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龍全
一、生成有效的探究主題
在制定數學實踐課探究主題時,教師應優先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能力、關注熱點等,在此基礎上,自然生成探究實踐的主題,確保探究主題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從生活中發現、挖掘主題
生活處處皆學問,教師應善于發現、抓住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矛盾,生成有效的教學資源。生活時時處于動態變化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蘊含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自然生成實踐課的探究主題。
2.適度的課堂延伸
新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具有延展性,不能僅局限于課堂內,應有適度延伸。教師應從課堂教學內容出發,突破教材的限制,拓寬課堂教學的范圍,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更自由廣闊的空間,從而生成探究的主題。如在學習關于整除的內容時,學習了能被2和5整除的規律后,有的同學提問到:1×2×3×4×5×……×99×100的積末尾連續有幾個零?此問一出,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有的瞑目思考,有的互相討論……看到同學們這么有興趣,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自然生成“末尾為0”的探究主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發現和生成探究主題,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見解,巧妙引導學生深入到探究的主題學習中去。
二、探究學習的實施
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是綜合實踐課的主體內容,這個過程關系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涉及教學目標的實現,影響著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而,需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整個活動學習過程,以確保活動的有效性和順利實施,具體可以把握以下幾點: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互動學習的過程,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發揮主動性,積極探求新知。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見解、觀念。教師須在認真分析學情的基礎上,仔細研讀教材,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設計動態的、開放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走出去,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實地考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等,感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努力挖掘事件的本質,解決活動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在過程中建構學生的新知識體系,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2.營造合理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況的創設可以有效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情境中,認真完成數學實踐課的探究活動。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可以發揮多媒體的演示功能,設計一場導彈發射試驗場景,導彈經過一段飛行后,準確擊中地面目標爆炸,在爆炸地點形成了一個圓形的大坑,這種逼真的動畫演示,同學們看得很入神,然后引出圓的概念及圓面積公式的推導簡圖。采用這種形象直觀、聲像并茂的模擬動畫演示,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加強了學生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間的聯系、轉換、發展。
3.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探究活動需要同學間的協作、配合,才能順利有效完成。在組織活動中,各成員間應是分工合作,相輔相成,既要避免互相推諉、個人強勢狀況,又要促進成員間的關系融洽,積極合作。如在探究活動“合理乘車”的教學中,先進行合理分組,各組選出小組長,然后展開小組間的討論、互動,由小組長代表本組發表設計的方案,教師把各小組的意見匯集后,在全班進行討論,最后評選出最經濟,最舒適,最合理的乘車方案,并給以鼓勵和表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自由空間,加強學生間、小組間的交流,互相學習、補充,發揮個體的特長,集中最優秀的資源,共同探究,共同成長,共同提高。同時,教師發揮好指導作用,幫助學生學會彼協調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識,切實提高活動效率。
三、積極組織成果交流
在綜合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探究成果。雖然最后會選出最優秀的探究成果,但這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思維碰撞和智慧啟迪的平臺,幫助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分享、學會感動、學會合作、學會協作。在這個交流過程中,不僅是成果方案的交流,還可以交流探究過程中的趣事,探究過程的體驗感受等,這些都會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培養出優秀的數學人才。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需要教師用心設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特征和獨立見解,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和動力,體驗通過努力,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過程。在過程中學習,在過程中感悟,這才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真諦。
(作者單位:重慶市云陽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