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會
【摘 要】本案例主要敘述筆者給初一新生上的一堂文言文課中出現的問題及課后的反思與改進措施。筆者剛開始沒有重視初學文言者的認知規律,過度追求課上的開放性,忽視了學生習慣的養成。后經研究、思考、實踐,得出文言文初寫階段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規范性訓練。這樣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能更好地、真正地實現自主、探究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文言文;初學階段;規范性訓練
一、情景概述
去年,我接手新初一的語文教學工作。作為初始年級,學生要接觸很多新鮮的知識,文言文便是其中之一。怎樣能讓他們快速掌握學文言文的方法,記住那么多奇妙的文言文詞匯?我沒有教初一新生的經驗,于是詢問了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又看了一些教學錄像帶,然后精心準備了一堂課,請了學科組的老師去指導。
那堂課,我是分為自學、質疑、展示、檢測四個環節進行的。自學環節主要是借助四人小組的互幫解決字音、朗讀問題,學生們你一字我一句還算順利地讀完了全文。質疑環節也挺熱鬧,學生們七嘴八舌提了很多的疑問,但與我設想的不同,許多重點字詞學生們看不到,相反太多的不重點字詞被反復提及,還有不少問的字詞是課下注釋標注了的,這樣,我花了不少時間來補充提醒。展示環節我設計的是讓學生說說對文章內容、情感等的把握,因文章難度不大,學生很容易就說準了。而到了檢測時候,我板書的四個重點句子,能準確翻譯出來的寥寥無幾,學生們不是缺字就是只能說大意,總之,與我預期目標相差甚遠,學生的掌握不牢固。
我后來收了幾個學生的課本翻看,上面的情形確實讓人憂心,有的課本上零星地劃著幾條線,寫著幾個字的含義;有的課本上記得都是字,也分不清哪是哪的對應解釋;還有的估計是預習時抄參考書了,每行下都是句子的翻譯。我愕然了,是啊,這樣的課本將來如何復習?
二、課后反思分析及改進措施
新的課程改革是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的,然而,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究竟該起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是要摸索完善的,老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是有道理的,我這個師傅領路人的角色一定要做好,初一的學生在文言文初學階段,受知識水平的限制,極難從一開始就進入自主學習的階段,需要從預習方法、討論形式、記錄模式、復習方式等等諸多方面先規范訓練。“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待學生們掌握了必要的技能之后,自主探究學習才能更顯效果。
我一開始并沒有重視學生的這種認知規律,所以那堂課的效果并不理想,在之后的一段時期,我積極探索各種有效的訓練模式,讓學生們掌握了必要的學習文言文的技巧、規律。經過一年多的訓練,我所帶班的學生文言文的自學能力已相當不錯,現在的課堂學生們的表現開而有度,拘而不泥,課本的記錄整潔有序,重點突出,為復習備下了充足的資源。
下面是我實踐有效的規范性訓練的主要方面,總結下來與大家共享:
(一)預習中的規范性訓練
每次學習一篇新的文言課文,我往往布置明確的預習內容,涉及文學常識了解、字音疏通,內容理解質疑等方面,我主要是從預習時的書本標識上作規范要求。如課下注釋中出現的出處、作者、朝代等常識,用顯著的粗橫線明確勾劃出來;將課下注釋中標注的字音圈出來,并在原文中找出這個字加上點,為加深記憶可以再在字上注一遍;同樣需要勾劃的還有課下注釋中單獨列出的字詞解釋;而預習時讀不通暢的地方或根據注釋也理解不了的地方則要求用鉛筆作標志,留待課上解決。
現代的學生由于經濟允可,手頭幾乎都有一本文言文翻譯參考書,過分依賴或不適時使用會給學生自主學習帶來危害。因此預習時我也對使用參考書做了規定:在完成上面那些預習步驟前不宜翻看;不允許在課本上直接抄參考書上的整句翻譯;適宜在小組討論質疑及復習時使用。
(二)課堂教學中的規范性訓練
有了充分的預習,課堂就成了學生查漏補缺、馳騁思維、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天堂。我在課堂上稟承的基本原則仍然是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只是在探究時的方式內容及探究后的記錄等方面作了相應的規范,使學生學而有方向,記而有成就。
比如課堂中的探究環節,我先從形式上進行規范,要求學生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集合小群體的智慧進行;而內容上主要是解決預習中發現的疑難點,疏通字音、斷句及語意。如果討論中大家意見一致或根據參考書能確定的字詞含義就可以標注在課本中了。我在最初實施這種討論記錄的方式以前已經規范好學生們用何種標志在書本體現實詞、虛詞或詞類活用、通假、一詞多義等現象了,因此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討論之后的書本記錄很能展現學生們的智慧與風采。
在學生自主討論質疑中,還得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我那堂課出現的學生什么都問的情況,會不會影響重點的把握,如果討論中學生都在圍繞“途中兩狼——途:道路,中:中間,兩:兩只”等問題商討的話,那么勢必會影響效率,重點難以體現,而且都在書上記的話也很亂。因此,我對此也作了規范:課下注釋有的只需在文中加點注,句畫注釋;注釋中沒有的判斷重點實虛詞記錄,能掌握的不必要寫。這樣時間長了,不僅書本記錄規范整齊了,學生判斷重點文言文詞匯的能力在無形中加強了。
(三)文言文練習中的規范性訓練
文言文的考查涉及面較廣,文學常識、字詞句翻譯、詞性用法及內容理解、主觀表述評價是常出現的類型,我在平時的課堂練習中,經常給學生總結一些做題的技巧和規范,常用的口頭禪是做某種類型題“X步走”。
例如通假字翻譯“兩步走”——通什么字?怎么譯?有了這個規范,學生在翻譯時就不易丟一半分,知道如“滿坐寂然”中的“坐”應分“坐通座”及“座位”兩步翻譯了。
再如句子翻譯“三步走”——找準重點字詞,判斷好有無特殊句式,最后“留”刪“換” “補”字字對譯。舉個例子“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一句的翻譯,第一步:找準“每”“假借”“手”三個重點字詞,先譯在頭腦中“經常”“借”“用手(注意詞類活用)”;第二步:判斷出“假借藏書之家”是狀語后置句,譯時需倒裝,將“于藏書之家”調到謂語“假借”之前,且句子缺主語,也屬省略句模式;第三步:將句中的單音詞補為雙音詞。這樣譯出的句子“(我)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借,親手用筆抄錄”就能保證準備率了。
還想再說說文言文主觀表述題練習中的規范訓練。這類題近幾年比較流行,或評述文中作者的思想觀點,或分析文章的主旨情感,學生做這類題往往話說不完整。我也針對其中常見的一種認識評價題型對學生進行了“三步走”的規范訓練——先表明自己態度,再結合文章內容簡要說明,最后聯系現實談談現實意義。也舉一例,“著名的《岳陽樓記》中范仲淹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你如何認識他的這種思想境界呢?”做此題第一步:表明你的態度“這種境界值得贊賞”,“我欽佩他這種思想境界”;第二步結合文章分析“范仲淹在當時條件下有如此曠達的胸襟和遠大抱負難得可貴。”最后聯系現實“我們應學習他這種境界,志存高遠,有更高理想和追求”。
在長期不斷的熏陶之下,現在我班上文言文復習課經常出現這樣的場面:我讀到了某題“這題應當這樣思考”,學生就齊聲接“三步走——”,輕松愉悅之中共同完成某題的思考回答。
總之,進行一些規范性的訓練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規范往往只是形式上的,絕不能束縛學生思想。初學文言文的學生們只要讓他們在這些規范性訓練中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就會使他們在學習文言文中獲取更多的樂趣。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的更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