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玫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必須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快樂,拓展其視野,豐富其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體驗性、創造性能力。對此,老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做到精心導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快樂的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最終達到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目的。
【關鍵字】小學語文;閱讀;快樂
0引言
小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而語文閱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分析能力,開闊學生視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廣泛的快樂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將課堂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在閱讀中學到知識。針對于小學生特殊個性化的年齡階段,應該選擇合適的課內外讀物,培養其積極向上的態度,這才是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興趣的本質,只有孩子感受到閱讀的快樂,有興趣學習了,才會茁壯成長,才會美麗綻放,才能為祖國發展輸送新鮮血液。
1創設輕松的閱讀氛圍
良好的閱讀環境和輕松的氛圍是小學生快樂閱讀的基礎,學生可以在和諧的環境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同時可以自發的培養閱讀興趣,更容易吸收書本知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生天真爛漫,都喜歡聽一些小故事,老師可以開設一堂閱讀課講一些精彩的故事和語段,并讓學生進行討論,以此調動全場,并抽幾個會講故事的學生先復述自己對閱讀文章的內容的理解,以學生為主體帶動全場氛圍。此外,老師也可以在班級設置一個圖書角,讓學生自由快樂的享受閱讀的快樂。
2自主選擇讀物
激發學生興趣必須要做兩件事情,一是對閱讀教材本身要進行有效的處理和設計,二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讓學是自發閱讀課外讀物,補充課堂閱讀教材知識的空缺。學生想學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最好的條件,老師可以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材料,實行個性教學,激發興趣,使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得到全面的提升。老師和家長在選擇課外讀物時,不僅是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課本,同時還應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注重對學生積極向上人生觀的培養,讓學生真正在閱讀中學到知識。例如男生的“英雄主義”感比較強烈,喜歡關于歷史人物方面的書籍,可以推薦《中國歷史故事》,書中為文字和插圖形式,不僅讓學生很容易理解每個歷史事件,同時生動的插圖更能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閱讀。對于女生,可以推薦當前小學五年級語文課外讀物——《女生日記》,書中同樣有插圖展現,更形象生動了描繪了當代少年兒童的成長快樂與煩惱,讓書本真正融入到現實。通過對學生感興趣閱讀材料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標語文教學目標設計上的多元化、層次性和生成性,同時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體現了開放性和人本化,不僅使學生自愿學習,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語文老師的教學水平。
3正確傳授閱讀方法
閱讀教學是需要精心研究的課程,枯燥、難懂的教學必然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想達到小學生快樂閱讀,就必須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讓他們輕松理解閱讀內容,體會文章哲理。例如,在上《秋天》一課時,老師可以先自己用飽有感情的聲音朗讀一遍,同時借助多媒體播放秋天的視頻或者圖片,使學生身臨其境,在閱讀之前便醞釀出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朗讀氣氛,從而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應注重感悟,盡量避免“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閱讀狀態,引導學生在立足于文本語言的基礎上,學會感悟。由于沉悶的課堂會引起學生學習緊張,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比賽,例如:閱讀興趣小組,朗讀大賽等。也可以讓學生每次閱讀時摘要自己喜歡的句子以及一些有道理、有影響作用的佳句,定期在班上交流、評比,并展出優秀的名言佳句,并給予好句摘錄的學生贊美,頒發“讀書小明星”稱號,只有老師的激勵、表揚才能激發孩子內在動力,讓學生保持讀書的熱忱。此外,老師要時刻關注對學生的提問,善待并開發學生的發言,并通過這些問題指向和挖掘學生的潛能,在設計問題時,最好能夠充分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給予學生自主讀書、品味和思考的時間,在閱讀中開拓學生思維,才能真正學以致用。
結束語:
綜合上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千里之行,始于“讀”。小學語文快樂閱讀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學生喜好來選擇恰當的課內外讀物,并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開展各種閱讀活動,以此激發小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調動學生在閱讀中探求知識,認識事物的動力,才能激發其內在潛力,拓展視野,并使其“閱”歷也會不斷擴大。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選擇生動的課內外讀物,并教授正確可行的閱讀方法,讓學生不僅讀好書,而且會讀書,真正吸收語文知識,讓學生在感受閱讀的魅力,從而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建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路向及啟示[J]. 教學與管理. 2011(02)
[2]王文艷.讓語文課堂激情飛揚[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年39期.
[3]杜潔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J]. 基礎教育研究 200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