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依達
【摘要】本文采用深入訪談、問卷(預)調查、家長(電話)訪談等形式,對經濟與管理學院2014級新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梳理了不同要素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同時以大量文獻為基礎,從學校、學院以及新生個人三個層面提出了提高該院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水平的教育途徑與對策。
【關鍵詞】新生 ?職業生涯規劃 ?調研
一、調研背景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大學生在進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觀地認識主、客觀因素與環境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定位,設定生涯發展目標,選擇生涯路徑,制定相應的教育、培訓、工作等計劃,積極采取行動去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1]
本文以經濟與管理學院14級新生職業生涯規劃為課題進行調研,試圖了解該院新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加強與生涯發展教育研究中心合作,探索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新路子,嘗試與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特色相結合,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做出努力與嘗試。
二、研究方法與調查對象
本次調研主要從該院新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影響因素以及職業生涯規劃方法等幾個方面入手。通過與特招生、預科生、主要學生骨干以及普通學生等分層次地深入訪談了解不同群體的想法,通過問卷(預)調查引導學生思考并收集數據,通過數據處理與分析了解新生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現狀,最后由家長(電話)訪談反饋相關信息,綜合各方面得出該院新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
三、大學生新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
(1)新生普遍認可職業生涯規劃
座談會以及問卷調查發現,新生認可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但不知如何規劃、規劃的依據以及如何付諸實踐。在如何實施規劃的調查中,55人新生樣本中認為大學里最應該做的事情依次為鍛煉自身綜合素質有45人,占新生整體的70%;積累人脈10人,占16%;進行專業學習9人,占14%。新生更加關注社會生活、注重鍛煉綜合素質,而非把專業學習看成大學唯一的“任務”,普遍認為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求職擇業的層次和自由度。同時,新生也反映不了解提升綜合素質的途徑,不知道如何安排、如何規劃。學校可以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為新生搭建一個能夠獲得個性化咨詢與大眾化指導相結合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平臺。
(2)新生認為專業是職業生涯規劃中的首要因素
職業生涯規劃是建立在專業教育基礎之上的,專業對口也是學生畢業后擇業的首要考慮因素之一。通過對新生職業生涯規劃考慮因素進行深入訪談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擇業時考慮因素比重從高到低依次為所學專業、興趣愛好、特長、社會熱門職業。其中所學專業和興趣愛好因素分別為41%和27%。另外,新生還提出其他選擇因素,如機會、綜合能力、社會形勢與個人關系、人際交往、社會發展等。55名被調查同學中有43名(占78.2%左右)對專業只有初級了解,有10名(占18.2%左右)完全沒有了解。因此該年級學生亟需專業介紹與專業歸屬感教育,在正確認識專業的基礎上制定一套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3)新生渴望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
自我評估是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一個起始環節,客觀全面的評估是科學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但是,座談中發現近70%的新生認識自我的內容片面,缺乏綜合性。只分析個人興趣、特長以及優缺點,缺乏對職業價值取向、性格、社會支持系統等的考慮。參與調查的55人中有3人從來沒有考慮過職業生涯規劃,占新生整體的5.45%;有17人只有近期規劃,占36.4%;有35人考慮過三年以上的職業規劃甚至人生規劃,占63.4%??傮w上看,該院14級新生有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且大部分人表達了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的愿望。
四、提高大學生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若干設想
調研分析得知該院新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各種問題,亟需采取措施改進新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工作,這對提高學生的個人發展及學校的教育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本文擬從學校、學院以及新生個人三個層面探討提高該院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水平的設想:
1.學校、學院層面
(1)學科建設和專業配置符合社會需求的同時加強專業教育
就業工作中出現不同專業需求量差異大的極化現象,這就要求學校在學科建設以及專業設置時考慮社會發展和就業市場的需求。該院也在探索專業設置的改革措施,如實行大類專業培養計劃,即大學前兩年實施大類專業內部培養,大三時根據市場需求及學生個人實際選擇大類專業內部小專業方向。但目前存在選擇小專業方向時盲目從眾的現象,說明大一、大二時的職業定位未達應有效果,應加強該專業的發展前景、應用等專業教育。另一方面,在學科建設時要注重學生就業所需的知識結構,在教學中滲透各行業特色,使在校生對自己心儀的行業有全面了解,這樣職業生涯規劃才客觀可行。
(2)依托經濟與管理學院專業優勢,建立完備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
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既是所有高校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該院可以依托管理專業特色,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全程指導體系建設和隊伍化建設。從大學四年全程指導縱向和學校各級組織橫向兩個維度建立完備的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體系。
學院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各有側重,開展一到四年級的全程指導,倡導落實“三-七”制度,即三個階段七種不同層次的教育制度,三個階段分別為:新生入學時的分析自我與認識環境階段,大二、大三年級的發展學生職業素養階段以及大四年級的實現職業定位階段。
該院可以依托專業優勢將職業生涯規劃引入專業教學并建設專業輔導隊伍。加強與學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生涯發展教
育研究中心等專家、專職教師的交流,一方面提高教師從事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所需的素質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和生涯發展教育研究中心合作,豐富職業生涯規劃活動形式,充分發掘、利用校內外提供的各種資源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依托專業優勢不定期邀請人力資源相關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更好得了解現實職業世界。
2.個人層面
(1)提升自我認知能力,科學自我定位
自我認知是通過各種途徑對自己的客觀認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等。[2]該院新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提升自我認知能力,科學地自我定位。一方面充分利用職業測評系統,組織新生仔細閱讀自己的測評報告,客觀認識自我,當新生看到文字報告所表述的深層性格時,會被推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同時也要看到測評系統的局限性,進一步豐富自我定位的信息來源,通過家長訪談、同學座談等渠道了解自己,也可以把黨建制度引入到自我認知體系中,鼓勵普通學生參加批評與自我批評民主生活會,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自己的優缺點。
(2)有目標地提升自己的職業定位優勢
職業目標模糊和規劃執行力不強反映出新生不善于進行目標管理,不了解如何分解目標。自我認知與職業定位后,就應為職業目標而奮斗努力,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核心競爭力。這里指的知識除書本知識外,還包括行業前景、行業結構、行業現狀等相關的知識儲備。就業工作中發現企業不傾向招聘那些對本行業、本企業了解不深入的學生,這就要求有步驟地建立合理的知識體系,例如,大一時確定自己對汽車行業感興趣,日常生活中就應多了解該行業的信息,對該行業的前景、行業結構、企業實力、競爭優勢等心中有數;在暑期社會實習中到汽車行業企業中實習,了解汽車制造的流程;閑暇時多看關于汽車設計、制造、銷售、服務、公路交通乃至石油市場等相關書籍,注重培養英語表達能力。通過大學四年有步驟、有計劃地學習,職業定位優勢會比較明顯。
(3)在實踐中增強自己的抗挫折能力等綜合素質
未來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除專業技能過硬,還要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交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較強。然而許多新生空有一腔熱情,一旦被打擊后便沉默許久,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有待提高。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會碰到各種挫折,要求學生在大學四年應該學會容忍拒絕,接納、欣賞自己,具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嘗試承擔稍微大于自己能力的任務,并堅持下去,一方面鍛煉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磨練自己的意志。
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對學生、學校和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注人、培養人、發展人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根本,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是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使該院新生能夠更快地融入大學生活、融入專業教育,同時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和最終實現就業的目標,我年級將在對學生思想狀況進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校內外資源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主題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馬建新.人力資源開發管理[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頁.
[2].李玉紅.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