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良立
【摘要】近年來,隨著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教師會借助于網絡平臺,下載相關教學資源作為自己教學中的部分內容,以提高教學效率。但普遍反應:很多網絡資源無法直接拿來使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處理有自己獨到的方式,為此,很多教師需要對下載的教學資源進行再次加工和處理,而很多教學資源不方便再次加工,這給使用者帶來了很多不方便。為此,本人想借助學校的網絡平臺,建設本校具有自身特色的個性化的元教學資源庫,將資源分解為最小單位,使其方便其他教師的調用和組合,以提高教師們備課的效率。
【關鍵詞】個性化 ?元資源 ?建設
一、概念界定
1、教學資源:也稱課程資源,就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本文討論內容涉及的教學資源主要有:媒體素材、試題庫、案例、電子教案、導學案、課件等。
2、個性化元教學資源:國內外對“元資源”沒有描述,本文討論的教學資源旨在突顯教師的個性化特色,為此引入“元資源”的概念,試圖將教學資源分解為最小的單元,以方便學科教師在引用時能根據自己的思路靈活多變地組合資源,突顯自身特色,實現個性化教學,同時方便學生有針對性地突破知識難點,適應個體需要,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3、個性化教學的內涵:個性化教學是指教師以個性化的教為手段,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并促進個體人格健康發展的教學活動。個性化教學既要尊重教育者的需要,又要引導受教育者的需要,使其向有利于個人身心健康和促進社會進步的方向發展。使所有學生都享有個性化學的權利,即都能接受適于其自身需要與特點的學習方法,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教育需求;使所有教師都享有個性化教的權利,即人人都能施展適于其自身需要與特點的教學。
建設個性化元資源庫,既有利于教師提煉思想,凝聚優秀資源,又方便學生個性化學習。在學校建設學科個性化元資源庫,可以為教師搭建一個交流、協作、開放、共享的學習平臺,使師生間、生生間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得以實現,從而逐步實現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完善。
二、現狀分析
我校是一所長沙市示范性高級中學,近年來教育教學效果在瀏陽市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硬件設施比較齊全,師資隊伍相對過硬。
1、辦公室人手一臺電腦,并提供上網服務,教師可在學校利用網絡實現查找資料、備課、制作課件、上傳資源等工作。
2、每個教室配備一臺多媒體電腦、電子白板,方便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教學資源,但現在沒有提供網絡服務,不能在課堂上實現在線功能。學校正在籌劃“班班通”工程,以方便教師上課時對在線服務的需要。
3、學校配有二個微機室,一個多媒體大型會議室,方便對學科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培訓和研討。
4、我校45歲以下教師占70%以上,這些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相對較多,有一定的科研意識,經過培訓能擔當課程資源開發的重任。
三、建設原則
1、自主開發原則:堅持自主開發,或者在他人資源的基礎上完善修改成適合自己使用的資源,但要求保留原作者的知識產權。
2、針對性原則:要針對我校的學生特點,有目的地開發。我校學生主體來源相對中等,對學科知識挖掘不是很深,課堂容量也要求不是很大,所以,課程資源的準備要充分。
3、實用性原則:要求可用、好用,能解決教學問題,能提高教學效率,既要適合于教師課堂上的應用,也要適應于學生課后的復習。
4、條理性原則:要求分學科、分年級、分章節,同時要按資源類別歸納進不同的目錄。
5、便捷性原則:要求教師和學生應用起來都方便,同時又要有一定的保密性。
四、建設內容
1、建設“元資源”庫。建設各學科各章節所需要的最小組成單位的課件,如用flash制作的小元件、課件等。
2、建設幻燈片資源庫。建設各學科各章節上課所需要的幻燈片。
3、建設教學導學案資源庫。建設各年級各學科的導學案。
4、建設試卷資源庫。建設各年級各學科歷年期中、期末考試試卷資源庫。
五、建設思路
1、建立資源管理和維護小組,由教科室總負責,各學科教研組長負責督促本學科的教師按工作計劃完成資源整理和更新,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負責本年級學科教師在資源整理、修改、上傳過程中所遇到的技術問題。
2、召開“學校信息資源庫建設”小組工作會議,認真部署相關工作,明確分工,分解任務,下達指標,商討相關問題。由教科室牽頭,成員有信息技術組教師和各學科參與資源建設的教師。
3、采用集中培訓和自我學習等形式,利用每周集體備課時間加強對本校教師的培訓,使老師們掌握課件制作及修改、資料下載和收集上傳以及電子白板的應用等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4、利用校園網絡系統,建立科學的資源庫。我校校園網已建立“資源中心”,并且按學科建好目錄,現只需在每個學科目錄中,按年級建立子目錄,以方便資源的分類存放。
5、以備課組為單位,按資源建設內容分組,各組教師認真開發和整理本組資源,按章節將資源分門別類上傳到校園網相關子目錄中。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必須由全體教師共同完成。學科教師是資源建設的主力軍,由于教師課程負擔重,建議第一輪資源建設過程中,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按教材內容分工,每位教師只分擔本學期教材中部分資源的開發,由備課組長負責收集每位教師的資源,并安排專人分門別類上傳到校園網,經過一學期的實踐,形成完整的學科資源。
已經上傳的資源,可以通過網絡共享給本學科其他教師使用,在使用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特色和學生特色對內容進行調整和修改,然后再上傳至校園網,從而豐富資源的內容,同時體現了資源的個性化、特色化。
資源庫的建設,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減少學科教師的工作負擔,但是,教師在使用的時候,不能僅僅只是拿來使用,而是在使用的同時要思考自身的特色和學生的特點,從而優化資源,改進資源,使資源庫更加完善和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