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泳鈺
【摘要】本文對朱自清先生的朗讀教學法進行淺究,著重分析了朱自清對不同文本所持的“吟”、“讀”和“說”這三種朗讀法,以及其對提高學生語感方面的啟發。從語文教學實際出發,本文進一步提出了語文教師在語感教學中應把握的兩方面要點:第一是對文本進行融匯教師情感并具個性化的朗讀教學法,第二是利用涵泳法進行的語感教學。
【關鍵詞】朱自清 ?朗讀法 ?語文 ?語感教學
中國近代語文教育家夏丏尊最早提出“語感”一詞,“對于文字應有靈敏的感覺,姑且名這感覺為‘語感”。1語文教師正應該具備文字的靈敏感覺并能教學中能耳濡目染般地把自身對語言文字的感覺傳授給學生。通過“語感傳染”的方式,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美感,從而產生對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的素養與能力。但是要真正做到語感的“傳染”并非易事,筆者主要淺究朱自清對不同文本所持的“吟”、“讀“和“說”三種區別朗讀法,并從中發掘對當下語文語感教學的啟發。
一、朱自清的朗讀教學法
朱自清先生在1946年發表的三篇有關語文朗讀教學技巧的論著《朗讀教學》、《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和《論誦讀》都強調了朗讀法對于語感培養的重要作用。朱自清明確提出“誦讀不但可以幫助寫,還可以幫助說。”誦讀作為朗讀法的一種,它不僅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更能影響著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筆者主要根據語文課程中不同文本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探究朱自清先生的朗讀教學法對當代語文語感教學的啟發。
朗讀法作為解讀文本的重要方法之一,朱自清也是根據實際的文本需要,具體分出四種朗讀法:“誦”、“吟”、“讀”、“說”,尤以后面三種為主。
首先是“吟”。朱自清講究的“吟”要“注重音調節奏”,他尤其主張古詩文的教學中以“吟”作為語感教學的重點技巧。對古代的詩文,之所以主張要“吟”,是因為古詩文中蘊涵的美感能通過“吟誦”這種更接近古人讀書的方式品讀出來,古詩文中的平仄韻律也只能通過反復的吟誦才能領略出文章的“文道”。
其次是“讀”。“讀”比“誦”和“吟”更多了一層文本理解的含義。他認為應該要“注重意義,注重清楚。”“讀”更多指的是理解,品讀以及應用。因為這類詩文主要講究學生的學以致用。朱自清提出實用類的文言文以及一般的白話詩文應貫徹“讀”的理念,要以“理解——運用”作為“讀”的目的。
再者是“說”。對于用純粹口語寫的作品,主張用“說”的方法正確地傳達語言中的情味來。按朱自清的說法便是“照話那么說”。
二、教師個性化的朗讀式語感教學法
朗讀不僅能迅速讓學生對文本產生整體感知,而且讓學生動用了視覺、聽覺、運動覺三個方面,從而更快地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因此,朗讀對于語感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
首先,教師不能成為參考書的“搬運工”,而應該是語文課的“建筑師”。朱自清先生強調的不同文本采用不同的朗讀方法也是基于文本個性化解讀的角度出發的。在語文教學上,教師應把握住文本解讀的“獨立性”原則,本著個性化鑒賞的理念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文本解讀能力。有學者指出“語感分析是著眼于‘語言的運用角度,抓住語感因素強的地方做語言的剖析,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對語言進行比較、推敲、錘煉和品味的一種訓練。”因此,教師自身的解讀能力顯得相當重要。朱自清強調的“讀”、“吟”、“說”也是讓教師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特色,在講解文本的共性基礎上,保留自己的個性,所謂的個性便能起到“傳染”語感的作用。
其次,教師要運用朗讀法進行語感教學,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教師自身的朗讀技巧能力。有心理研究表明語感“傳染”就是“以最少的言語觸發,獲得最大的言語信息。這種極值效應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就是語感遷移。”在語文課上,教師在能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用有一定音樂感的語調節奏的聲音,也就是朗讀技巧來詮釋文本的話,則能容易重新捕捉住學生的興趣點,有效拓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從而對文本解讀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朗讀過程中,達到‘口誦心惟,通過朗讀,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朗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最后,在語感教學上,教師應該充分借鑒朱自清朗讀法的核心,并且能充分地融會貫通。教師要綜合并靈活地運用朗讀教學法,并不是說該“說”的口語交際課就不能讓學生“寫”,該“吟、讀”的古文學習課就不能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語文強調的是“聽說讀寫”能力的全方位學習。語感是聽覺、視覺等的統一,因此,每一節語文課都不能單獨訓練其中一塊,否則培養不到學生綜合的邏輯思維能力。檢驗語感教學效果的關鍵是看學生是否真正能領會到語文學以致用的妙處,以及是否從老師身上學到不同文本不一般的解讀技巧。
三、涵泳式朗讀的語感教學法
朱熹讀書講究“涵泳”,朱自清的誦讀法也是在反復琢磨文本的基礎上得到的啟發,也就是朱自清也受“涵泳”法的影響。涵泳式朗讀法對于當代語文教學也是相當有啟發的。所謂的“涵泳”就是在教師在潛心體味文本的前提下,反復地琢磨,品味出文本的獨到見解,從而達到對文學作品深入全面的感知與體悟。
筆者認為教師在進行涵泳式朗讀法進行語感“傳染”時應該重在引導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自覺地去發現、尋找文本的感覺。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感教學在于“慢的品味”:“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涵泳講究細細的品讀,品讀就是要對文本的【關鍵詞】、關鍵句、文段進行細讀。所以在涵泳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是必要的。教師要在語感因素強烈的地方如字、詞、句上適度地加以提示,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點撥和小結,讓學生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去揣摩、研討出語言的典范。
綜上所述,朗讀法在語文語感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因此,以“繼承”和“創新”的角度出發,深入研究朱自清的朗讀法以及前人相關的語文教育思想尤其重要。教師對朗讀基本功以及在涵泳法上要勤加磨練,首先把教師自身的語感素養提高了,才能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語文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
【參考文獻】
[1]杜草勇 商金林編:《夏丏尊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116頁。
[2]朱自清:《朱自清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朱自清:《論朗讀》,載《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