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業務剛推出時,有網友調侃,如果忘關流量,一晚上過去房子就是運營商的了。雖是笑談,但確有企業遇到類似情況。
2012年8月,國內某知名風投公司在5天的時間里產生了12萬元的話費。
這些并非是個案,多家企業有類似遭遇。這些公司都選擇報案。運營商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盜打用到的技術都很專業,而且可能涉及跨境,公安部門破案難度極大。我們也只能盡量幫忙,破案的比例很低。”
電話被盜打消費者就應當承擔全部責任嗎?
業內人士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規定,“電信用戶出現異常的巨額電信費用時,電信業務經營者一經發現,應當盡可能迅速告知電信用戶,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前款所稱巨額電信費用,是指突然出現超過電信用戶此前三個月平均電信費用5倍以上的費用。”
但是風投公司是被盜打5天后才獲悉,那時企業的話費早已是之前平均月話費數百倍,遠超“三個月平均電信費用5倍以上”這一尺度。
對此,知識產權律師趙占領表示:“雖然電信條例并未規定明確時效,但運營商等到產生巨額話費才通知機主,這顯然不算‘盡可能迅速。其次,為防止話費過高,運營商的4G業務設有‘數據流量提醒和‘流量封頂雙保險,這說明運營商是有能力通知機主甚至直接停機,但是運營商對此并沒有采取行動。”
一位技術人員說,他知道有一家企業,在一天凌晨電話也被盜打。但是,當晚運營商就停掉該企業的電話業務,并在第二天就通知到企業,為其減免了不必要的損失。這也表明,為避免盜打產生天價話費,有些運營商“非不能也,而不為也”。
運營商內部人士介紹,不法分子牟利主要靠話費分成。由于我國電信管理已非常規范,所以不法分子就盯上了盜打國際長途。按照慣例,消費者撥打國際長途電話時,產生的話費會由兩國運營商分成。如果國外運營商管理不夠規范,不法分子就能通過話費分成套現。此外,也可以通過開通聲訊臺直接收取費用。
業內人士認為,消費者當然要加強安全意識,但是對于普通消費者及企業而言,實在防不勝防。所以,運營商更應承擔必需的義務,包括及時提醒、及時停機、配合公安機關及時進行技術取證等。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