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冬

現在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過去的2014年已經成為了紀實視頻的春天,越來越多的紀實視頻(短視頻)APP也不斷涌現。說起紀實視頻其實大家還會有些陌生,它脫胎于紀實攝影,是以記錄生活現實為主要訴求的攝像方式,素材來源于生活和真實,如實反映我們所看到的,因此,紀實視頻有記錄和保存歷史的價值,具有作為社會見證者獨一無二的資格。
那么,紀實視頻的春天真的來了嗎?它會不會具有傳播效應和傳播價值呢?這種“快文化”下的產物,究竟如何與公關扯到一起呢?
紀實視頻的三足鼎立
在2014年之前,國內紀實視頻應用領域中一直缺少一款可圈可點的產品。因為做出好視頻復雜程度很高,需要專業設備、剪輯、調色、配樂等多種制作合成,而完美的拍攝效果與普通用戶的簡單手機操作根本上就是相互矛盾,因此紀實視頻應用也一直不溫不火。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這個命門也逐漸被強大的APP開發商們所攻破。在當下熱門的紀實視頻領域,其中有三款最具代表性的APP——騰訊的微視、新浪的秒拍、美圖的美拍。在繼續深談之前,先來明確一下這三款APP的基本信息。
其實,國內外的紀實視頻應用現在已經有很多,簡要說一下微視、秒拍、美拍這三款紀實視頻APP的差異性。
首先是騰訊微視。我們可以把微視看成視頻版的朋友圈,朋友圈在社交圈中屬于強關系,對于大部分草根用戶來說,基于朋友圈這個強關系社交平臺,只要你有一定的資源,實現達人夢想并不是難題。背靠大樹好乘涼,微視無愧于紀實視頻的第一把交椅。
然后是秒拍。秒拍自4.0上線以來,一直主打“明星、美女都在玩的最新潮短視頻分享應用”,而且還有炫酷MV主題、清新文藝范兒的濾鏡,外加個性化水印和獨創的智能變聲功能,其實說穿了還是分享為主。
最后是美拍。美拍的渠道更窄了,創新也更單薄了一點,其主要是依托美圖秀秀的平臺。據有關數據顯示,在中國,每7個人中就有1個是美圖秀秀的用戶,每2個果粉中就有1個是美圖秀秀的用戶,平均每3臺安卓手機就有1臺安裝了美圖秀秀。可以看出,美圖秀秀同樣是個強大的平臺。但是,在社交圈上,美拍明顯輸給了微視和秒拍。
總體來說,一家紀實視頻的APP能否運營好,是不是有傳播力,關鍵還是要看其后臺是不是夠堅挺。在這點上,當下如日中天的微信催生了微視的成功,而微博的衰落又進一步使得秒拍滑向深淵。同時,美圖依靠著一大群粉絲的簇擁鞏固著美拍的地位。紀實視頻的三足鼎立在短時間內無法被打破,同時他們也在各自拓寬自己的傳播渠道。
傳播:要么背靠大樹,
要么獨樹一幟
要說背靠大樹好傳播,那肯定就是騰訊微視了。騰訊在營銷上下的功夫我們有目共睹,比如說現在微視之中的一個版塊:微視好聲音。它是騰訊視頻大力推出的原創節目,是中國好聲音獨家網絡播出平臺。騰訊選擇了當下最火的節目走綜藝營銷之路,并借此大力宣傳自身產品,實現了廣告的強關系傳播,所以說,騰訊的戰略眼光我們不得不佩服,人家總能先人一步抓住營銷先機,也難怪坐擁龐大的用戶群。擁有海量、高粘度的用戶群,就已經比其他產品有優勢了。最近,微視又發布炫酷版,此版本增添了很多新濾鏡及主題,大大提高了用戶體驗。
正如前文所說,秒拍依托著新浪的平臺,已經和新浪微博處在打通的狀態。很多年前,當“飯否、嘰歪、嘀咕、騰訊滔滔”這類國內微博產品幾乎停滯的時候,新浪抓住了這個機會,可以說從此引發了一場裂變式傳播,微博營銷的成功也訴說著新浪的一個傳奇。但是微博在社交圈屬于弱關系,這樣看來,視頻版微博的秒拍并不適合草根用戶們選擇,它更傾向于作微博大V們的分享平臺。不過,秒拍倒是有幾點特殊之處。一是實時濾鏡添加功能,也就是說可以在按下拍攝按鈕之前加入濾鏡,且秒拍的后期處理具有剪輯功能。但我認為幾秒鐘的視頻已經很短了,此功能的實用性并不是很大。另外,在視頻后期美化上,個人認為秒拍過于單調,明顯遜色于微視和美拍。而且秒拍現在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就是,新浪微博快撐不下去了。
從上述提到的“三款視頻APP基本信息”中不難看出,美拍只實現將視頻直接分享到新浪微博和Facebook。美拍iPhone版之所以能在上線的第一天就登上App Store免費總榜第一,必然離不開它完美的后期特效,如此完美的特效,也難怪它被大家親切地喚做視頻界的美圖秀秀。隨著安卓公測版在6月5日晚的發布,相信又會引起一場轟動,不過無論怎樣,美拍的格局仍然顯得略小,畢竟它的用戶群比較單一(年輕愛美的女性為主)。所以,美拍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更傾向于視頻處理軟件,而非視頻社交軟件。
綜上所述,這三款短視頻APP功能雖有差異但影響不大,最大的差異也就是產品所依托的平臺,正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所以我是更看好微視的發展前景的。而且就目前這三款APP的用戶數來說,微視也以1800萬居于榜首。截至2014年5月底,微視下載量達2432.9萬次,遠遠高于秒拍的286萬次。另外,獨樹一幟的美拍安卓公測版也上線了,女性消費者的粘度可想而知。相比較而言,秒拍則危險很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想舉一些國外的例子來說明中國紀實視頻的未來方向。
Vine這款APP是國外“暫停拍攝 + 輕量化處理”紀實視頻的先行者,也就是國外的短視頻APP。Vine在2012年被Twitter收購,作為對手的 Facebook,也正在打算推出視頻版Instagram。
Facebook覬覦這個市場已久。占據先發優勢的Vine已經獲得了3000萬用戶,在蘋果App Store社交類排行榜長期占據第一的位置,不久前還推出了 Android版本。短視頻將成為Twitter和Facebook兩強相爭的另一個市場。在文字與圖片之外,另一種媒介——短視頻——也遵循了這種理念,Vine 視頻只有6秒,這是一個很不起眼的規則,但可能定義一種產品。按照人們固有的思維,6 秒視頻提供不了什么信息,視頻屬性卻讓它略顯沉重。Vine的優勢在于利用暫停拍攝模式融入了分鏡頭技術,使得沒有任何專業視頻拍攝經驗的普通用戶也可以制作出有創意的短視頻。Wired還評論道Vine的一個特色在于:無法編輯素材、無濾鏡、無紅色攝錄按鈕,瀏覽滾動時自動播放,這種簡潔的思路和 Twitter、Instagram的邏輯一致。
短視頻正在成為硅谷追捧的熱點。只要剪輯功能做到夠簡單、具備創意,短視頻可以呈現出文字和圖片無法提供的豐富形態和內容,可以表達創意、觀點、記錄事實。
在中國,能把紀實視頻做的那么極致,還是托了外國同行的福。雖然中國情況特殊,流量和用戶習慣是一個制約。而且中國的圖片社交應用并不如 Instagram在國外那般流行,往往是依托在微博、微信上,短視頻很可能也是如此。
由此可見,在公關傳播中,如果涉及到紀實視頻的形式,肯定不是一味蠻橫的植入或者說教,更多的還是要遵循消費者的傳播習慣。Vine和Instagram在開發者看來只是一個開發民智的工具,更多的是需要誘導受眾去進行自我創作。當然,在這點上,騰訊微拍其實做得可圈可點。
隨著短視頻在國內的興起,也會繼微博、微信之后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成為一個利好的營銷工具。未來會不會成為一個視頻傳播為王的時代,我不知道。而且從現在來看,紀實視頻還是依托在較大的傳播平臺之下生存的。試想有一天,當紀實視頻獨立成為一個平臺,并且逆襲傳統社交平臺的時候(就像微信逆襲了QQ那樣),那紀實視頻的平臺化春天才會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