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邦 眭海霞 徐云峰
[摘要] 進入經濟新常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必須尋求新的動力和發展路徑。目前四川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靠政策和資源要素驅動,存在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社會服務事業發展滯后等困境。在新常態下,應以政策驅動和要素驅動為基礎,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驅動為核心,以利益驅動和機制體制驅動為兩翼,以新型城鎮化建設、培育旅游優勢產業、利用新的區域規劃機遇、深化市場改革、改革考評機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路徑,推動四川民族地區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經濟新常態 四川民族地區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 F12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4-0056-05
[基金項目] 2013年西部交通戰略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項目、西南交通大學中央高校資助項目基本科研業務“基于經濟包容性增長測評的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研究”(XJQ005)。
[作者簡介] 劉玉邦(1969 — ),河北衡水人,成都理工大學博士(博士后),副編審,研究方向:環境經濟與資源可持續發展;眭海霞(1979 — ),女,山西昔陽人,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經濟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農村經濟等;徐云峰(1967 — ),河北衡水人,衡水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師,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
四川民族地區既是四川省經濟不發達地區,也是西部經濟發展的落后地區,本文以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羌族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就新常態下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及路徑做出分析。
一、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概況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羌族藏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三個地區。這三個地區自然地理位置偏遠,區位優勢較差。
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轄18 個縣, 區內總人口為87.6萬, 其中78. 5%的人口為藏族。甘孜州不僅自然資源豐富,而且還擁有川西北牧區(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畜牧業,該州基礎、優勢和特色產業就是畜牧業,牧業總產值占全州農業總產值的比例為60%以上,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例為33%, 而畜牧業收入分別占全州農村經濟總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工業基礎薄弱,現代服務業也較為落后。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藏族人口和羌族人口分別占總人口的54.5%和18.4% , 是四川第二大藏區和我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阿壩州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現代服務業也較為落后。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全州總人口中彝族人口占比為43. 79% 。該州是國家和四川省的農業開發重點區, 有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寧河谷地區,也是“川南糧倉”。
近年來,三州地區GDP增長較快, 從1978 年的13億元,上升到2013年的1742.58 億元,增長了132倍。雖然,民族地區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但在四川的占比卻有所下降。而且,同全國的平均發展水平相比,經濟發展速度還有很大差距。
三州的總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7%,經過多年的緩慢下降后近年有所回升。從人均發展速度來看,三州的人均GDP從1978年的293元,提高到2013年的24432元,是1978 年的83 倍;但同全省乃至全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1978年三州的人均GDP水平相當于全國的77. 31%;同四川平均水平相比,還高出31元,是四川平均水平的1.1倍,但之后三州的人均GDP與四川省、全國的差距逐漸拉大。雖然自2000 年后三州的人均GDP水平持續上升,且與四川省乃至全國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但實際差距仍然較大。
總之,從發展現狀來看,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四川省其他地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水平相比,實際差距卻在拉大。調整發展思路、深化改革創新、加快發展步伐是四川省民族地區發展的優先課題。
二、新常態下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困境分析
除了區位上的不利因素外,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著諸多自身的困境,如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發展緩慢、制度劣勢、人力資源匱乏、產業結構單一,等等。
(一)自然生態條件惡劣和邊際地理區位劣勢
首先,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氣象地質災害頻發是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的顯著特點。從自然地理位置上看,甘孜、涼山和阿壩三個州基本上處于高原、山地、溝壑地區,優質土壤資源匱乏,土地貧瘠,土壤產出率極低,年均降雨量基本處于1000毫米左右,時空分布不均勻,季節性干旱頻發,農業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這就給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造成極大制約,同時多發的山地自然災害也給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使地區經濟貧困加劇。其次,邊際地理區位劣勢也是造成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四川處于我國西南內陸區,而少數民族地區又處于四川的邊緣地帶,交通和通訊設施落后,無論是經濟開放能力,還是資本吸引力都相當弱,不能有效借助區域經濟人才和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
(二)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
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單一。甘孜藏族子洲的經濟主要靠畜牧業,阿壩羌族藏族自治州主要依靠旅游業和畜牧業,涼山州地處藏南,分布有安寧河谷平原以及丘陵和山地,主要支柱產業為農業。這三個州的二、三產業均不發達,經濟總量很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統計數據顯示,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絕對貧困人口約占少數民族地區總人口的20.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全省的71.4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8.71%。此外,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在對外開放水平、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市場發育程度、城鎮化率、資源環境承載力等方面與四川其它地區相比,也有一定差距。經濟總量小,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現代工業,推進產業升級都比較困難。
(三)區域基礎設施落后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較低,城市功能普遍較弱,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服務水平低下。
目前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公路覆蓋率、公路等級、區際交通等方面比較落后。雖然近些年來實施通暢工程,但僅限于鄉鄉通油路的目標;產業規模小,缺乏引導和集聚,發展基本處于自發狀態,難以發展成為優勢產業。一些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靠腿走路、靠天吃飯的狀態未得到根本改變,有些地區還面臨飲水困難、生活困難、上學困難等。沒有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不僅阻隔了生產要素的流動,同時也阻隔了人才的聚集和流動。
(四)教科文衛等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發展嚴重滯后
主要表現在教育經費投入少、辦學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編制結構性矛盾突出、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較低,義務教育普及率不穩定、控輟保學難度大、教育教學理念落后、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滯后、成人教育標準過低等,最終導致區域人口科學素質普遍不高。文化和社會醫療衛生服務等社會公共服務事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許多地區衛生院房屋破舊,設備老化短缺,衛生技術人員匱乏、水平較低。僅從千人擁有病床數量這一指標看,少數民族地區與全省乃至全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服務事業難以對經濟發展形成有效的人才支撐,內驅力不強,導致區域經濟發展可持續性較差。
(五)制度落后,體制機制不健全
主要表現在:經濟體制方面,缺乏健全的市場機制,資源配置方式、產權制度、企業組織制度等不健全,同時產業結構單一,缺乏大中型企業的經濟支柱,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緩慢;文化體制方面,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都比較弱,文化投資渠道單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城鎮化水平低,農村和農業人口比重較大,人員居住比較分散,社會化組織程度低,社會管理能力較弱,專門的社會管理人才和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不足,各種社會利益調節機制不健全。另外,多年分散居住、封閉生產的小農經濟,造成人們的市場觀念不強,人們普遍缺乏現代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超越意識。經濟發展內在驅動力不足。
三、新常態下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新動力
經濟新常態,即要求將重心放在經濟發展質量方面,通過深化改革,對經濟發展結構進行調整,自覺和主動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增效升級。在新常態下,傳統的依賴單一生產要素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難以為繼,必須尋找新的增長方式和激發新的增長動力,這對于穩定和提升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經濟發展動力機制,一般可分為要素驅動、利益驅動、體制機制驅動、創新驅動、改革驅動等。最根本的就是創新驅動。當前,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主要依賴國家對民族地區的優惠和支援政策驅動以及民族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生態資源要素驅動。產業基礎薄弱,缺乏優勢產業支撐,單靠政策驅動是不可持續的,必須靠強大的造血機能才能使自身真正強大。其次,資源要素驅動是最初始的發展驅動方式,近年來,依靠豐富的自然資源,民族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但由于缺乏產業基礎,這種單一的經濟增長結構在資源存量下降以后,經濟發展就會跟著受影響。且由于資源開發中對當地生態的嚴重破壞,造成區域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成本增高,也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驅動。因此,按照經濟新常態提出的“穩增長、調結構、提質量”的發展要求,要以改革創新作為主動力,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按照“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思路,以資源等要素驅動為基礎,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機制體制驅動和利益驅動為兩翼,形成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發展機制。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和生態經濟,提高自身造血功能,通過合力驅動,進一步釋放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
四、新常態下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路徑優化
(一)以新型城鎮化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當前正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經濟發展方式正在由投資驅動和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發展轉變,由依靠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這一時期也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從消費角度看,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應實現由國家投資驅動向消費拉動轉變,同時針對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低、社會服務事業不發達的現狀,由注重滿足個人需求向注重滿足社會需求轉變;從生產角度看,應從投資、資源等要素驅動向提升產業素質轉變,提升科技和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而新型城鎮化是實現民族地區生產轉型、經濟發展轉型的主要發展方式。目前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率較低,蘊藏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推動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將大大增加和刺激個人消費,利于實現發展方式由生產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推進新型城鎮化,能大大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利于民生改善;而城市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又會大大促進全社會的消費和生產,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驅動力。四川民族地區特殊的資源要素稟賦決定了該地區在區域經濟分工中的角色和地位,即自然資源供給地和依靠資源優勢提供初級加工產品。而城鎮化則會大大優化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
推動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緊密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條件和風俗習慣,樹立科學發展思想,將設施城鎮化與人的城鎮化以及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結合起來,將城鎮化發展和帶動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結合起來,走出一條適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二)全力推動全域旅游、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培育優勢產業
四川民族地區具有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經濟是這些地區發展的經濟支柱。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不僅要做大優勢產業,還要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因此,以旅游產業發展為突破口,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并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與升級,不失為一條生態、綠色、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之路。國務院于2009年11月1日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決定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為我國旅游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13年,《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相繼出臺,標志著旅游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2013年5月,四川省委做出了推動四川“兩個跨越”,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構筑包括甘孜在內的多點多極競相發展新格局。同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旅游經濟強省的意見出臺,推進建設環貢嘎、亞丁香格里拉等特色旅游經濟區、香格里拉旅游環線等,都有助于推動甘孜旅游產業的大發展。2013年,甘孜州召開全域旅游發展大會,提出《旅游統籌城鄉,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的意見》,制定了“全域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提出產業全域覆蓋、景區全域聯動、產品全域優化、線路全域統籌、品牌全域整合和市場全域營銷的發展路徑,為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和升級指出了新路子。
(三)借力新一輪區域規劃,促進物質、信息和人員的交流
目前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在國內規劃了“三縱兩橫”,還不斷開辟新的經濟自貿區,規劃了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區劃。四川省也規劃了縱橫經濟發展規劃,極力打造“成渝經濟區”、“天府新區”等。新的經濟規劃構建了國內國外、省內省外、區內區外經濟相互聯通、資源和技術優勢整合、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區域經濟發展網絡,也加快了區域間要素流動。四川民族地區缺乏區位優勢,必須借船出海,借助當前資源和技術整合、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的浪潮,充分融入新的區域經濟規劃網絡,推動自身經濟的發展。
(四)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釋放經濟發展活力
要素驅動是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的一種經濟發展驅動力,但依靠要素驅動有著諸多不足和缺陷,必須構建和完善成熟的利益驅動機制。其核心和關鍵就是推進市場化改革,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目前,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的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和完善,各種要素資源配置有欠合理,要素驅動的活力還未完全釋放出來。因此,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機制,通過體制機制的制度創新,將要素驅動和利益驅動、創新驅動、機制體制驅動相結合。要以市場建設為目標,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產業化發展,提升經濟發展規模和深度。同時,加快少數民族地區人力資源、資本、金融、保險、社會組織等各種市場要素的培育和發展,健全市場體系,提高經濟發展成熟度。此外,要以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為突破口,提高地區人口的科技素養和勞動技能水平。在要素驅動基礎上,加快利益驅動、創新驅動、體制機制驅動,并形成合力。
(五)改革經濟管理效能的綜合考量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過分尊崇“增長優先論”,經濟考核指標為GDP化。并且這些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要素驅動和資源驅動階段,生產要素及資源的有限性弊端,難以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和環境問題。鑒于此,要實現經濟包容性增長方式,改革經濟管理效能綜合考量方式,不僅重視對經濟增長數量的考核,更要重視以質量為約束條件的綜合考量,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經濟發展方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經濟高質量、高效率發展。
(六)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吸納人才,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的重要內容,也是市場體制改革所要求的。要將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統一起來。過去幾十年,我國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呈現分散化、碎片化特征,難以從社會保障制度的執行和實踐層面實現社會公平性、效率性。要完善保障制度,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使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推動民族地區的社會保障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求是網. 主動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EB/OL].(2015-01- 01)[2015-04-24].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5-01/01/ c_1113810017.htm.
[2] 王殊.“經濟發展新常態”首次明確九大特征[N].新京報,2014-12-12(A06).
[3] 張克政.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包容性增長制約因素分析—基于“十二五”的歷史方位[J]. 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2,20(2):31.
[4] [美]羅伯特. M·索洛.增長理論:一種解釋[M].馮健等譯.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5] Mankiw,N. G,.Romer D,Weil D. N. ( 1992)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 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7.
[6] 姜明倫,于敏. 中國包容性增長指數構建研究[J].江淮論壇,2012(2):50-56.
[7] 黃毅.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民營經濟發展相關性分析——來自四川省甘孜、阿壩、涼山自治州的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2007(2):42-44.
[8] 鐘海燕. 城鎮化、工業化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廣西民族研究, 2013(2):139-141.
[9] 康偉,段文武. 包容性增長與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北方論叢,2011(5):152-155.
On Optimizing “New Norm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in Sichuan Province
Liu Yubang, Sui Haixia, Xu Yunfeng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ichuan Chengdu 610059; Chengdu Institu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ichuan Chengdu 610036; Hengs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ebei Hengshui 053000 )
Abstract: In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gions must seek a new impetus and development pa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in Sichuan, although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 still witness a large gap which is getting bigg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in Sichuan currently depends mainly on policy and resource elements. It is confront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single structure,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poor infrastructure. Social services lag behind. The sound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in Sichuan must not only be policy-driven and factor-driven, but also be innovation-driven and reform-driven. It must rely on new urbanization, tourism industries, new regional planning opportunity, deepening market reform, evaluation mechanism improvement,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upgrading.
Key words: new normal,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Sichuan, economic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