發揮其創造性。
研究性活動的實施常常需要學生圍繞某一問題,廣泛搜集資料、分析資料、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科學結論,在這種探究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電子技術課程學習中,《數字電子技術》中的《分立元件門電路》通過與門電路的仿真實驗,學生們直觀的認識了“與門”,大致了解了它的邏輯功能,但“與門”電路為什么會實現“與”邏輯呢?抓住這一教學難點,提出問題:“在與門電路中,從核心元件二極管著眼,輸入信號時,他們何時導通,何時截止,導通截止過程有沒有先后次序?”用提問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在生疑、解疑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并由此體味到思考與創造的歡樂、滿足。學生們往往因為不同的觀點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教師可以適當沉默,讓學生用爭辯的方式來回答為什么二極管導通截止會有先后次序,使他們在對話爭論中獲得對知識的個性化理解,待他們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時再以學生的答案引導講課。經過教師的循循誘導,漸漸地學生會覺得豁然開朗,真正理解“與”邏輯的本質。這個讓大家發言爭論、闡述自己觀點的教學環節,拓展學生的思維創新空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形成積極主動尋求知識、探索知識的能力,主動深入細致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三、設計性提問、思考題有啟發性、針對性、深入性
在研究性教學模式中,師生、生生、師生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通過對話與交流,開展靈活多樣的研究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課堂小結后,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學關鍵問題,設計性提問思考題。教學結尾設置的問題要有利于學生形成對知識的深層理解,使學生深入鉆研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思維的觸發點,同時這也是師生互動的觸發點。這些問題并不在課本上,學生只有真正深入地理解教學重點,才能領會其精髓并正確回答問題。在《分立元件門電路》這節課后,我留的思考題是:如果將與門電路的兩只二極管增加到三只、四只、多只,假如只有一個輸出端為低電平,其他輸入端為高電平,那么輸出端是什么狀態?是高電平還是低電平?在經過氣氛熱烈的討論后,大部分學生得出正確結論。思考這些較深層次的問題,可以使學生對教材有更深刻的了解,更牢固的記憶,進而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訓練目的。
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知識傳授的學習模式,構建開放、民主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堅持以能力為本位,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在保證學生具有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性教學內容,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職業技術院校最重要的任務。這種教學模式更適應中等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發展方向,把高分低能的學習尖子真正培養成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