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焱
【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開展文言文教學,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的做法是堅持師生雙向互動,注重學生的參與,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精選內容、強化基礎、塑造人格、提升能力多管齊下。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83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長期以來使用的一種較為固定的書面語言,用以記載史實,表達思想,在我國歷史和社會文化發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今,經過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經過了種種歷史沿革,文言文已喪失了主流的書面語言的地位,應用較少。但在經過幾次“文白之爭”的討論之后,中學語文界普遍認為基本的文言文知識仍然需要掌握。對于我們,“文言”不僅是一種歷史語言,作為歷史上長期存在和使用的語言,文言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歷次的課程改革中,文言仍被保留下來。新課改后,文言仍然是我們高中語文課的必修內容,文言文教學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必須要學,在此我們并不多做討論。學什么,怎么學,達到何種效果才是我們今天重點討論的。
學什么?首先就是需要學習哪些文言文,也就是要精心選擇內容。文言文作為一種存在時間長、歷史影響大的書面語言,其內容磅礴復雜,遠不是我們在高中語文階段這短短的有限的時間內所能學深學透的。加之,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壓力大、學科多、學習內容多與學時少的矛盾本就客觀存在,如果不加以認真選擇,盲目開展文言學習,盲目追求數量,貪多嚼不爛,必定達不到好的效果,往往還會適得其反。所以我們在內容的選擇上要把握這樣的原則,即:從教學目標和實際學情出發,注重數量與質量的統一。精選內容,選擇常用的、經典的、代表性強的、適合學生學習層次的、有延展性的。數量上要適度,既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又不能給學生造成額外的負擔,不能隨便拿過來一本400篇、200篇的就用。在選擇內容時,要注重不同選擇方式的結合,既要有教師選擇的內容,還可以廣泛吸收學生們自己選擇出來的內容;要注重不同要求的結合,對于有些內容,只需要知曉,有的則需要掌握,投入的精力、提出的要求自然也要不同,總之,要有重點地抓,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要循序漸進,根據教學的長遠目標和階段目標安排不同難度的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如學習吃力的學生的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有教無類,都加以關懷和重視,同時要因材施教,制定分層次的目標,不能一刀切;內容上,要層層篩選,既要相對穩定,同時,又要不斷根據學生的實際和需求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調整,教學總結和教學反思很重要,一定要及時、深刻。
學什么?還有目標、過程、效果的問題。設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很關鍵,教學目標為整個教學活動提供基本的指導,決定著教學的基本走向,教學目標是否科學可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活動能否有效。這個目標必須是科學的,可操作的,有實際指導意義的。過去我們的教學目標往往流于形式,對實際的教學過程沒有起到實質的指導作用,教學目標和教學實踐“兩張皮”,既違背了設立教學目標的初衷,教學的效果也不好。新課改后,我們對教學目標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但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仍然有些欠缺,甚至有時候失于偏頗。因為文言文的使用范圍比較有限,學習起來難度也相對較大,我們對文言文的定位往往就局限在了基本的知識上。掌握基本的知識并沒有錯,注重雙基,是新課改所強調的,往往也是新課改后教學實踐中被忽略的,再說,沒有基礎,就談不上能力,學生就不能正確的、全面的理解古代漢語。但是,僅僅有基礎也是不行的。文言教學的目標,還包含著發揮文言的文化作用,讓學生受到古代偉大文化思想的熏陶,更好的提升文學素養、文化修養和綜合能力。培根在《論學習》里有一段經典論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里面就講了各種學問對人的性格、人格的塑造作用。如果我們僅僅追求知識,而忽略了知識背后更深層的含義,更嚴重的是把知識和能力割裂甚至對立起來,“買櫝還珠”,自覺放棄挖掘到真正的寶藏的機會,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能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定會得不償失。所以,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們要在注重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對人格的塑造作用,注重現實情況的變化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理解古代漢語的同時,受到古代偉大文化思想的熏陶,結合實際,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揚棄。
學什么?還包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新課改后,我們的視野逐漸更加寬廣,更加全面,更加注重教學的過程。以前的教學過程,我們往往只追求教學的效果,而不顧教學的過程。事實證明,那種做法是錯誤的。方向和過程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結果的優劣。所以,學習的過程同樣重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程度如何?教學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學?課堂氛圍怎樣?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因素。學什么?還要注重學習的實效。也就是考察學的效果的問題,我們不唯結果是從,不唯分數馬首是瞻,是因為我們認識到只看分數、只看結果不全面、不科學,但并不代表我們的教學可以不追求實效。沒有實效,就沒有說服力。所以,要從實效出發,用多樣化的考核來檢驗實效,并根據實效,不斷調整教學過程。
怎么學?學習是一個教師、學生、學習內容相互作用的過程,要想達到好的學習效果,這些相互的作用必須是正面的、積極的、有效的,可循環、可持續的。三者里,學習內容是客體,教師和學生都是都是主體。至于客體,前面我們已經講到了精選內容的必要性和原則。這里重點談主體。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往往采取的是教師主動教、學生被動學的方式,“一言堂”、“滿堂灌”司空見慣,事實已經證明,效果并不好。我們教的、甚至重復強調的一些基礎知識學生并沒有掌握,更嚴重的是,提問的時候,回答的積極性不高,自學的過程中,無所適從。這和學生的努力程度固然有關,但也很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密切相關。改變,需要過程,但勢在必行。教師可以更多教授一些可用的技巧、創設更開放、更民主的課堂,給學生更多的關懷和肯定、給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都是不錯的選擇,鼓勵他們對文言文做出新的解讀,就是不錯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