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頻率不斷加快,同時,突發公共事件的范圍不斷擴大,發生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加大,高校的公共安全面臨嚴峻的挑戰。本文論述了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涵義、特點和分類,在分析了當前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現狀之后,對于未來應當怎么應對高校的突發公共事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高校? 突發公共事件? 處置
1 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涵義和特點
高校突發公共事件,就是在事先沒有預警的狀況下突然爆發的,且發生于高校校園抑或是和高校成員相關的,并且嚴重地對高校以及師生的人身財產安全以及教學、工作等運行秩序并帶來破壞性影響的緊急事件。突發性、廣泛性、公共性、危害性等是這類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突出特點。
2 不同類別的高校突發公共事件
高校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自然災害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事故、社會安全類突發事件、網絡信息安全事件等五大類事件。
3 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現狀
①近年來,我國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頻率很快,政府機構和新聞媒體所重點關注的都是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社會公眾也在普遍關注著突發事件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有關部門在這樣的促使之下也出臺或者修改了相關的政策或法令。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受關注程度日益提高,社會影響不斷擴大。
②高校突發公共事件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首先,信息網絡安全導致的校園突發事件越來越多。高校已成為網絡運用最為密集的地方,大學生心理素質差,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缺乏社會經驗,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之下會很快形成網絡上的輿論,高校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可能只是一個熱點事件和一種情緒化的意見而引發的。網上的聲音往往較為偏激,多是表示不滿或煽動性的言論,這就可能導致突發事件的進一步激化,網絡信息的快速廣泛傳播對突發事件帶來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其次,心理問題類事件呈不斷上升趨勢。依照相關的調查可得知,全國有28%的大學生都有著程度不盡相同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在這之中,約為10%的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達到了中等程度以上,并且,出走、自殺、殺人等事件也大多是因為心理的問題而帶來的,更令人堪憂的是,這類事件的發生一直在呈現著上升的趨勢。
還有,接連不斷發生的安全事故類事件。近些年來,高校發生的建筑物安全、火災、戶外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事故類事件也日趨頻繁,危及師生生命安全與校園穩定。
最后,持續呈上升趨勢的治安事件和人身安全事件的發生。伴隨日趨復雜的校內和校外環境,不斷出現的高校校園及高校校園的周邊的治安還有刑事犯罪案件(如偷盜、詐騙、搶劫、故意傷害等)也在呈上升趨勢。
4 高校突發公共事件對策研究
4.1 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
最重要的是要強化憂患意識,牢固樹立預防是第一的這一觀念。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的預防工作,要做好這個工作要求了要攜手聯動社會和學校以及家庭等等多個方面,還需要學校健全自身的組織制度、完善自身的預防措施,并密切配合各個環節,將預防作用進行有效的發揮。
還應當加強建設預防高校突發事件發生的管理隊伍。在預防突發事件的這個關鍵的環節,首先要做的就是將輔導員的責任心以及工作業務能力進行提高,并將輔導員隊伍的積極作用予以充分地發揮。還應當繼續重視大學生社團組織所具有的自我服務、教育和管理以及發展等的社會教化功能,將大學生社團組織在預防高校突發事件當中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加以充分發揮。
把預防高校突發事件的規章和制度加以健全。建設起預防的規章制度,就是要建設主要包括校園安全保衛制度、校園網絡管理制度、校園食品安全制度、校園信息通報和信息溝通制度等方面的內容。
落實責任,強化責任追究制度。要根據責權利相結合、以“責”定“權”、“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來落實突發事件預防工作的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把各項責任落實到人。
加強縱橫協調配合,實施資源共享。高校處理突發事件應加強校區之間、職能部門和各學院、學校和當地政府等三種關系的協調配合和聯動。
4.2 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預警
高校應急管理的預警系統就是為第一時間發現高校當中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跡象所建立的一套可以感應突發事件到來的信號檢測和報告系統。它是高校為了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而建立的警覺與防范的系統。系統具有信息分析、預防準備、即時監測和信息溝通的功能。
目前主要有以下幾類高校突發事件預警系統——指標預警系統和電子預警系統。預先設定突發事件的一系列相關的預警指標,并且根據該指標分析信息,并依照該分析結果來判斷突發事件所發生的可能性就是指標預警系統。經由電子技術以及裝備來采集信息、分析所采集的信息、進行相關預警活動等等的自動預警系統就是電子預警系統。
突發事件監測子系統和突發事件評估子系統以及突發事件決策子系統組成了這樣的預警系統。并且該子系統是相互關聯以及統一的。通過對突發事件的發生原因和突發事件的相關的征兆的嚴密觀察并且對來自學校內和學校外的不同的渠道所發現的信息以及信號進行采集和整理的是突發事件監測子系統;對于所檢測到的一系列信息進行有效整理以及分析,并且以此作為對未來可能要發生的突發事件的參照來進行作出評估的是突發事件評估子系統。作為決定下一步對于突發事件的處置情況和是否處置得當的前提也是預警系統核心的是突發事件決策子系統。
高校還應將突發事件的管理和領導小組進行組建,學校的校領導以及相關的職能部門負責人是該小組的主要成員。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條目詳細的突發事件的應急計劃由突發事件管理小組的辦公室共同制定。要組建由學校監控、院系監控和學生班級監控相互溝通協調、共同防范的全方位的校園突發事件監控體系。其建立要包含這些方面: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及家庭情況,在校的表現和心理的狀況等等,此外還要建立課堂教育輔助機制,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等課程教育,增強學生的防范意識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時還可以通過校團委、學生會等組織多渠道開展安全以及心理這些方面的培訓活動,從而進一步將學生面對突發事件的防范能力加以提高。
4.3 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置
4.3.1 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置應當遵循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快速反應、依靠科學、共同參與的原則。
4.3.2 突發事件處置的工作體系包括指揮調度系統、處置實施系統、支持保障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和決策輔助系統。
4.3.3 突發事件處置的組織體系。高校應急管理組織機構應與目前高校的組織機構相對應,設立學校應急管理領導小組和學院(系)應急管理領導小組兩級機構。由一把手擔任組長,負責應急管理的最高決策。由分管領導和其他相關部門和人員擔任組員。下設辦公室負責整體協調工作。學校、學院兩級應急管理領導小組均應結合應急管理處置工作體系合理分工。學校的應急管理領導小組要全面地對學校的各種突發的事件加以管理并對其負責,對于對學校的安全以及穩定工作等相涉及的較為重大的問題以及應急事件要第一時間作出決策制定辦法對其進行干預。院里的應急管理小組要在校的應急管理領導小組的領導之下對本單位職責范圍內的應急管理進行具體的負責,并要積極地支持以及配合學校的應急管理領導小組,一起做好突發事件的預防還有處理工作。
4.3.4 突發事件處置的程序
①加強情報信息力量建設,完善預測預警機制,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②指揮中心要始終對校園安全形勢進行監控,跟蹤可能會發生的危機校園安全秩序的事件。在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校應急管理指揮機構要第一時間對其進行確認還有分析,從而對事件會不會威脅學校師生的利益和安全進行判斷。
③高校突發事件發生后,學校的有關部門應迅速控制事態。事件的突發性要求處置工作必須要突出一個“快”字,快速出動是把突發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圍、消除在萌芽狀態的重要保證。學校控制事態的主要策略有迅速隔離險境、轉移師生員工的注意力和進行強制性干預。
④當高校突發事件得到初步控制之后,學校應該馬上組織力量展開調查研究,探尋突發事件產生的原因。通過調查研究,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性質予以確定之后,應迅速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制定相應的對策。
4.4 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善后管理
一般而言,高校發生突發事件都會對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造成影響,由非自然因素導致的突發事件還會對學校聲譽造成一定的影響和損失。
①學校應首先恢復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重建學校的良好形象,對引發突發事件的重點部位、關鍵人員以及學校還可能存在的其他問題進行認真反思,查缺補漏,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以防止類似事件的再度發生。
②實施心理干預。心理干預是一種心理援助和輔導過程,目的是對那些經歷危機,處于困境或者遭受挫折和將要發生危險的人提供支持和幫助,使之恢復心理平衡。高校常見的心理危機干預方法包括焦慮心理干預、哀傷心理干預、失戀心理干預和自殺心理干預。高校心理干預的策略包括建立心理問題信息反饋系統、構建心理危機預防體系、改善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環境。
③構建應急管理的評價體系。突發事件管理評價的目的是分析和查找突發事件產生的原因,探尋抑制突發事件再次爆發的措施,對應急管理部門的管理能力及校內各部門、各單位的協作能力進行評測,如果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則要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對于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評價實施工作一般由學校突發事件管理機構按照學校領導的布置來實施。按照評價主體不同,可分為基層單位評價、師生評價、專家評價、學校領導評價、上級主管部門評價、社會評價與綜合評價等。
參考文獻:
[1]計衛舸,武宇清.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特征、類型及誘因分析[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賴文燕,蔡國棟,陸艷梅.高校危機事件成因及管理原則[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6).
[3]李余華,李黎青,丁陽喜.高校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4]武余清,王余丁.高校危機管理預警系統研究初探[J].中國高教研究,2007(5).
[5]王建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探源和對策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2007(4).
作者簡介:魏倩(1981-),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高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