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蓮
【摘 要】化學平衡狀態這一知識點可以說是高中化學是最難的一個知識點,由于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所以這一節的內容往往是老師講得稀里糊涂,學生聽得一塌糊涂。考慮到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處理上,盡量將本節課的內容簡單化,先讓學生能夠聽懂,增強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
【關鍵詞】化學平衡 課堂 問題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19
在教材處理上我將本節課分成導入——例題分析——畫圖——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狀態的判斷鞏固五部分。在導入時利用工業生產上要考慮反應速率和原料轉化率提出了化學平衡。并指出化學平衡是可逆反應的一個重要特點,利用N2+3H2=2NH3這個可逆反應來討論反應開始前、反應進行中、反應一段時間后生成物和反應物濃度的變化情況以及化學反應速率的情況,并依據這個變化進行畫圖,了解了在反應進行一段時間后各組成成分的濃度保持不變,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相等。從而引出了化學平衡狀態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動、定、變”這五個字對化學平衡狀態進行了總結,最后再通過兩組練習,總結類型題中對化學平衡狀態判斷的標志。現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1.本節課是化學理論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難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導入,利用工業生產的實際要考慮和原料的轉化率,提出化學反應研究的程度——化學平衡。但是,由于和學生切身聯系得不是很密切,學生有些迷糊。課下我對這樣的引課重新設想了一下,從學生學過的可逆反應入手,提出可逆反應的特征:在相同條件下,既能向正反應方向反應又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的反應。也就是說,向這樣的反應是無法進行徹底的,當它反映到最大程度時是怎樣的呢?這樣就引出了化學平衡。
2.化學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應的基礎上的,但是這節課對可逆反應卻介紹得不是很詳細,沒有展開介紹。如果這一點要是向我第一條說的那樣,就一舉兩得了。
3.問題難易的設置要適當,否則不能啟動學生的思維。過難,學生還不具備回答問題的知識技能和思維方法,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思維過程難以啟動,會出現課堂上的冷場,學生也得不到成功的體驗;過易,學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問題,學生又體驗不到探索的樂趣。由于最后一道題,問題設計的過難,學生就有些困惑。
4.課堂上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我自認為這節課我做得還的是比較好的。請同學們回答,一個“請”字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每個學生回答問題以后,我及時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這可以對學生進行激勵。
5.課程中利用幾道反應特征判斷化學平衡狀態的練習題,感覺不是很好,一方面,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都是我在講,學生只是在跟著我走,沒有形成連貫的思維;另一方面,學生反應不好,理解有難度,特別是對通過密度、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判斷化學平衡不太好懂。第一,我在備課時習慣做大量習題,把難理解易錯的題都歸納出來,上課時先講解一下再讓學生下去做練習。現在感覺這樣做有兩個弊端,一是課堂任務加重,導致為了趕進度而忽視學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自己做過錯過后再聽的情況下強。第二,平衡狀態的判斷難點有:正反應速率等于逆反應速率,指同一種物質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對于有氣體參加的反應,不會判斷反應前后氣體體積、物質的量有沒有發生變化。對于這一節,上課時應注意牽引學生思考,課后讓學生練習找出難理解的地方,再進行指導。
習題課上我主要用圖像題講解。通過師生互動分析反應開始、反應過程、終了狀態三個階段的濃度、速率變化情況,完成濃度——時間圖和速率——時間圖,使學生通過圖像題從理性上認識平衡的概念和特征。突出強調:①特征——動、等、逆、定、變,②可逆反應達平衡狀態時反應物生成物濃度不可能為零,③某一時刻的平衡狀態是該條件下反應進行的最大程度。
化學平衡的知識的檢測主要有三方面: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化學平衡的三行式計算以及化學平衡移動的判斷和應用。這三方面均為重難點。在處理這類知識應用時,牢牢把握一個解題原則:萬變不離其宗。①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標準各種資料上總結的是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是看正逆速率是否相等或濃度是否變化,②化學平衡計算的關鍵是用三行式計算,注意訓練學生起始量、變化量、平衡量三種關系的規范應用,化學平衡的移動關鍵在于領會勒夏特列原理的核心,“減弱”外界的變化,且“減弱”不等于“消除”。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個人認為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傳給學生的是方法、興趣、解決問題的態度和審視問題的穿透力。讓學生感到這門課學起來簡單就是你的本事,這應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教研上最該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學生立場為他們著想,而且這樣更能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