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細明
摘 要:科學分析模具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能力成長的全面要求,制定合理的課程考核體系和課程考試方式,建立起符合人才發展規律的課程考核制度,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才觀。制訂科學的模具卓越工程師課程考核體系,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以達到模具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建立好合理科學的模具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考核體系,是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關鍵詞:模具卓越工程師;課程考核方式;建立;適應
一、現行課程考核體系中存在的不足
(1)考核內容具有不完整性。當前的考核體系大多側重于學生識記內容方面的考核,考試內容不夠全面,缺少對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考核。命題過程中缺少對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考核,對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考核那就更少了,導致學生大多只注重對各個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實驗實踐、動手操作、創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專業課程的考試往往只是教材內容的再現,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提高、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這樣會導致學生進行零散的背誦,而不去真正領會整個課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方法。在模具專業教學過程中,這種現象比較普遍,應該要大力糾正。在模具卓越工程師班級的考核過程中,一定要多考核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將碰到的各種工程實踐問題,讓學生及早明白該學什么,怎么學,以達到模具卓越工程師的人才培養目標。
(2)考核方式具有不全面性。當前,大多數高校課程的考試采用單一的閉卷考試方式,難以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能力。依靠一次期末考試成績決定整門課程的學習成績,結果造成學生不注意平時的知識學習,只靠考前死記硬背通過考試,而沒有真正地掌握整個課程的知識。這種單純依靠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方式非常的單一,不易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能起到以考促學的目的,只起到了以考促背的作用。模具專業的大部分課程考試時間基本上都安排在課程結束后或者期末進行,教學過程中考試安排很少,導致任課教師無從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管理部門在教學運行中無法了解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模具卓越工程師班級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安排單元考或者期中考,單元考的考核方式可以靈活多樣,譬如讓學生編寫一個模具加工工藝流程,到工廠識別一些模具材料,設計一些簡單的模具等;講解沖壓模具的時候讓學生查閱沖壓工藝手冊,列舉沖壓機床等;講解注塑模具的時候讓學生查閱注塑工藝手冊,列舉注塑機床等。每一次這樣的考核都可以作為一個平時成績,可以加到總成績里。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達到以考促學的目的。
(3)考核評價具有不科學性。合理的成績評價方式,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效果。在現行的考核模式中,考試分數被看做唯一的評價手段,考試分數越高就代表學生的能力越強,學生的考試分數演變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而對學生的諸如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等沒有評價手段和評價標準,評價的公正性、客觀性和科學性受到嚴重影響。這種只以分數為依據的做法,夸大了考試分數的作用,使學生只重考試結果不重學習過程,只重考試分數不重具體能力,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新素質難以體現。往往會把學生引向為考試而學習的歧途。模具卓越工程師考核體系中應體現出學生對模具專業的了解、應用、開發等能力,增加大型作業、課程設計等方面的考核內容,而且可以以等級制計分的形式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大力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1)強化過程性考核,重視學習過程的階段性考試。強化過程性考核,在模具卓越工程師班級的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討論、查閱資料、小測驗、小論文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將學生學業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把注意力轉移到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來,加大技能測試、平時作業、參考書閱讀自主學習等成績在最終學業成績所占比例。每個單元結束后應該有次小考,若干知識點聯系緊密的單元結束后有一次綜合考試,課程全部結束后組織課程結考。在評價學生學業成績時一定要綜合小考、單元考、期末考、平時作業、實踐技能、自主學習考核等方方面面的成績,對學生的學業做出合理的考核。
(2)推進考核形式多樣化,注重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模具卓越工程師班級的考核體系中應該體現考核方式向多樣化轉變、考試內容向注重綜合能力考核轉變、成績評定向綜合性轉變等三個轉變,推行開卷、閉卷、大型作業、課程設計、實踐操作、調查報告、社會實踐、進廠實習等多種形式的考核體系,增加學生課外自主學習、實踐環節、參考書閱讀等成績在學業成績考試中的比重,引導學生采用提高專業基本能力與專業素養為目的的學習方式。考核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等。
(3)建立科學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每次考完以后要對考試結果進行具體的分析,比較學生的學習效果,找出學生學習的不足,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改進意見,為學生的學習設定一定的目標。我們都知道“望梅止渴”的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加以運用,學生只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會有無窮的動力。考核評價體系必須能綜合地反映出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以及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要改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傳統做法。還要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考核的比重,并對學生的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工作能力、突出才能等給以綜合評價,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充分展示自身的潛能。模具卓越工程師班級的考核評價體系一定要全面,體現知識為上,能力為先,教學相長的特點,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合格的模具工程師。
三、建立合理的模具卓越工程師課程考核體系
(1)改善課程考核內容結構,使考題涵蓋認知、理解、應用、分析、綜合等方面的能力考核。側重于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命題范圍要遵循教學大綱,但又不能拘泥于教學大綱,對學生能力的拓展要能起到引導作用。作為對一個即將成長為合格模具工程師的培養要求,多增加考核學生為項目實施制定制模方案的能力;分局產品圖設計并繪制模具零件部件及裝配圖的能力;設計、編制模具加工工藝,解決生產中出現的機械加工工藝問題的能力;為新產品或新工藝設計模具的技術開發工作能力等。在考試的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難易的關系,太難會讓學生望而卻步,太易又不容易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簡單的試題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稍難的試題考核學生運用所學概念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相當于學生要綜合運用整個課本知識才能完成的題目,難度再大一點的試題應以測試學生綜合能力為目的,學生需要綜合運用所學課程知識,結合查閱手冊,軟件使用等才能完成試題,以考查學生全面運用所學課程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
(2)課程考核改革應以教學改革的理念和基礎為指導,并將教學改革的具體內容和目標有機地融入到課程考核中來。科學分析模具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能力成長的全面要求,制定合理的課程考核體系和課程考試方式,建立起符合人才發展規律的課程考核制度,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同時,課程考核模式、考核方法和考核內容的改革,能突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打破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的傳統,貫徹以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為本的知識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形成學生想學,教師樂教,師生互動的教學局面。要求教師自覺地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注重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考核。模具卓越工程師班級是教改班,就一定要體現教改的意義,允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形式,不要拘泥于試卷格式對不對等這些形式主義,只要對學生的學習有利,對學生能力的成長有利就應該允許教師大膽嘗試。
(3)大力增加實踐能力方面的考核,以考查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評定學生是否真正掌握該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標準,增加實踐性環節在考試大綱中所占比重。加強實踐課程考核的管理力度,建立相應的考試大綱和考核體系。加大對學生運用新技術能力的考核力度,考核學生使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設計、編寫工藝流程、進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針對模具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方案,考核學生的計算機繪圖能力,如AotoCAD、UG、Proe等三維軟件的應用能力。著重考核學生的各類模具結構設計能力,注塑成型工藝及沖壓工藝的編制能力,模具加工的流程設計能力,外觀處理能力,操作各類注塑機、壓鑄機等成型機械能力,模具鋼材的識別能力,模具設計及加工的造價計算等各類模具工程實踐能力。
(4)針對不同的專業課程,設計形式多樣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選擇應多種多樣,可以把實踐訓練、試驗操作、課程設計、大型作業、讀圖識圖、工藝編制、口頭表述、論文發表、專利申報等都作為考試要求,使各種各樣的考核形式有效地結合起來。大幅度增加工程實踐的考核比例,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應打破專業課必修課必須閉卷考試的慣例,加強學生課堂討論,課后練習,查閱資料,專業調查,撰寫報告等學習過程的考核,并以此作為學業成績的一個主要方面,實施動態考核管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考試觀,達到以考核促學習的目的。針對模具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應大量增加課程設計,綜合實訓,進模具工廠進行實踐等環節進入考核體系。
參考文獻:
[1]錢厚斌.創新人才培養視界的高校課程考試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9).
[2]彭 莉,裘琳玲.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下的高校考試評價制度改革[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3]于鳳云.基于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高校課程考試機制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05).
[4]姜秀全.借鑒國外高校考試模式實施創新課程考試改革[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05).
[5]徐雙榮,盛亞男.從國外大學考試談我國高校課程考試改革方向[J].當代教育科學,2009(19).
(作者單位:南京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