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中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在性質定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層面存在著一系列問題,為了有效的增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本篇論文主要從大學法制教育實效性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以確保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 法制教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181-01
一、高校法制教育建設的現狀
(一)高校法制教育定位的依附性。
199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司法部聯合發文《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教政[1995]12號),文件指出:“學校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培養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依法治國的百年大計。”可見,我國學校法制教育從性質上講是從屬于德育教育的。
高校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在德育課程設置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表面上是德育與法制教育的并列,其實法律部分內容所占比例極少。部分高校甚至干脆以德育教育代替法制教育,講到法律基礎部分,泛泛而談,幾句帶過,真正的法制教育開展明顯不到位。
雖然法制教育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法制教育不等同于思想教育。如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人們將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人們駕馭社會所需的不僅僅是法律意識,更為需要的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的法律素養。而一個人的法律素養,不是天生的,需要我們通過掌握、運用一定的法律知識乃至法律技能,自覺養成一定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以法律感知、法律運作、法律評判等一系列實踐過程來整合構建。所以,把法制教育依附于德育教育,這樣的安排顯然已經格格不相容于時代要求了。
(二)高校法制教育任務的政治性。
199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司法部聯合發文《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教政[1995]12號),文件指出:“學校法制教育的任務,是通過向學生傳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識和基礎理論知識,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增強法律意識,自覺地遵紀守法?!笨梢?,我國的法制教育內容具有純粹而又濃厚“政治意識”。
把法制教育作為規范廣大公民的行為和維護社會安定的有力武器,本身無可厚非。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的培養任務絕不僅僅限于這樣的政治意識主導。正如賀衛方先生所言:“法律教育的目標不外乎有兩個,一是為法律行業培育新人,二是為更為廣泛的社會成員提供法律知識與法律意識上的訓練。”
(三)高校法制教育教學的無為性。
在很多高校中,法制教育仍然使用傳統喂養式教學方法,大學生法制教育沒有任何實效。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將重要的知識點直接“喂”給學生。對于學生而言,法制教育的存在意義,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在考試前死記硬背的方式將知識點記住,整個教學過程知識一種簡單的教與學的過程,并沒有將法律思想、法律理念通過具體的案例真正的傳達給學生。
(四)高校法制教育師資隊伍的非專業性。
在當前高校,很多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師主要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的非法律專業教師,并不是畢業于正規高校的法律專業。于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因教育背景限制而普遍存在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忽略法律知識學習的現象,或者教師對法律的了解非常有限,法律實踐經驗缺乏,照本宣科,難以理論聯系實際,導致法制教育更多地流于了形式。
二、如何增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法制教育的現狀決定了我們必須從以下幾方面來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一)明確法制教育的獨立地位。
道德教育以道德為核心,側重于從人的內心世界進行凈化,而法制教育以法律為精髓,側重于從外在行為對人進行規范。兩者在本質上有著明顯的區別。法制教育不能簡單地劃歸于從屬思想政治教育,否則法制教育很容易被德育教育淡化、邊緣化。
高校法制教育過程中,學校應當改變將法制教育作為道德教育附屬的思想觀念,這就需要在課堂設置中,從道德教育中將法制教育提出,并與其它學科同等重視,以此保證實現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順利開展。
(二)從政治意識轉向法律素養的培養。
法制教育的開展,并不是也不可能把每位大學生都變成法律職業專才,但針對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培養和掌握一定的兼意識、知識、素質于一體的法律素養,是構建新型高素質人才的基本條件之一?!氨貍涞姆伤仞B,將越來越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作為造化育人的高等學府,主導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塑造‘現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職責?!?/p>
大學生學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規條文,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還要具備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和培養堅定的法律信仰?!胺杀仨毐恍叛?,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作為構建法律素養的現代型高校法制教育,既有傳授知識乃至技藝的成分,也有培育意識乃至信仰的內容。
(三)改變傳統教育模式。
教學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的充分結合,甚至可以借助法律課題調研安排學生走出教室,在實踐中逐漸形成成熟的法律意識。
在考量評估中,應當采取形式多樣化的方式,改變傳統的紙質考試形式,用論文或者調查報告的形式考核學生,可以對大學生的基礎法律知識進行考核,而且還有助于大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熟練的運用法律知識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四)科學合理系統設置法制教育課程內容。
構建非法律專業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一個過程,不是僅憑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所能做到的,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應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期間,不能斷線。在遵循一般的學校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可在不同的年級設置不同的法制教育課程內容,一年級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或開設法律選修理論課,高年級開設適量的與專業相關的法律實踐課,例如對會計專業的大學生,還可以專門設置經濟法與稅法課程,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設置知識產權法等。?這些具有針對性的法制教育的課程內容,既發揮了各有關專業課程在進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比較系統的法制教育,又滿足了當下大學生的實際應用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寶山.《增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的思考》.《福建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版》.2012年第4期
[2]譚雪晴.《提高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對策》.《高等教育研究》
[3]錢玉博,盧俞成.《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探究》[J].科教導刊.2011年第11期
[4]黃永明.《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芻議》[J].河池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5]熊佳.《淺析當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的實效性》.《華章》.2013年第24期
[6]高芳.《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的研究與探析》.《南昌大學》.2010年
[7]王方樹,梁琳.《增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河套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8]劉東江,王偉強.《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職業時空月刊》.2008年
[9]賀衛方:《法律教育散論》,載于《湘江法律評論》第一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頁。
[10]韓世強:《試析我國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重構》,《經濟與社會發展》[J],2004(111-112)
作者簡介:
王海燕(1978年2月22日-),女,漢族,江西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