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玉
【摘 ? ?要】幼兒園是幼兒進入集體生活的第一階段,是孩子學習同伴交往和學會社會生活的初級階段。對幼兒來說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童謠 ?語言能力 ?朗誦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201
童謠是民間的一種口頭文學,它代代相傳,包羅萬象,是過去人們對于社會生活、歷史事件、周圍環境、自然規律等方面的總結,它一般格律優美,韻腳整齊,誦來朗朗上口。而寧波童謠作為寧波中老年人無法忘懷的記憶,揮之不去的情結,更是寧波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是兒童游戲玩耍的腳本,也是兒童認識社會的啟蒙;它記錄著寧波的風土人情,閃爍著寧波人的聰明才智,蘊涵著寧波人的傳統美德,寄托著寧波人的美好理想。因此把寧波童謠引入到幼兒園早期教育之中有著非常重大的價值意義。
一、利用寧波童謠學習口頭朗誦,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指南》指出幼兒期是幼兒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幼兒進入到幼兒園進行集體生活,他們的同伴關系快速發展,口語表達能力也在不斷增強,而寧波童謠作為一種口頭文學,篇幅短小不一,格律優美,韻腳整齊特別適合各個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進行朗誦。另外幼兒園時期的孩子剛從家庭來到幼兒園之中且年齡較小,因此他們對于地方方言的敏感度比較強,而《指南》中對于幼兒會說本民族或本地區的語言也有明確要求,所以利用寧波話來朗誦的寧波童謠更是對本地方言的進一步學習。而且通過朗誦,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有所增強,語言表現能力也有所增加,因此利用寧波童謠來學習口頭朗誦,對于發展幼兒語言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寧波童謠進行同伴游戲,促進同伴關系發展
幼兒園是幼兒進入集體生活的第一階段,是孩子學習同伴交往和學會社會生活的初級階段。因此對于如何發展幼兒良好的同伴關系,形成親社會行為的形成也是我們幼兒園教育的重要課題。而在寧波童謠之中就蘊藏著非常多的可以進行同伴互動和游戲的重要元素,例如:寧波童謠《斗斗蟲蟲飛》,兩個孩子可以一邊朗誦“斗斗蟲蟲飛,扣只麻雀剝剝皮”一邊互相拿出食指點呀點,等朗誦到“凡吃嘟地飛氣”時兩手分開表示麻雀飛走了。另外還有像《踢踢扳扳》可以玩縮腳游戲,一群孩子坐成一長排,一個孩子邊朗誦童謠邊點在座孩子的腳,等念到最后一句點到誰,哪個孩子就把腳縮進,等到最后誰的腳沒縮進就為勝利者。諸如此類的游戲童謠還有《一籮麥》《剪刀石頭布》等,孩子們在邊朗誦寧波童謠邊玩游戲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友誼還獲得了無限的樂趣。
三、利用寧波童謠擴展知識面,增加幼兒經驗認知
寧波童謠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記錄了過去人們的社會生活、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自然規律等,其中蘊含了非常多的知識,因此可以作為增加孩子認知經驗,擴展知識面的重要元素。例如《歲時歌》這首寧波童謠,內容為“正月嘎瓜子,二月放鷂子,三月上墳帶銀子,四月種田下秧子,五月白糖溫粽子,六月朝天扇扇子,七月西瓜吃心子,八月月餅嵌餡子,九月釣紅夾柿子,十月沙泥炒栗子,十一月落雪子,十二月凍煞叫花子”。通過解析幼兒了解到正月過年的時候,人們大家相聚一起磕瓜子談天說地放松;二月春天來了適合放風箏;三月清明要上墳祭拜已故親人;四月是播種插秧的季節;五月端午來臨要吃粽子;六月夏天到了天氣熱了要扇扇子;七月進入盛夏是吃西瓜的好時節;八月中秋團圓吃月餅;九月秋天柿子成熟;十月栗子豐收,人們可以用沙泥來做糖炒栗子;十一月冬天來臨開始下雪;十二月進入冬天十分寒冷,路邊的叫花子都快凍死了。整首童謠中蘊含了自然發展規律和不同月份不同時節人們不同的民俗生活習慣等,極大豐富了孩子的認知水平,擴展了孩子的知識經驗。諸如此類的還有《十二月花名歌》“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蘭花盆里裝。三月桃花紅千里,四月薔薇靠矮墻。五月石榴紅噴噴,六月荷花滿池塘。七月梔子頭上戴,八月桂花滿園香。九月菊花初開放,十月芙蓉著艷裝。十一月水仙桌上供,十二月臘梅雪里香。”幼兒可以了解到一年十二個月所開的不同的花。還有像《賣糖粥》這樣的童謠,“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蒲桃四斤殼,吃儂肉,還儂殼。張家老伯伯,問儂討只小咪小狗。”幼兒可以了解到寧波本地的風土人情。
四、利用寧波童謠增強民族認同感,培養幼兒品格情懷
寧波童謠作為寧波的傳統文化精髓,是寶貴的文化結晶,也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然而隨著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孩子的視野也隨之開闊,西方等外來文化正不斷侵入孩子的視野,雖然世界是一體的,然而我們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保持對自己本民族本地區文化的熱衷與熱愛。因為一個孩子只有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根在哪,自己的文化是什么,他才能保持自我,擁有自己的民族脊梁骨,而且只有這樣相信將來無論走到哪都能保持自己獨有的民族品格和情懷,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而寧波童謠作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很好的承擔了這一使命。而且寧波童謠中也不乏帶有強烈捍衛本民族意識色彩的歌謠。如這首《外國貨》,“一雙皮鞋外國貨,兩塊洋鈿買來哦,三日穿過賊賊破,四穿涼棚洞眼多,魚看罪過伐罪過,落氣滑要重買過,七世勿買外國貨,百樣東西拆爛屙,究竟要買阿里貨,實在要買中國老牌貨。”這首歌謠以非常戲謔寫實的方式表達了買了外國皮鞋后質量不過關的悲慘遭遇,最后總結到還是買我們自己國家的老牌貨靠譜,教導孩子不要崇洋媚外,增強民族自信心。同時這首歌謠也從另一層面教導孩子們做人做事不能欺騙,學會踏實做事,誠信待人。
五、利用寧波童謠調動家長教育積極性,實現家園共育
家庭作為幼兒園教育重要的合作伙伴,承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影響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老師。現代家長大多為工薪階層,上班比較忙碌,平時顯少有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而且就算陪伴質量也不高。而寧波童謠對于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親密關系的發展就起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紐帶作用。在班級以召開“寧波童謠朗誦會”這樣一個契機來號召全班孩子參與到學習寧波童謠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家長能夠積極主動的詢問,并與老師進行溝通與交流,并精心的幫助孩子進行準備與學習。有家長表示,為了孩子能夠成功的朗誦展示,在家里增加了陪伴孩子的時間,而且從家長精心為孩子制作的PPT和準備的材料中,也可以看到這份用心細致和對自己孩子成長的關注。活動結束后,有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由平時的自信心不足、害怕羞怯、不愿意展示自己到最后能大方的展示,不禁深深感嘆一定要積極配合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多關注多支持自己孩子的學習與成長。那么利用寧波童謠來調動家庭教育的積極性,實現真正的家園共育這一目的也達到了。
以上就是筆者在利用“寧波童謠”這一特殊文化遺產開展相關幼兒教育學習活動的一點實踐經驗。我想它不僅僅可以是過去祖輩父輩們的特殊記憶,也可以深深影響我們現代的這一幫孩子,在促進他們多方面能力發展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孩子們建立更加完善的品格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