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介紹京劇梅派,來讓更多人了解梅派藝術的起源及發展,從而產生興趣。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京劇梅派的興起、突破和回歸,以及一些梅派相關的淵源。第二部分介紹了梅派唱腔的藝術特點,并以三位梅派傳人的事例來加強形象說明。第三部分探究了京劇梅派的發展現狀,并提出了一些梅派繼承發展的途徑。通過本文希望能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有所幫助。
關鍵詞:京劇;梅派;繼承
在京劇流派的發展過程中,早期的流派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分別,有“鄂派”“徽派”“京派”等,這些流派都有京劇形成期的痕跡,直到譚鑫培的大放異彩,藝術家們獨特個性的形成,才讓藝術家流派興起。到了京劇南下上海,創新潮流的出現,有了“海派”京劇,也稱為“南派”,與“北派”形成了“兩極鼎力”的格局。
1.京劇梅派的興起和淵源
(1)興起的社會背景。梅蘭芳大師對于藝術的貢獻最鼎盛時期,是在20世紀的20~30年代,在這段時間內,中國正面臨著跨時代的革命浪潮。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8年后,五四運動的展開又一次將中國的社會政治革新腳步推前,在這種大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受到的沖擊自然也非同小可。許多以往難以接受的想法與創新,也能趁著這個時代革新而被人們接受。
由于旦角地位的上升,讓梅派藝術創造得到了肯定。然而歷史長期的積淀也是梅派興起的基礎。梅蘭芳大師的很多創新,實際上是在繼承了王瑤卿的藝術革新之后的完善和修正。
(2)京劇梅派的繼承與突破。京劇梅派的突破期確切來說,是在1925年到1930年之間。由于旦角地位的上升,京劇形成了“生旦并重”的局面,同時有了“四大名旦”的評選活動,讓旦角成為了舞臺上萬眾矚目的新角色。出現了“無腔不新”的特征,“反四平調”“反西皮二六”“反二黃回龍”等新腔的出現,標志著梅派唱腔藝術的突破。
(3)京劇梅派的回歸。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是京劇梅派藝術的回歸時期。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梅蘭芳舉家南遷至上海,由此走向了他藝術生涯的最后一個時期。在抗戰的時代背景下,民族大義成了現實面臨的問題,梅蘭芳先生在此期間編創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以反抗侵略和愛國主題為題材,充分變現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入侵的愛國情懷。在這一時期,由于“七七事變”的爆發,中國人民陷入了更水深火熱的苦難當中,梅蘭芳先生甚至蓄須明志,退出了舞臺長達八年,依靠賣畫來維持生計。
1945年日本投降后,梅蘭芳先生重返舞臺。直到1949年的新中國成立,京劇梅派的藝術發展才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期中,有《貴妃醉酒》的成功改編,有《穆桂英掛帥》的廣泛好評,唱腔的發展也回歸自然,返璞歸真。
2.京劇梅派唱腔藝術特點
(1)梅派唱腔藝術特點。不論何種派別劇種的藝術,唱腔都是一個最重要的表現手段。在京劇藝術中,講究的是“唱、念、做、打、舞”,其中唱腔排在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京劇之所以能名滿全國,為全國所接受,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它兼容了昆、京、秦等多種聲腔,讓全國各地大部分地區的觀眾都能聽懂,而京劇中的“念、唱”特別運用在梅派的唱腔之中,也獨創了這種圓潤、優美、平和的梅腔,并且歌舞并重,令人不禁眼前一亮。這種梅派唱腔令旦角們擁有了新的表現形式。
(2)淺談三位梅派傳人。這里以三位梅派傳人為例,來說說梅派的表演、戲改。首先,是梅蘭芳大師。梅派的表演有別于其他的派別,梅派表演是要自然大方、對于演繹功夫的要求是不賣弄,不過火,要牢牢拿捏好松緊。這種表演方式說起來十分容易,但是想要辦到卻很難。其次,馬連良大師。在《汾河灣》,馬連良、梅蘭芳需要扮演的是一些平民的生活,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就要求表演自然貼切,其中夫妻斗嘴、發現男鞋等沖突表現,更是讓梅派的表演藝術展現得令人驚嘆。最后,還有楊小樓大師,楊派藝術的創始人,由于梅派唱腔是最早形成的流派,所以之后的京劇各派大師都受梅派唱腔的深遠影響,在梅派唱腔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獨特派別與唱腔,他與梅蘭芳大師在《霸王別姬》當中的演繹堪稱精致。
3.京劇梅派藝術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運動興起,京劇的舞臺上只剩下“八大樣板戲”存在,傳統的劇目都遭到禁演,對于京劇的藝術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摧殘。而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文化又受到了許多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挑戰,流行音樂的普及,讓劇院中的戲曲被人們漸漸遺忘,無法去與極富沖擊力和震撼力的流行音樂抗衡。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雖然京劇傳統文化剛剛復蘇,卻得不到良好的普及和發展。文化多元化的碰撞,正在造成許多傳統文化的流失。
京劇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國的音樂、文學、歷史以及傳統的審美無不在京劇上面有所體現。在當今流行文化盛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和發展京劇,讓這門古老的藝術重現昔日的輝煌呢?希望在社會的不斷進步下,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能夠將我們國家的文化精華繼承并不斷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齊如山.京劇之變遷[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79.
[2]劉吉典.京劇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二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