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哲
【摘要】語文新課程要樹立個性化教育理念,必須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使每個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自我塑造,充分發展,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語文教學;個性教育
個性化教育是21世紀教育基點的戰略性轉移,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向,也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更是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語文課程改革新的價值取向。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個性化教育,使每個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能夠自主學習、自我塑造,學會學習與發展呢?
1.必須樹立新的人才價值觀念,人才的根本價值體現為人的主體性價值。
語文課程應當掙脫“唯科學主義”的樊籬,擺脫千百年來所深陷的工具價值的地位,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尊重并提升人的主體性,把富有主體性的人才作為培養規格標準和價值追求。語文課程的功能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豐富的心靈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既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自主行動的能力,又要使他們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合作共事。培養具有主體性的人,要建立在其特殊的個性上,注重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使得語文課程適合學生充分地自由地發展,而不是設定一個固定的范模去塑造他。我們總是習慣于把學生當作被加工的“標準件”,習慣于用經驗中熟悉的眼光看待所有人的行為方式,而把超出我們經驗范疇或敢于突破某種“規范”的行為方式視為“怪異”,加以忽視甚至扼殺。個性化教育觀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創造潛力,要創造條件,挖掘潛力,打破“螺絲釘”型培養模式,使人才不拘一格地成長。尤其要正確看待那些具有個性特色的行為方式,使具有超常發展潛力的學生得以充分發展。
2.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優勢
中小學語文課程作為基礎教育中的核心課程,豐富的課程資源對實現教育的個性化有著得天獨厚的特殊優勢。語文課的內容豐富多采,課文中美的人、事、景、物,美的精神,美的情理等等,有利于陶冶學生美的心靈,優化個性品質。“文學即人學。”語文課中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準文學作品,反映了人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廣闊性、豐富性,深刻地影響著個性的多樣化發展。文章的形式多種多樣,學生可以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所偏愛和重點發展。學生閱讀,“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而“形象大于思想”,對同一形象所蘊含的意義,不同的人又可有不同的理解。學生的作文,是學生人格的綜合體現,更有利于充分展現每個人的創造個性。“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豐富多采的語文課程資源,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外活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語文學習的方式、方法和習慣存在較大的個別差異,每個人都有個人的特點和特長,語文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方法能夠滿足個性化的學習要求。這些,都是其他課程無法企及的。語文課要最大值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為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充分的發展創造條件。
3,尊重學生的個性,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最先是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提出來的。但是,長期以來,并沒有普遍地、真正地成為語文教學行為的自覺。而在大多數情況下,語文教師總是以監管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居高臨下控制著知識和信息的話語權。其結果是課堂“秩序井然”,而氣氛沉寂、缺乏活力,師生活動特別是學生的活動僵化、刻板,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壓抑甚至嚴重喪失。教師要把個性化教育觀作為教學行為的指南,就需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組織、引導者上,建立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教師是平等對話的首席,切忌“越位”。教師要尊重并平等地關愛每一個學生,相信每個孩子的學習潛能,在更多的環節上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課堂上,師生同構互動,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共享學習的快樂。為此,教師的講必須讓位于學生的學,要讓學生多讀書,多感受,多探索,多積累,多表達,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去發現、去創造,而將教師為主的活動簡省到最必要的限度。個性只有在主動的學習實踐中才能得以發展。
4.發展爭強好勝和標新立異的創新個性
只有具備了強烈的競爭意識,并且勇于爭強好勝,才能不甘平庸、不甘落后,才能摒棄從眾心理,在競爭中不斷展現并發展個性。一般來說,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賞識、注意,是人的天性。競爭能夠滿足這種自我實現的需要。在語文課堂中,可引進競爭機制,創造競爭環境。要激勵學生爭當先進,爭取并保持最好成績。要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樹立信心,奮發向上,不斷超越自己,敢于超越先進。要經常開展討論,鼓勵學生在討論中勇于爭辯,在爭辯中鍛煉機智,磨礪思維,對有創見的學生及時給予肯定或表揚。競賽更有利于激發智慧,促進創新。有意識地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競賽活動,如語文知識競猜、問題搶答、朗讀比賽、背誦比賽、對對聯比賽、快速作文比賽…,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和特長。
具有創新個性的人能夠不迷信權威,不崇拜偶像,不唯書,不唯上,追求真理不怕“冒尖”,堅持真理不怕冒險。語文課堂上,應鼓勵學生敢于向傳統觀念提出挑戰,敢于沖破舊的習慣勢力的束縛,大膽提出同傳統觀點相對立的觀點,提出同權威結論相抵觸的結論。科學是在不斷否定中前進的,否定之處正是創新所在。而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求真精神是創新個性品質的重要因素。因此,對那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學生,要特別珍視并張揚他們一星一點的創新發現,激勵他們勇于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
5.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積極功能
教育評價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活動,它應該以人的個性和創造性發展為評價的根本性,而不是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這就要變“目標取向”的評價為“主體取向”的評價。不能僅依據答案的對錯進行評價,更要重視過程與方法、習慣與態度的評價。評價過程是一種民主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就要變單一的教師評價為師生共同評價,尤其是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每一個評價主體具有對自身行為的反省意識和能力,而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
個性化教育并不是一個時新的命題。語文教學改革中許多成功的經驗就包含著發展個性的因素,體現著對受教育者主體精神的關愛。但是,無論從語文課程整體還是語文課堂教學具體行為,其重視程度和實際效果,都尚遠遠達不到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高揚個性化教育理念的旗幟,重新審視語文課程,大膽進行語文教育改革,為每位學生的自由發展、充分發展開辟一片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