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功雨
【摘要】夏丏尊是一位在現代語文教育史上做出過重大貢獻、頗有影響力的語文教育家。他對語文教育事業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語文教學觀點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和科學性上,這些觀點直到現在仍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探究夏丏尊閱讀教學思想: 閱讀什么和怎樣閱讀。閱讀什么即閱讀教學的內容,夏丏尊主張閱讀內容應廣泛,但是要以選文為中心,既要求閱讀的廣度也要求閱讀的深度,而不是盲目的去泛讀。怎樣閱讀即閱讀教學的方法,主要介紹了夏丏尊三個主要的讀書方法,一是強調語感的培養,二是要求在閱讀中處理好精讀與略讀的關系,三是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要養成多讀多講的好習慣。當前我國語文教育尤其是閱讀教育的改革正在全面展開,?很有必要研究并借鑒夏丏尊的閱讀教育思想。當前我國語文教育尤其是閱讀教育的改革正在全面展開, 很有必要研究并借鑒夏丏尊的閱讀教育思想。
【關鍵詞】夏丏尊 ?閱讀教學 ?語文閱讀教學思想
一、閱讀教學的內容
(一)、讀文字寫的與非文字寫的書
夏丏尊先生認為書是獲取知識的一種重要的工具, 并把它分為有字書和無字書。他認為讀有字的書,不應忽視對無字書的視聽;讀無字的書,也不該減弱和替代有字書的閱讀。 這一獨到的見解把原先人為狹窄的閱讀概念開辟出了一片新天地,正是夏丏尊為人用心周到、及時的地方。明確的提出讀非文字的書,始于《文心》中枚叔寫給樂華信的結尾:“書是用文字寫的,我還希望你遇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讀讀沒有字的書。在你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心的觸發。”《閱讀什么》講稿里提到“書只是供給知識的一種工具,供給知識其實并不一定要靠書”,由此聯想到了電影,廣播對學習的影響,其實際也就是主張讀書與現實生活,文字寫的書與非文字寫的書的有機結合。這不只是形式上的時尚,而更是語文教學觀念的新潮。教育家杜威曾提到:“我們時常看到一些人,他們幾乎沒有受過學校教育,可是他們這種缺少知識的狀況,正好成為一種積極的有利的事情。他們至少還保持著他們樸素的常識和判斷力, 使他們具有從已有的經驗中來學習的寶貴的能力素質。如果在這一過程中,個人喪失了他自己的靈魂;喪失了對有價值的事物的鑒賞能力和與此有關的事物的評價能力; 如果他對所學過的知識喪失了應用的欲望,并且,最重要的喪失了從即將出現的未來經驗中吸取意義的能力,那么,獲得一套規定的有關地理和歷史的知識,獲得讀和寫的能力,到底又有什么用途呢?”夏丏尊顯然也同樣的看到了這樣一群人,他們空有文憑卻并沒有掌握多少真才實學,也沒有太多繼續學習的欲望,雖然他們并沒有完成學業,但是卻仍然堅持自己學習,從多方面的求學中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認知的指引下,夏丏尊提出了要重視閱讀非文字的書,把讀有字的書和讀無字的書結合起來的觀點。教育家葉圣陶也提出過相似的觀點他認為語文學習的過程具有累積性的特點,人生一輩子的閱讀就是一輩子在積蓄,同時在積蓄中獲得長進。而他要求自己的學生所進行的積蓄的一方面就是平時要留心聽人家的話。他認為聽話雖然不是用眼睛去讀,但也應算是一種閱讀,它是用耳朵去讀,讀的是有聲音的書。別人講話有長處,好在哪里?有短處,壞在哪里?像這樣長期有意識的去思考琢磨,會有助于閱讀能力水平的提高。這里的“聽話”與夏丏尊的讀非文字的書的觀點如出一轍,可見兩位語文教育學家都深刻的認識到了閱讀內容來源的廣泛性,而夏丏尊的 “非文字寫的書” 則把閱讀的范圍設定的更廣, 更能豐富閱讀教學資源,對豐富現代語文閱讀教學內容有著重大的意義。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一、二學段非文字的閱讀被看成是與文字密切相關的一種閱讀。有“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和“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短,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語文材料。”這都是夏丏尊先生閱讀教學思想先見性和科學性的具體體現。文字和非文字結合的閱讀應是伴隨人的一生的,是閱讀教學系統中最不應該忽視的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合理地加入非文字閱讀的內容。
(二)、以選文為中心、多方學習
夏丏尊說過“我以為最好以選文為中心,多方學習,不要把學習范圍限在選文本身。”換句話說,對選文本身的形式和內容首先理解外,還得進而由此出發,作種種有關的“探究”和“擴張”,即“參讀”。參讀,是從課本出發去讀相關的書籍、刊物,人們往往會重視閱讀的廣度,卻常常容易忽視閱讀的深度。時下以本為本意識淡化,許多老師在培養學生實際閱讀能力的名義之下,讓學生一段又一段、一篇又一篇的進行閱讀練習。學生搞不清楚文章出自什么地方,也不清楚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寫出此篇文章,這樣的練習占了閱讀教學大半的時間,課本上的名家名篇反而一掠而過,很少有學生反復揣摩研究的,也很少有帶著問題去進行參讀的,這樣一來反而不能夠實現閱讀教學最初的目的。夏丏尊所謂的參讀指的是與課堂上教材中的課文息息相關的,是根據課堂教學需要而進行的拓展性閱讀。夏丏尊大力倡導的這種課內課外想結合的閱讀思想:課內是“讀” ,“讀”文章的形式,目的是為寫作打基礎;課外“閱”文章內容,目的是擴充知識,來補充課內不足。以課本為中心,以讀好學好教科書為立足點,然后向外擴展,作與課內內容相關的擴展性閱讀,課外閱讀是在課內教材所圈定的范圍之內,對相關的內容做更寬泛的閱讀,無疑能對課內文本內容、作者思想等有更深的體會和感悟。課內閱讀是點,課外的閱讀是面,課內閱讀的目的如果說是對所讀作品的一個點進行挖掘的話, 課外閱讀無疑是抓住一個點的一個平面甚至立體的拓展。 課內讀的可能是一篇作品的某種創作手法或者某一方面的某種認識,但在課外讀時,就可能會涉及到作品的構思、作者及其風格、創作背景、社會背景等方面的東西。課內讀的是讀書的方法、創作的技巧從而發展寫作能力,課外閱讀廣事吸收,讀這些方法和技巧的運用,進一步促進課內閱讀能力的提高。由此看來,夏丏尊的參讀是在廣度、補充之中盡顯其深度與實效。夏丏尊在《國文科課外應讀些什么》一文中,把語文學習中學生可以閱讀的書分為了三大類, 一類是關于文字理解的書籍, 一類有助于理解文字的工具書籍,還有一類是文字優美文學樣式新穎、內容有益于寫作的書籍。夏丏尊沒有給青年開書目單,只是提出了幾個著手的方向,但他的指導方向是十分明確的,在學習好課內教科書的同時,拓展閱讀的內容,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發展趣味修養,通過閱讀來不斷提升自己。 如何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以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則成為了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探索的一個方向。 在具體的實踐中,老師可以推薦與課文內容有密切聯系的閱讀材料,從而豐富、深化教材內容。這樣,學生就會讀有興趣,讀有目標,讀有收獲。課內教方法,課外用方法。課堂上,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思考和閱讀的時間,給學生更多讀書方法上的指導。努力使他們做到口動、耳動、眼動、手動、心動,以達到多讀多積累的目的。在課外的閱讀中將課堂上的積累運用于閱讀中, 就會使閱讀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鍛煉,從而實現全面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目的。
二、閱讀教學的方法
(一)、 傳語感于學生
夏丏尊在《閱讀什么》一文中說:“一般科學的教科書應該偏重于閱,語言文字的教科書應該偏重在讀。讀有助于領會文章的氣勢,有利于增強語感。”[5]傳語感于學生是夏先生在經過反復思考后悟得的新啟示, 這可以說是他自成一家的語文教學見解。傳統的語文教學沒有“語感”一詞,但卻時處也滲透著語感培養的精神內涵。古代語文教育中有關“語感”的問題是通過對“悟”這一獨特的認知方式來說明的。孔子對學生“博之以文,約之以禮”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學生“始乎誦經,終乎讀禮”的教學主張都從不同側面概括反應出了古代語文教育中與“悟”為核心的語文教學思想。夏丏尊的通過重視語感培養來提高語文閱讀素質的觀點與“悟”為核心的語文教學思想相符。
(二)、精讀與略讀
夏丏尊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僅只是創設新的議題供自己或他人探討, 同時也對別人提出的相關議題,綜合各方面見解后,做出分析和判斷,得出獨具匠心的科學性結論。精讀與略讀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例。
夏丏尊認為在語文學習中,應該多采用精讀。在《怎樣閱讀》中指出:“閱讀通常可分為兩種,一是略讀,一是精讀。略讀的目的在與理解,在收得內容;精讀的目的在揣摩,在鑒賞。我以為要研究語言文字的法則,該注重于精讀。分量不必多,要精細地讀,好比臨帖,我們臨某種帖,目的在筆意相合,寫字得它的神氣,并不在乎抄錄它的文字。假定這不帖里共有一千個字,我們與其每日瞎抄一遍,全體寫一千個字,倒不如揀選十個或二十個有變化的有趣味的字,每字好好地臨幾遍,來得有效。”他的這一認知涉及到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教材編寫和使用等一系列問題。夏丏尊在數量和質量的選擇上,他更看重質量的高低而不在于閱讀數量的多少。所以,他希望老師能指導學生在精讀上多些功夫。
(三)讀與講
夏丏尊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視朗讀和講演,他認為此二者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他在所著的《學習國文的著眼點》一文中指出讀是很有效的一種學習的方法,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關于字,詞,句子,以及文法句子的真意從而得到更多對篇章的體悟,因此他勉勵學生要多在“讀”上下功夫。他認為學生不要只注重讀的數量而更應該看重閱讀的質量, 應該精選幾篇可讀的文字進行反復的誦讀,并且達到能夠背誦的程度。只有把文章讀熟讀透,才能發現文章結構的特色,文章辭句的特色,只有這樣,才能和其他文章的文字做這樣那樣的比較。就算是脫離課本也可隨時想起,學生隨時隨地都會有所發現,學生也
就為自己創造了更多的學習機會。不僅要讀別人寫的文字,也要讀自己所寫的文字。歷史上很多的大家都做過舊稿紙自讀自改的苦工夫。這里所說的讀需要眼、耳、口、心同時運用,要求學生隨時隨地心無旁騖地大聲朗讀。這樣的“讀”可以為理解所讀之物提供幫助。不但在語文課堂上要朗讀,下課之后在課外也要經常進行朗讀練習,要實現現代白話文、古代文言文課內外的全面訓練,通過讀來帶動學生語文素質整體的提高。學者朱自清也非常重視朗誦,他說:“默寫和背誦,不拘文言文或白話文,都很要緊,該常常舉行。”對于詩歌的學習,他覺得吟誦是詩的興味的發端,但偶然的隨性的低吟淺誦只能用來消遣,還不足以受用或成學。要真正受到啟迪或學有所成,“那得下一番切實的苦工夫,便應該是背誦。學習文學而懶于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這三百首詩雖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詩集雖多,看過就還了別人”,“讀了還不和沒讀一樣”由此看來,重視誦讀和講演是諸多語文教育學家在閱讀教學中都曾突出強調的問題, 而夏丏尊先生則更是在誦讀方法上做出了明確的指導。
夏丏尊關于語文閱讀教學觀的獨到和精當,由上述可見一斑。同我國語文教學理論庫存中的所有教學理論精華一樣,它對于當前升化語文教學改革,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鑒作用,對現代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索更是提供了一個方向上的指引。
【參考文獻】
[1]夏丏尊.夏丏尊文集·文心之輯[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
[2]孫海林.夏丏尊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研究[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3.
[3]倪文錦、謝錫金編.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夏丏尊.夏丏尊散文選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5]夏丏尊、葉圣陶.文心[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
[6]夏丏尊、葉圣陶.閱讀與寫作[M].開明書店,1938.
[7]夏丏尊.夏丏尊文集·平屋之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8]夏弘寧.夏丏尊傳[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