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
【摘要】翻譯過程始于意義的把握,終于意義的表達,始終以意義為中心,一步步推進。語境對意義起著決定和固定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哈蒂姆的語境維度論特征和功能,闡述了其在翻譯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語境 交際維度 語用維度 符號維度
翻譯的本質在于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傳遞原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這也是譯者的根本任務。翻譯的客體是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意義是翻譯的核心,劉宓慶先生在《翻譯與語言哲學》一書說:翻譯過程始于意義的把握,終于意義的表達,始終以意義為中心,一步步推進。語境對意義起著決定和固定的作用。
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最早提出了語境的概念,他把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前者指當時正在實際發生的事情,即語言發生的實際環境;后者指講話者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文化,即整個文化背景。英國語言學家弗斯繼承和發展了這一觀點。他認為語境既有由語言因素構成的“上下文”,又有由情景因素構成的“情景的上下文”。
繼弗斯之后,韓禮德也對語境做了論述,他認為,語言是由概念、人際和語篇三個元功能構成的意義潛式,而它們的實現又受制于具體的情景語境和語篇所處的大的文化語境。韓禮德還提出了語域這一概念。他在其著作《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中明確了語域與情景語境的關系:語域是情景語境的具體表現。他指出:“語域概念從與民族方法學密切聯系的角度出發,描述了語篇中認為能實現語義形式的特征與話語情景中抽象的分類相結合的過程,這些過程體現了本質理論和話語系統,從而為研究日常社交活動中的語言功能提供了方法。
哈蒂姆和梅森關于語境的三個維度的論述對語篇翻譯的啟示尤為深刻。
一、語境的三個維度
巴茲爾·哈蒂姆和伊恩·梅森在《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一書中提出語境是多維、立體的,有三個維度,分別是語境的交際維度、語境的語用維度和語境的符號維度。
語境的交際維度。語境的交際維度包含使用者和使用兩個變量。使用者的變量有個人言語風格和方言等。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語言使用者和與使用場合相關的交際因素得到具體的確定,顯示了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方言、地域方言和個人的語言特點,同時確定了交際領域、交際方式和交際關系等。識別一個語篇的語域使譯者借助所發生之事(語場)、參與者(語旨)以及傳遞訊息的手段(語式)的分析參與對語境的重構。翻譯就是在目的語環境中努力重建一個與原文的語場、語旨和語式貼近的新的語域環境。豪斯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關注的就是原文和疑問是否在這三個語域變量上做到了最大程度的近似,具體的做法就是考察譯者是否做到了利用詞匯、句法及語篇手段在譯文中再現原文的三個情景變量,從而實現原文情景在目的語中的重建。哈蒂姆和梅森認為語域不能反映語境的全部內涵,因此提出了語境的語用維度。
語境的語用維度。語境的語用維度是指“借用語言行事”的能力。多數情況下,譯者要借用語用學中有關言語和行為關系的理論知識深入分析才能把握句子的因實施行為和超越詞義而產生某種交際目的的能力。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認為,一名語言使用者發出一個言語時,就實施了如下三種行為:言內行為,指通過說出一句合格的有意義句子而得以實施的行為;言外行為,指伴隨諸如承諾、警告、讓步、否認等言語的交際力;言后行為,指言語對聽者或讀者所產生的作用。實際的言后效果可能與作者的預期不符,但正是因為言外行為的作用,使得語篇具有交際能力。
語境的符號維度。哈蒂姆和梅森假定了語境研究的兩個基本前提:首先,在某一特定語篇的語域條件下原作者對詞匯和句法的“斟酌”,最終取決于語篇的交際目的;其次,為了全面領會一個語篇的交際意圖,我們不僅要重視語篇的語用行為,還需考慮到其符號價值。因此,他們提出了語境的另一個維度—符號維度。在語篇中,各單獨的詞項傳遞符號,小句和小句序列也起到符號的作用,甚至,語篇的整個序列也會被理解為符號。當語域個各成分的諸種特征被用來傳遞各種特殊的效果,那么這些特征便會不可避免地傳達各種有意圖的行為,而且作為符號具有潛在的意義。讀者與作者之間交際的內容就是符號。
二、具體語篇的分析
原文:
Dear Miss Jane Marple,
Obeying instructions given by the late Mr Rafiel we send you particular of our Tour No 37 of the Famous House and Gardens of Great Britain which starts from London on Thursday next—the 17th.
If it should be possible for you to come to our office in London,our Mrs Sandbourne who is to accompany the tour,will be very glad to give you all particulars and to answer all questions.
Our tours last for a period of two to three weeks.This particular tour,Mr Rafiel thinks,will be particularly acceptable to you as it will visit a part of England which as far as he knows you have not yet visited,and takes in some really very attractive scenery and gardens.He has arranged for you to have the best accommodation and all the luxury available that we can provide.
Perhaps you will let us know which day would suit you to visit our office in Berkeley Street?
譯文:
親愛的簡·馬普爾小姐:
謹遵已故的拉斐爾先生的指示,茲寄上一份“大不列顛名園名宅游覽協會”第三十七次旅行的詳細說明。這次旅行將于下星期四(十七日)由倫敦出發。
如果您方便到我們倫敦的辦事處來,陪同本次旅行的桑德伯恩太太會很高興向您說明一切細節,并且回答一切問題。
我們的旅行為期兩到三周。拉菲爾先生認為,這次特別的旅行對您特別適合,因為這次旅行把您帶到一個在他看來您以前還不曾游覽過的那部分英格蘭會讓您看到真正吸引人的景致和花園。他已經為您安排好了最上等的膳宿以及我們所能提供的一切豪華裝備。
敬請告知您光臨本會在伯克利大街辦事處的具體日期。
這是選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復仇女神》中的一封信。從交際維度分析,原文的語域分析結果為:語場:大不列顛名園名宅協會告知簡·馬普爾小姐有關拉菲爾先生為她安排的一次旅行;語旨:由協會工作人員寫給潛在客戶簡·馬普爾小姐;語式:正式的書面語。我們再對譯文的語言進行同樣的分析,發現譯文使用正式的書面語以信函的方式向馬普爾小姐告知旅行的有關事宜,有此可見,譯文的語域與原文基本相切合。
從語用維度分析,此信函是為了向馬普爾小姐說明情況,因此必須采用規范的標準語言,清楚的向讀者說明主要事件,了解此次旅行由誰所安排,旅行的大致行程,以及其他相關事宜,以便使馬普爾小姐做出決定。該信函從主題、句子結構、詞語選擇到行文表述一氣喝成,清楚明了。從整體效果而言,圓滿的完成了語篇意圖。譯文忠實的反應了源語語篇的命題內容。
從符號維度分析,原文的第一小段由一個長句構成,這個長句由一個分詞狀語、和一個帶有定語從句的主從復合句構成。這種長句在源語的書面語體中是十分常見。其符號的內含信息可被理解為“拉菲爾先生已經安排好了這次旅行,旅行的目的地是一些名宅和名園”。而在目的語中,書面語的符號特征并不是這種長句,而是某些特定的詞匯。因此在譯文中,為了體現這種符號特征,譯者使用了“謹遵、已故和茲” 這些詞匯。從句子層面而言,譯者將原文中的一個長句分解成了兩個小句,這也是符合目的語的語言特點和表達習慣的。
三、結束語
呂俊先生說: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與交換的活動,其本質是傳播。所謂傳播,是一個系統,通過操縱可選擇的符號去影響另一個系統得到傳播。翻譯同樣具有傳播學的一般性質,即是一種社會信息的傳遞,表現為傳播者、傳播渠道、受信者之間一系列關系。既然翻譯是信息交流與交換的活動,就必然會將語境理論引入翻譯理論中。為了透徹的理解和分析原文,譯者必須聯系語言使用時的具體情境,因為有了語境,譯者才能更準確的理解原文的會話含義,從而在譯文中表達出來,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理解。哈蒂姆和梅森提出的語境的三個維度理論不僅豐富了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也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Hatim,Basil,lan Mason.語篇與譯者[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Halliday,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 the social interp 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8.
[3]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4]劉宓慶.翻譯與語言哲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2.
[5]Christie, Agatha.Nemesis[M].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2002.
[6]阿加莎·克里斯蒂.復仇女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