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玲玲


【摘 ? ?要】“問題解決力”主要指幼兒在面對問題、困難、挫折時,能正確看待問題,勇于面對問題,并能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和挫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有了它,幼兒就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同伴關系),樹立足夠的信心,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更有利于生活和學習。如果缺失這種能力,幼兒遇到問題就會求助、逃避、甚至以偏激心理來解決,那許多有用的鍛煉機會便無法讓幼兒經歷,他人對自己的愛就會被漠視,可能面臨心理的病變和家人的痛苦。
【關鍵詞】問題解決 ?理性抗挫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99
曾看到過一個電視臺的談話節目,話題是:我的孩子“補”還是“不補”。面對身邊的許多家庭,無論孩子學習情況好壞,家長會把他們送進一個個補習班,補這補那。如果“不補”,學習好的會被別的孩子給追上,不能冒尖,學習差的就更需要補了。如果“補”的話,孩子就會喪失快樂的童年,有些孩子更會因為受不了這種壓力而走上不歸路。當家長們爭論著各自的理由時,一個家長的話語讓所有家長都沉默了。她已經四十多歲了,身邊的兒子才十歲,她堅決不給孩子報任何補習班。她說:我有過一個孩子,如果他還在的話,應該已經考上大學。可是因為自己的“好心”孩子參加了好幾個補習班,沒有空余時間、沒有游戲時間,最后他選擇跳樓來抗議我對他的愛,如果你也經歷了像我這樣失而復得的愛,你也堅決不會讓他再參加補習班。
在這里,我不評論該不該給孩子上補習班,而是要說:當孩子碰到了這樣的問題(挫折),他該怎么辦?怎么來面對父母給他的那種無法呼吸的“愛”?當孩子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還會以這種結束生命的代價來解決問題嗎?
幼兒面對問題的不同狀態
在幼兒園中,你會發現,幼兒對問題的處理有三種狀態:積極樂觀型、回避后退型,固執偏激型。以下是各種類型所表現的各種特點及幼兒常見案例。
培養問題解決力的指導策略
一、 樹立榜樣、適當表揚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人、一句話,看似平凡簡單,卻能點燃他人心中的激情與夢想。在幼兒中樹立榜樣的同時,要學會把握“度”:適度的表揚、有度的引導,預防膨脹。
在大班“我會看報紙”教學活動中,要求幼兒在自己手上的報紙中找到認識的字并圈出來,然后由教師幫助做好統計。幾個識字比較多的幼兒信心滿滿地拿著自己的報紙上來了,我一一幫他們把圈出來的紙記在統計紙上,并標上學號,算出總數。有些幼兒看著自己的結果就沾沾自喜:“我的是最多的!”這時我會表揚他:“你真的很棒,認識了這么多的漢字!”“可我還有好些沒有統計呢,我們再等等看,是否有比你認識的更多的。”看著我繼續統計,有人比他認識的字多時,他就底下頭,長嘆一聲“哎!”當最后找出認識字最多的幼兒,我就在全班幼兒面前表揚他,為他鼓掌,還讓他在大家面前試著讀一段報紙,一陣陣的羨慕聲讓這位獲勝者讀的更響亮了。可他還是會碰到陌生字,我就對大家說:“看來我們認識的字還是不夠多,我們以后要繼續努力,大家一起交流,認識更多的字。”
二、 學會分析、正確面對
挫折是指一個人的目的性行為受到阻礙或中斷時所感受到的情緒體驗。而對挫折的反應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個人對挫折的認知。對某人構成的挫折事件,對另一人不一定構成挫折,這就是個人感受的差異。正如巴爾扎克所說:“世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于天才來說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于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在幼兒人際交往過程中,總會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指南》提到:幼兒與同伴發生沖突時,能在他人幫助下或自己協商解決問題。同時根據具體情境,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傾聽和接受別人的意見,學習理解別人。
在自由活動中,經常會出現因爭搶玩具而吵架的幼兒,此時的他們不是哭鼻子,就是告狀 ,要不打架。如果幼兒能調節自己的情緒,掌握該有的“勇氣”:在發生矛盾前,爭搶者想這個玩具是他先玩的,雖然我很喜歡,但我要努力克服自己,先征求別人的意見;在發生矛盾后,爭搶者反思是我不對,我不應該不顧別人的感受去搶玩具,我要有勇氣跟他人先道歉。而擁有者也要學會大家一起分享或以交換的形式玩玩具。如果幼兒能試著互相換位思考,那么自然就能夠在日常生(下轉第194頁)活、學習中很快解決問題,體驗到玩具以外的另一種快樂。
三、心理調節、學會滿足
樂觀者的成功,在于他們都有積極的心態,善于調整情緒,善于發現事物美好的方面。而悲觀者總是看到灰暗的一面,一遇挫折,便意志消沉,憂郁、煩惱、焦慮紛至沓來。即便到春天的花園里,悲觀者看到的只是折斷的殘枝、墻角的垃圾。而樂觀者看到的卻是姹紫嫣紅的鮮花和飛舞的蝴蝶。自然,在樂觀者的眼里到處都是春天。
《指南》中指出:幼兒階段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為幼兒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以欣賞的態度對待幼兒,注意發現幼兒的優點,接納他們的個體差異,不簡單與同伴做橫向比較。
有一位幼兒教師一直記得自己上幼兒園時發生的一些令自己難堪的事,也因為這些事讓自己耿耿于懷,影響著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他說:上幼兒園時,看著全班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練習唱歌時,自己一個人卻被老師留在教室“發呆”,使自己到現在都不敢大聲唱歌。有一天來了一位新老師,自己的班主任用手點著他和其他一名同學問新老師:“你覺得這兩個人,誰比較聰明?”新老師看看兩名學生,說自己比較聰明,而班主任卻說“繡花枕頭稻草包!”這句話小的時候自己不懂,等后來明白時才覺得自己當時被多么地看不起。現在自己做了老師,發誓絕對不會這樣去評論一個孩子。而我覺得這位老師應該感謝他的班主任,正因為有了那些挫折,使自己逆境中重生,更努力地求學,而自己也用今天的成就證明了當初老師看人的錯誤。
四、學會調控,樹立自信
幼兒常常是三分鐘熱度,只要一碰到挫折就不想繼續下去,所以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學會恰當表達和調控情緒,在成人和同伴的鼓勵下培養幼兒做事負責、不半途而廢的好習慣;不分大事小事,決不允許幼兒有始無終,要監督幼兒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做完。
例如每次手工課,完美主義的幼兒會因為制作的作品和老師有一點不一樣,就爭先恐后的尋求老師幫忙,希望在老師的幫助下能達到和老師一樣完美的成品。而那些能力差的幼兒在完不成作品時會索性把自己的“劣品”捏爛、扔掉。針對這些現象,教師在制作巡視的過程中要引導幼兒大膽創新、對于動手能力差的幼兒特別關注,稍有進步就表揚跟上,如果在作品評價時對于有自己想法的幼兒,教師能進行及時表揚。久而久之幼兒變得自信,總會主動想出與眾不同的創意來贏得老師的夸張表揚。日積月累幼兒就能根據具體的情景,及時調整自己或自己的計劃,而且不需要他人的幫助。
五、給予空間、公正評價
幼兒是個特殊的個體,他用獨特的方式認識環境和與環境互動。而作為成人,總喜歡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在與幼兒交往時忽視幼兒的主觀存在,喜歡迫切地把自己的意愿傳給幼兒,幼兒必須按照自己的表現方法呈現,容不下幼兒過程中的點滴瑕疵。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不可避免的成功,失敗和失誤,而且通常都是無數次的失敗,換取一次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如果成人對幼兒持有這也不準做,那也不準動的態度,就會使幼兒失去學習和發展的機會,沒有機會幼兒就會失去對自己生活經驗的思考,不具備發現、創造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幼兒的成長是因人而異,有的幼兒這次失敗了,下次在同一件事情上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有的幼兒在第一次失敗后,第二次絕不會犯同樣的錯。這是幼兒的天性及本質,作為成人很難去阻止,但我們可以幫助的是給幼兒寬松、充足的空間,允許幼兒犯錯,給予幼兒嘗試,鼓勵幼兒反思,每一次幼兒的呈現結果都要求幼兒進行思考、總結,直至看到幼兒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后,表現出滿足和高興為止。
結束語
總之,在《指南》引領下,結合幼兒一日活動,在榜樣的帶領下,學會自我調控、自我滿足,學會理性地面對挫折,正視挫折,能換位思考,同時培養自信心和獨立能力。在學習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整體發展的過程,作為教師,一定要能夠意識到并抓住這些能幫助幼兒解決問題的大好機會,我們需要看到這個過程中對幼兒發展的豐富價值,并自覺努力地幫助幼兒去獲得這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