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118-02
分層教學的實驗效果已得到公認,本人也在長期實踐著這一科學的教學理念。然而在操作中,我越來越覺得只有操作得法,實踐有“度”,才能效率更高。下面談一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一、分層教學要符合學生個體差異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分層教學的前提,可以講,沒有學生的個體差異就不存在分層教學,這種差異隨著經濟發展有著明顯的城鄉差距。我校是普通農村中學,在一個班級有近一半的學生是借讀生,他們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表現在學習要求上和能力發展上也不盡相同。基于這種情況,就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克服教學中的“一刀切”,針對學生各方面的具體差異,在教學和作業布置中給予不同要求,達到全體學生充分發展的目的。例如在“勾股定理”一章教學中,D組學生只要求掌握簡單的計算;C組學生要求掌握簡單的實際應用;B組學生還要求掌握復雜的一次勾股定理的應用及勾股定理的證明;A組學生更要掌握二次勾股定理的各類典型應用及一題多解。這樣的教學使同一個教室中的學生各有所需,滿足他們的學習欲望,使各個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較快發展,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
二、分層教學需激發不同類型學生興趣
分層教學如同其他教學一樣,它的立足點必須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這種興趣的調動也要講究一定的分層藝術。在我和學生共同探究三角形“邊角邊”全等一課時,讓他們嘗試自己動手做邊角邊的三角形模型兩個。起初,具體到哪條邊是5,哪條邊是6,夾角60°,讓學生自己做出來,拼比一下,看看能不能重合,全班同學都在動手操作,我就從D組里抽同學交流,效果很好,教室氣氛高漲。之后,我又出了變式題,沒具體指明哪條邊是5,哪條邊是6,哪個角是60°,大家在自己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之后,竟然得出了兩種不同的答案,一種能全等,一種不能全等,小組之間自然而然的展開了討論,怎會出現兩種情況?于是得出結論:兩邊及其中一邊對角對應相等不能證明三角形全等。探究過程中全班的同學都有事干,都在主動干,不用老師牽著走,不會的同學也在積極主動地問其他同學。這樣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三、分層教學需分層指導
其實,在分層教學中,對于教師自身的素質要求也很高,老師要做到審時度勢,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及時迅速地采取不同方案。我們要引導學生并走下講臺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需要根據學生的層次和學生在自學中所反映出來的實際情況不失時機地進行個別教學、分類教學和全班教學。在執教分式方程在實際的應用中一課,對例6:甲、乙二人都要走15千米的路,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1.2倍,甲比乙少用0.5小時。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對于A組同學的要求是自己畫出分析表格,并填好,根據表格的分析內容自己列出方程,并解答出來;對于B同學要求就低一下,給出表格,列出方程;對C組同學,我只要求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剩余不會可以咨詢每組中的皎皎者,小組合作交流解決本例題,收到了很好效果。這樣分層安排,整個活動井然有序,學生在教師可控的分層授課中實現了學習目標。
四、分層教學需分層評價
從宏觀角度講,實施分層教學需要依靠一個良好的評價體制,只有在這樣的體制下,分層教學才能長遠地發展,否則只能曇花一現。因此,現在的評價體制有了變化:即為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學生提供評價標準,測驗中要求,A組同學優秀,B組達到良好力爭優秀,C組力保合格爭良好,D組縮小待合格的差距努力合格。為每位同學定下評價自己的標準,目標明確,渴望而又可及。
五、分層教學的方案
分層教學不但涉及到課堂,還包括教材、作業和測驗。我們在確保分層教學的方案時,只有兼顧到這些方面才能把分層教學合并成為一個整體,才能真正實現分層教學的高效。在進行分層教學的方案的確定上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1.確定教材分層。為每個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難度的習題,穿插采用自學、討論、講授、質疑、提高等多種形式,用不同要求來對待不同的學生,啟發每個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每個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大部分學生處在最佳學習狀態中。
2.實施作業分層。對于書本上的練習題和教學輔導材料上的同步訓練題,可根據課程標準和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A、B、C三類分層練習題,C類是必做題,題目與教材中的示例接近,著重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B類是簡單的綜合題,題目稍復雜;A類是以靈活運用為主的綜合題,涉及知識面較寬,解題的方法具有一定技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層教學雖然由來已久,但真正實施起來還需隨機應變。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最終會帶領各層次學生去領略數學的獨特魅力,自己也會到達數學授課藝術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