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冉
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學習是 “學習主體有明顯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映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相對被動學習、機械學習而言的,它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模式,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和自律性,使學生熱愛學習,保持強烈的求知欲,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盡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懈怠,能自覺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教師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成為課堂的策劃者、組織者、引導者,安排學習任務,創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創設情境,培養自主意識
學生自主意識的形成離不開課堂上良好的學習環境。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性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更加輕松,更加迅速。”這說明了課堂設置情境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還要關注學生學習情緒,要放下教師的架子,和學生平等交流,從而營造出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2.留出時間,讓學生有時間自主學習
傳統的教學中,經常是老師從頭講到尾,學生處于被動的接收狀態甚至已經習慣了教師在課堂的“滿堂灌”。其實,要想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要讓學生有時間去學習。不要讓教師的精彩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學習,讓學生真正擁有學習的主動權。
3.提出問題,讓學生參與質疑與合作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的根本在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學而不思則罔”,而思考的起點是疑問,只有有了疑問,才有機會去思考。傳統教學課堂很精彩,但學生不知道自己會什么,不會什么,很多教師“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來抓去什么也沒抓著,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盲目服從,個性受到嚴重壓抑。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課堂要求教師不僅要善于提問,還要教會學生提問,這樣學生才有所思,有所得。教師在教學中更要讓學生有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合作的環境下,拓展思維,自主探究,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4.善于引導,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這并不是說教師就沒有作用了,相反,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教師是整個課堂的導演,一節課的效果如何,還得看老師這導演做得怎么樣。作為整個課堂活動的引導者,教師要把握學生活動的方向和重點,有步驟地、靈活地控制好課堂的節奏。如引導學生自我確定學習目標,課堂上的目標就是學生學習的方向和任務。目標明確,學習效果良好,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就高。有了目標,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選擇因人而異,就如同鞋子的大小,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總之,教師的引導是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有力保障。
5.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之事,自主學習習慣的形成更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要從點滴做起,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在規范學生行為方面,教師要遵循先易后難,先簡單后復雜的規律,幫助學生克服懶惰思想、恐懼心理等,引導學生養成自主預習、自主閱讀、自主思考的好習慣。由于個人能力存在差異性,對學生的要求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激勵性評價,培養自主學習的持久能力
當學生在教師組織、幫助或引導下自主探索、解決問題后,教師就應該對他們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教師的評價,特別是對學生個體的肯定性評價,讓學生產生一種“學習成功”的情緒體驗,這有助于學生形成“樂學”的心態。事實證明,具體的、肯定性的評價比那些“你真棒”“非常好”等公式化語言評價更有效,這樣的評價能使學生學習更有信心,情緒高漲,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延續學生的自主探索。
總之,我們只有把語文課堂教學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積極促進學生學習形式的改變,引導學生學會競爭協作并進行正確的成功歸因,增強自律意識,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才能使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靳玉樂.自主學習[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鄭金州.基于新課程的教學改革[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河南省洛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