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荔
【摘 要】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特別是作為文學作品,往往蘊涵著濃厚的感情。把學生引入“有滋有味”的讀書境地,是閱讀教學的著力點之一。書讀得有滋有味,作為讀者來說有個基本的門檻,就是與作品產生共鳴,樂其所樂,悲其所悲。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善于運用各種方法,促使學生走入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體驗情景,感悟情感。
【關鍵詞】語文 豐富閱讀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43
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去感受和體驗。究竟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去感受和體驗這種獨特的感情呢?我們學校開展的“預習自學—檢查反饋—討論交流—指導點撥—實踐練習—總結反思—復習鞏固”的自主課堂教學模式給了我啟發,作為這種教學模式的探究者之一,我受益匪淺。
一、調查實踐 做中感悟
新課程倡導的新理念之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調查實踐式活動,其實就是自主課堂教學模式中的“預習自學”,這里指的課堂不僅指學校的課堂教學,也包括學生課余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課余學習活動中了解自己身邊的事物,使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既提前奠定了情感的基礎,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上《母雞》一課時,我采用了調查法,請同學們回家問父母自己成長中的故事,尋找成長的足跡。在調查時及上課的匯報過程中,同學們都感覺到,自己的父母就像文中的母雞,為了自己的成長付出了許多許多。一個個小故事都凝集著父母的一份情,個個小故事都匯集著父母濃濃的愛。
采用調查實驗法,使學生對活動過程以及結果進行交流反饋匯報,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同時,道德認識有所提高。
二、創設情景 想象感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一)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只有引導學生真正走入文本,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建立同感,心靈受到震撼。而促使學生建立這一聯系的最常用方法就是再現想象。通過再現想象,學生能在腦海中再現文章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景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驗,能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起互通的橋梁。
(二)播放錄像、體驗魅力
錄像生動形象、有聲有色,是教學中比較重要的直觀手段。它的使用往往能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加深學生體驗,強化學生的感受。錄像的巧妙運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膽質疑 開拓創新
古語說:“學貴質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自主課堂模式中的“討論交流”這一環節,目的就是開發學生資源,通過學生發言、同桌探討、小組討論、全班辯論等多種方式,解決學習中的重難點,特別是疑點。
應該讓學生養成“閱讀與思考”“學與問”相統一的習慣。因為絕大多數作品(包括教材、名著)盡管有其優點但由于種種原因所致,也可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面對作品結合自己的生活時代,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甚至于包括大膽地去設想未來,大膽質疑,及時去思考,發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習與研討、學習與探究相結合,才能真正達到古人所說的“學以致用”的目的,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閱讀的基礎上,在感受與體驗的促動下,利用想象的翅膀,做出新的發明與創造。
四、重視技巧 加深情感
自主課堂模式中的“反思總結”這一環節,目的就是升華學習活動和學習結果,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習能力。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為達到這一目的,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指導者,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1.摘抄評價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豐富的語言積累。
2.寫心得體會法。教師要鼓勵學生經常寫日記或讀后感。也就是要求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后,用日記或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想法,并在課外閱讀活動課上進行交流。聽說讀寫緊密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總之,新課標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獨特感受與體驗,教師不能以“規范化”來要求學生,要避免長期以來形成的“重認知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分析輕綜合”的純理性的教學方式。而自主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就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把課堂讓給學生,把思維空間留給學生,把自學方法教給學生,把自主實踐送給學生,調動學生去感受和體驗文章帶給他們的獨特情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