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雨
【摘要】閱讀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對于改進閱讀教學進行了探索和實踐: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關鍵詞】閱讀教學 ?地位 ?作用 ?思維 ?能力 ?興趣
小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平臺。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那么如何改進小學語文教學呢?
1 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2 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從“讀書百遍,其意自現”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誦背十分強調,但在我們的眼中這似乎十分落伍,實際上古人這樣做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只有讀熟了課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在過去和當前的教學中,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使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
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
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教師都要指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3 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
4 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于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
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
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
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5 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創設情境,誘發孩子高漲的朗讀熱情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朗讀,這樣學生才會入情入境,讀出味來。
第二,巧用示范,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可以老師示范,讓學生聽,也可以請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讀,讓其他學生模仿。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語感還沒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強。教師激情的朗讀是引導孩子們進入語文情感世界的一條捷徑。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師示范在難點上,在關鍵處,在美文中;二是盡量讓學生來示范,老師“示范”多了,就會喧賓奪主,占據課堂寶貴的時間。
第三,多形式練,促進孩子感情朗讀能力的快速成長 。在教學中,應由教師的指令性轉為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方式,進行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如比賽讀、分角色讀、邊演邊讀、配樂讀、師生共讀、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等,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
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
總之,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蔡春玲;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0年05期。
[2]王敏;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3]蔣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探索[J];才智;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