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倩
孩子的世界是一個美好的獨立存在的世外桃源,他的幼小身體里孕育著我們難以琢磨、難以估算的能量。童年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路途,或許記憶猶新,常常懷念小伙伴們一起玩泥巴、堆雪人、上山采蘑菇的畫面,亦或許模模糊糊,早已沒有了記憶。你是否依舊記得你的兒時時光呢?還是你在心里嘀咕著你希望的童年應該是哪般模樣?
已有幾年沒回老家過年了,我剛好考試結束,大學生活差不多要畫上一個句號,也不再如以前一般學業那樣緊張,大伙就商量著回老家看看,拜拜年。外婆家一共五個小朋友,當然,我都不是孩子了,姑且也算到孩子堆吧。最小的七歲,最大的二十出頭,但這十多歲的年齡差倒是讓我感嘆了一番,不僅僅是年齡,還有接受的學校、家庭教育的轉變。用“天時地利人和”來總結恰好不過。
“天時地利人和”出自孟子的文章,其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時令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我借用到一個孩子的成長教育中,三者缺一不可。
天時,我認為是生在一個好的時代。倒不是說哪個時代糟糕,人來到世上的時機也是一種緣分,生在和平年代,風調雨順,沒有戰亂,人的心態、使命感自然會有差異。二十年前,全國改革開放,很多年輕人都下海,去城市發展,當時的長沙并不繁華,秩序不太好,父母也趕上這趟車,諸多不易,我便被留在外婆家撫養,和表妹一起長大。他們待我特別好,又有小伙伴和我玩,倒也沒覺得孤單或者想爸爸媽媽。每逢寒暑假就送去爸爸媽媽那兒,幾年后,他們在長沙慢慢穩定了,便打算把我帶在身邊,我卻不是那么愿意了,以至于中學讀寄宿成了我覺得很開心的一件事,變得很獨立,也有些內向,內心總覺得自己很強大,能解決很多事情,不需要依靠大人來幫我,我想和我同齡的很多孩子應該都有這種體會吧。如今長大了,經常想念的不是爸爸媽媽,是外公外婆,似乎,和外公外婆之間的感情更深厚。比我小十多歲的表弟,他就不一樣,小姨她們都是接受了許多教育,看了很多的關于兒童成長的書籍,工作再忙也把表弟帶在自己身邊。況且,交通越來越方便,生活水平提升,觀念也改變了,不會如我們小時候一般,常常叮嚀好好學習,不聽話還得挨打。小姨都是采取商量、講道理的方法,很多時候都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并且,弟弟也不完全依賴他的媽媽,爸爸在他的成長歷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多重角色---爸爸、朋友、老師。每晚都會給他講睡前小故事,表弟愛好下棋、跆拳道,他們不強迫弟弟參加一些作文、奧賽班,而是陪他一起學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這是不是讓自己的童年擁有更多和父母的回憶,拉近雙方間心靈的距離呢?我小時候喜歡畫畫,但爸爸礙于初中學業加重,經濟壓力也較大,就放棄了,并非埋怨,而是生活在一個各方面相對平衡的時代,我們能更容易觸碰到自己想追求的,而不是觸不可及。當然,每個時代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今天的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能夠把更多精力澆灌在孩子身上,不需要把愛和時間均勻地劃分成幾部分。
地利,就是寧靜的、純粹的適合孩子成長的地方。這并沒有規定是農村還是城市、發達地區還是落后地區,“地利”是相對的概念,因為每一個孩童對于“快樂”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感受也不同。小時候的我們都生活得很單純,不需要Ipad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山間田野到處都是寶藏。在我們的眼里,泥巴是千變萬化的,能捏出五彩的世界,有王子和公主、有精美的食物、有宮殿;石頭不是被人們踢來踢去的,它可以磨成圓圓的小石子,玩跳棋,玩跳天堂;木凳也不僅僅是凳子,它們連成一排就是我們想象中的火車;一小隊人出發去防空洞是為了探險,尋找蝙蝠。那時的我們都不懼怕危險,只覺得小伙伴都在一起,就很開心。可惜,今天的很多小孩都是在紛繁熱鬧的都市長大,玩耍的地方是游樂園、電影院,亦或呆在家中觀看各種動畫片;忙著學習英語、認字、背詩,到處都在宣傳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是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韋鈺的“原創”,實際上,其本意并非早些認字、背詩、背英語,而是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點、溫暖的、健康的、互動的環境。由此可見,一個誤解“忙碌”了多少家長和孩子。城市,有它自身的長處,交通便利,隨時都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幫助孩子們拓寬視野,更好的跟上時代的步伐,此外,可以多去圖書館、博物館這樣的好去處走走,畢竟這些好地方農村還是不多見。農村,亦有它的優點,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干凈,民風淳樸,孩子們玩耍的地盤很廣,不像城市擁擠,車來車往并不安全,尤其有一點,能盡量的遠離電子設備,更多的親近大自然。
人和,學校、社會、家庭教育配合默契、和諧,人人都參與到關注孩童成長的隊伍中來。如今,義務教育已經基本普及,大部分孩子都能進入校園學習。學校的環境、人文氛圍、教育目標也開始有所變化。尤其體現在升學上,我們小時候長沙的小學升初中都是要自己考學堂,家境不錯、成績優異的便可進入長沙四大名校,一般家庭、成績馬虎就得加把勁才能考進去。如今有變化了,2015年對“小升初”政策總體原則不變,公辦初中招生按照“相對就近、免試入學、指標到校、微機派位”的方式進行,盡量保證公平,從某種程度上,也是盡量減輕孩子們升學的壓力。學校與家長的聯系也更密切,不僅僅通過一張成績單、一份通知書、一場家長會來溝通。他們有自己的微信群、家校通,能更及時的將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共同商量如何培養有教養、有文化的孩子的對策。平時,我在外上大學也鮮少有時間去了解弟弟的學業生活情況,每次放假回到家,我總要看看學校發的“致家長的一封信”,不但包括了要家長督促學業,還有涉及到鍛煉身體,培養良好作息,學習制作小燈籠之類的手工藝品等等,還有參加社區活動。這些都是我們小時候不曾經歷的,我們的小學、初中基本上都是“孤軍奮戰”,亦或“團體作戰”,這團體不包括家長,而是一群小伙伴。我那讀二年級的表弟的學校則更有意思,他們的寒假作業是和家長一起看一本兒童故事書,并且,家長要寫讀后感,此外,要一起練習鋼筆字。初聞此消息,我倒是有些震驚,不過我也覺得很好。當下,我們的生活節奏太快太快,本來大氣污染就很嚴重以至呼吸難受,生存壓力還這般大,確實逼至窒
息了。讓家長陪陪孩子,走進兒童的故事,了解孩子的成長歷程,放慢腳步,也許會讓我們頓悟,有一番新的認識吧。一個小家庭和諧了,充滿愛,社會這個大家庭才會喜氣洋洋,整個國家才會朝氣蓬勃,因為我們都在關注著孩子,與他們共同前行。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題為“憑什么教育一定要是快樂的?”,這是錢文忠先生在“第三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演講。文章提到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很贊同這一觀點,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感受過來的,凡事都不會平平坦坦。實際生活中,也沒有硬性的標準來規定教育的好壞,鼓勵為主也好,批評教育也罷,還是紅臉白臉融合的方式,都要根據每一個時代、社會、家庭,以及孩子本身來量身定做,并非“別人家孩子”的成長路線就一定和自己家娃娃的步伐合拍。
孩子,他也終有一天會長大,他們又會有自己的孩子,如若我們的父母能以一種參與者而非管家的身份去見證孩子的成長,那么不論他的童年是快樂的,還是有淚水的,堅信多年后,他仍會懷念那段時光,因為,那是國家、學校、家庭、孩子共同描繪的一幅畫卷,有你、你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