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全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明確提出, 21 世紀的學生應當“學會合作”,而語文學習對學生來說,更需要一種群體的合作精神。由于他們的閱歷、視野及方法的種種不足,在信息、資料想象方面更需要相互補充。只有同學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實現資源共享,才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實踐使我認識到,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佳方式,不但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合作學習,促進互動
合作學習認為,生生互動是教學系統中尚待進一步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學習把生生互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種十分重要的互動方式來加以科學利用,充分開發和利用了教學中的人力資源,為現代教學系統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學建立在更加廣闊交流背景之上,這對于我們正確的認識教學的本質,減輕師生的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增進教學效果,具有指導意義。
我在教《一夜的工作》這篇課文時,給學生充分的自由閱讀課文的時間,而后小組合作學習,我作為參與學習的伙伴與學生一起討論,是學生的組織者,聽到有的用提問題、有的抓重點詞句、有的抓重點段落、有的抓住主要內容、有的抓點明中心的語句、還有的用抓課題的方法,進行交流、合作,展示自己學習成果,還聽到恰當的互補,還有的學生把查閱的資料也溶于了自己的學習理解當中,有的朗讀周總理的詩 . 有的講《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故事,還有的誦《周總理??!人民想念您》,有的講周總理借書,幾個人讀《十里長街送總理》 …… 。人人參與學習、個個互動補充,使周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這崇高的人格深深銘刻在學生的心中。合作促進了互動,互動升華了人格。
二、合作學習,創新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教師進行創造性設計教學的前提,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創新教育就是讓教師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設計出創新型的課堂教學,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要設計出具有創造性的課堂教學,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教師首先應有創造性的指導思想,這就要求教師用多維的、發展的、超乎一般的觀點去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獨創性的思維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觀點總是富有新的創意。如在學習《鳥的天堂》一課時,讓學生在導讀 . 預習提示及課后思考練習的基礎上,充分發揚民主,以小組自學合作、教師引導下,組與組合作,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求新知。分清哪些是靜態描寫,哪些是動態描寫,突破重點。小組獲得成功的伙伴,倍受鼓舞,喚起求知的欲望。又如《凡卡》一課續寫,有的同學說凡卡寫給爺爺的信,爺爺是收不到的,即使爺爺收到你的來信,也不會接你回家的,因為沙皇統治的社會太黑暗了,窮苦的凡卡是不會過上好日子的。有的同學馬上補充,如果在結尾再加上只有聯合窮苦的人起來推翻黑暗的統治,取締吃人的社會制度,窮苦人才能過上好日子,凡卡才會過上幸福生活。學生頓時活躍起來,思維得到了解放、把種各樣的觀點都體現出來,創新思維得到進一步升華,從而更加憎恨沙皇統治,同情勞動人民。
三、合作學習,激發興趣
合作學習認為,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并且強調,只有愿意學習,才能學得好。只有創造條件滿足學生對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要,他們才能感到學習是具有意義的?;谶@種認識,合作學習把教學建立在滿足學習心理需要的基礎上,使教學活動帶有濃厚的情意色彩。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學習,成員之間互相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滿溫情友愛、又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和競賽,同學之間通過提供幫助而滿足自己影響別人的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歸屬的需要。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創作、表演,也樂于傾聽別人的意見。學生們一起合作融洽,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從而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在教《兩小兒辯日》一文時,要求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兩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進行辯論,由朗讀到脫離課本。經過演練,從中推選出三組在全班進行辯論賽。一小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圓,語氣強烈。一小二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次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節奏明快,針鋒相對。孔子曰:“吾不能決也。雙方斗為平局,不分勝負。”“哦!”全班發出熱烈的喝彩聲。我接著說:“孔子當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的態度。如果孔子還活著,當代的孔子會怎么樣裁判呢?”學生搶著答:“仍然是平局?!薄盀槭裁矗俊薄耙驗閮蓚€小兒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兩個小兒觀察事物光憑直覺,被一些表面現像所迷惑。早晨、中午的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是一樣的,太陽大小也相同,只是背景不同罷了?!币赞q論的形式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學習略讀課文《牛郎織女》(一、二)兩課前,我首先問學生每年農歷七月七日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嗎?有的同學說:“我聽奶奶說,農歷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天河兩岸的牛郎與織女星就是被王母娘娘劃的銀河隔開的。”同學預習了課文,分組合作,用表演的方式演課本劇。于是分四組,每組推薦一名組織者,大家躍躍欲試,爭先恐后,討論分組合作。一會工夫,節目就開始了,牛郎、老牛、哥嫂、織女、兩個孩子、王母娘娘、旁白、天兵天將等人先后出場,生動的話語,巧妙的加工,既有形象的動作,演員有聲有色聲淚俱下,達到入情入境,與作者產生共鳴,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想象與創造能力,同時激發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