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文
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人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專題四第一單元“二氧化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在第一個班教學時,考慮到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概括能力還不是很強,具有漂白性的物質較多,前后知識聯系大,知識點繁瑣,不易掌握等特點,采用了探究式和對比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一、教學過程復述
(1)實驗引入(用時約4分鐘)——教材第116頁實驗[6-2]二氧化硫漂白品紅溶液。
(2)設疑探究(用時約6分鐘)——現象?結論?用途?與之性質相似的還有哪些物質?
(3)教師精講(用時約20分鐘)——列表比較SO2、HClO、O3、Na2O2、H2O2、活性炭的漂白性?將SO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會有什么現象呢?如何檢驗SO2?如何區別SO2與CO2?SO2使溴水、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也是因為SO2有漂白性嗎?將等體積的SO2和Cl2同時通入品紅石蕊試液中,強、強聯手,漂白性是否會更強呢?
(4)當堂反饋(用時約10分鐘)——第1題:將SO2氣體分別通入品紅溶液和溴水,然后分別加熱一段時間再冷卻至室溫。寫出實驗現象及結論。 第2題:若分別將Cl2、O3、Na2O2、H2O2、活性炭通入(或加入)品紅試液中呢?寫出實驗現象及結論。
二、呈現問題分析
從表象上看,這節課運用了探究與對比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有實驗演示、有探究互動、也有講練結合,學生的思維活動、視覺感官似乎都被調動和活躍起來,對知識點講授也到位。但整個教學氛圍卻表現出“前段興奮、中段沉悶、后段茫然”的怪事,多數同學不能完成當堂反饋的練習題。顯然,教學的目標未能很好達成,是一堂有問題的課,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課后有學生對我說,新課我聽懂了。但一做題,我就犯糊涂,好像進了迷宮。如何才能讓同學思維清晰地走出迷宮,不犯糊涂呢?面對學生的困惑,我有一種自責感,自責自己沒能有效組織教學,身為領路人,卻把學生帶迷了路。
三、過程視點反思
反思一:本節內容與生活聯系較多,我卻棄而未用。能不能充分運用生活中的相關事實,調整一下課堂引入方式,讓學生去感知生活處處有化學呢?借以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充分體現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而促進學生關注化學,學好化學呢?
反思二:本節內容關聯多種具有漂白性的物質,且對品紅溶液和指示劑的表現各有千秋,顏色變化“如此多嬌”,何不付諸實驗,充分展現化學變化之美呢?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自我探究的過程中去學習,讓繁雜的知識直觀化、明晰化,再用表格的形式歸納。讓走進迷宮的學生也能認識路呢?
反思三:應該怎樣調整教學模式才能告別“中段沉悶”的尷尬,同時消去同學一臉茫然,還以自信笑容呢?或許,充分利用學科優勢,用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彰顯化學變化之美,改教師“灌”知識為學生“要”知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才是明智之舉。
四、教學模式改進
課堂活動模式修正為:創設情境、激趣引入(約6分鐘)→探究學習、自主合作(約14分鐘)→教師點撥、歸納分析(9分鐘)→即時練習、當堂反饋(約10分鐘)→巧設懸念、作下鋪墊。
首先,老師演示“花兒為什么會變白”?——把一朵紅花放進裝有二氧化硫的錐形瓶中。讓學生觀察,用顏色的巨變“吸引學生眼球”,創設情境。然后,展示一張發黃的舊報紙,又從講桌底下拿出一頂發黃的舊草帽,追問:它們為什么變成了這幅模樣?學生們陷入似懂非懂之間,尋求真相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接著,演示教材第116頁實驗6-2二氧化硫漂白品紅溶液。同時提出探究問題:現象?原因?特點?結論?用途及不足?再請同學回答:報紙、草帽發黃的事實真相?
繼續追問:如何檢驗SO2?如何鑒別SO2與CO2?具有漂白性的物質還有哪些?他們的原理都一樣嗎?有何區別?如果將這些都有漂白性的物質按表格操作分別紫色石蕊溶液作用,其現象會怎樣?原因是什么?在一系列的問題刺激下,同學們的精神提起來了,興趣也上來了。這時,布置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中的各個分組的現象,加熱后的現象,冷后的現象,以及結論。
然后,各小組交流,再由教師分析、點撥。接著,繼續設問:既然如此,SO2使溴水、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也是因為SO2有漂白性嗎?將等體積的SO2和Cl2同時通入石蕊試液中,強、強聯手,漂白性會更強嗎?……教學在不斷的解決問題和產生問題中有序進行,學生在化學實驗變化之美的氛圍中獲取知識,其效果應該有效。
然后,緊跟相同的練習,當堂完成。
最后,設置懸念,為下一節課作鋪墊: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對人類的貢獻功不可滅,可謂功臣一位!但人們卻更多地把它稱為“空氣殺手”,是何緣故?
五、改進后教學再反思
反思后的教學模式,下午到第二個班教學,課堂氣氛活躍,一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完成作業也不再是前一個班那樣迷惑,速度和準確度都不錯,效果好。
課后我在想:兩個學情相似的平行班,不同的設計,效果卻大為改觀,原因何在?我想,一個是老師“灌”知識,一個是學生“要”知識,也許正是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所致吧!學生所學知識源于自己的探究,而不是老師一味的羅列,接連的問題不斷刺激著學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興趣自然而來,而且實驗操作簡單,立竿見影,加之教師適時“煽風點火”,宣染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探究中理解了知識,“要”到了知識。“中段沉悶”現象自然消失,完成作業也不再糊涂了。
課堂最后,我還有意設置了懸念,讓學生課后思考,尋找答案,同時也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下了鋪墊。從而告別了前一節課草草收兵的“狠狽”。
這樣的教學模式,使一堂課兼有了前段的“鳳頭”引人眼球,中段的“虎身”處處有寶,后段的“豹尾”耐人尋味。尤其是中段教學,更是決定一節課成敗的關鍵!若能有效借助學科優勢,精心設計,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營造出新的教學高潮,帶領學生與老師一道尋寶,融入教學互動之中。這樣,中段教學做好做活了,這節課就成功一大半了。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勤于思考,勇于創新,我相信,在不斷的否定之否定之后必然是肯定。“教學是藝術,藝海無邊,藝無止境”。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教學所及,反思所及;教學不止,反思不止。為了更有效組織教學,提高質量,我一定會將反思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