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運國
摘要:目前許多中職學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對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的初級會計人才的需求脫節,如何通過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突破原有的教學局限,改善教學效果,培養企業需要的會計人才,已成為中職會計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中職? 會計專業? 課程改革? 實踐
1 我國中職學校現實情況
1.1 生源質量低下 近年來,隨著初中畢業生數量的逐年減少以及普通高中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中職院校招生難度越來越大。在此情況下,一些中職院校為了搶占生源,取消了入學考試,并放寬招生標準,規定凡年滿14周歲就可以入學。這就造成中職生源質量急劇下降,影響了其未來發展。
1.2 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方法陳舊 以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為例,其優勢在于思維敏捷、動手能力強、社會實踐經驗豐富。這不僅是其與其他高校財經類學生就業競爭的主要優勢,還是其職業發展的根本推動力。然而從整體來看,目前中職院校在教學方面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過分偏重理論知識學習,不重視課外實踐鍛煉,教學方法陳舊,直接影響了其教學質量。
1.3 教學環節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課和實習課課時比例失調 一直以來,中職院校就以培養高質量的職業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增加實踐課比例,根據具體的崗位需求進行課程設計,保證課程學習和實際崗位需求的一致性。但實際上,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授課環節存在“重理論,輕實踐”誤區,理論課比例高達80%,理論課和實習課課時比例嚴重失調,授課質量難以保證,不利于學生實踐技能水平的提升。
1.4 實踐教學環境差 會計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目前,多數中專院校均已建立起專門的會計專業模擬訓練室,以滿足學生會計實驗和實習實訓的需要。但受實驗經費和實驗軟硬件設施建設等的限制,很多學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會計模擬數據系統,教學環境較差,難以滿足其實際會計實驗需求。
1.5 師資水平低下 國家對職業院校教師,尤其是雙師型教師任職的學歷標準、教育能力、教學能力、業務素質等作出了明確規定。職業學校教師必須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擁有在生產一線工作五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并通過職業教育教師培訓。但實際上,目前多數中職會計教師均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實踐能力較弱。這就造成中職會計專業師資水平低下,教學質量不高。
2 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建議
2.1 中職教育課程設置的原則 ①基于數據原則。職業教育課程的編制應建立在足夠的數據資料基礎上,如課程是否要編制,需要查找與學校、行業有關數據來論證;取舍課程內容,需要對學生的個性特點、職業特性及它們的匹配程度等一系列數據進行考察;課程內容質量的高下,同樣需要從老師、學生那里收集信息來證明。②“就業導向”原則。職業教育課程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實際“做事”的能力,要讓學生通過體驗、實習等掌握知識、技能。設計盡量真實的職業環境,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通過行動來主動建構自己的職業能力,同時必須拋棄學術性的學習。③“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原則。學校是人才培養者,行業、企業是人才的需求者,學校從培養者的角度思考需要設置哪些課程,企業、行業從用人的角度思考需要設置哪些課程。只有兩者共同參與研發的課程體系才是理實一體、行之有效的課程體系。
2.2 中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構想 ①創新教材內容,優化課程設置。在這樣一個經濟情況不斷變化的時代,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新政策、新法規不斷頒布與更新。這就迫切要求會計教材順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更新會計內容,以適應教育信息不斷更新的特點。②重視實踐教學,建立模擬實驗教學系統。通過讓學生在會計實驗室中模擬企業的會計部門,分成不同的小組,分別循環扮演會計部門中的不同角色,按會計工作程序進行綜合模擬練習,這樣可以大大縮短學生畢業后適應未來工作的時間,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企業單位對就業者有工作經驗的要求。③與企業共同開發課程,使學生更多機會接觸真正的會計業務。學校要根據企業、行業需求設置和調整專業課程。企業一線財務人員承擔學校實踐教學任務,在校生可直接到企業接觸全真會計業務,使理論知識得到實踐。
3 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實踐現狀
3.1 “三模塊、三融合”課程體系 構建以崗位能力為核心的“三模塊三融合”的課程體系,其中“三模塊”包括基本素質模塊、專業技能模塊、職業拓展能力模塊;“三融合”是指課程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融合、課程教學與崗位能力融合、課程教學與跟崗實踐相融合。“三模塊、三融合”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占總學時60%,理論教學只占40%。
3.2 “三模塊三融合”課程體系內涵 “三模塊”包括基本素質模塊、專業技能模塊、職業拓展能力模塊。
基本素質模塊為公共文化課程,在于培養學生的公共基礎知識,以學生“夠用”為度,主要包含了語文、數學、英語、德育、體育、音樂、計算機應用基礎、思想道德修養、心理健康指導、公關禮儀等。該類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專業技能模塊旨在培養學生扎實專業基礎理論與技能。堅持“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適當增加選修課。該模塊設置的課程包括:企業登記管理實務指南、基礎會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電算化、財經基本技能、出納實務、企業經濟業務核算(資產篇)、企業經濟業務核算(權益篇)、企業經濟業務核算(損益篇)、成本會計、企業會計綜合實訓、納稅實務等。
職業拓展能力模塊。學生在學習公共文化課和專業核心課程外,還應該多學習一些專業相關的課程,如財務管理基礎、經濟法基礎、審計學基礎、管理學基礎、財經應用文寫作、市場營銷等課程,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和專業能力水平,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后盾。
“三融合”是指課程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融合、課程教學與崗位能力融合、課程教學與跟崗實踐相融合,建設由行業專家和企業一線財會人員共同參與開發的共享型教學資源庫。
課程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融合,就是結合會計專業特點,建構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實踐過程、畢業證書與職業技能認證、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五個對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社會競爭能力。
課程教學與崗位能力融合,就是制定崗位模塊課程標準,開發崗位課程教學資源,實施模塊化教學,開展崗位實訓,如《財經基本技能》、《出納實務》、《企業經濟業務核算-資產篇》、《企業經濟業務核算-權益篇》、《企業經濟業務核算-損益篇》、《成本會計》《納稅實務》、《審計基礎與實務》等課程與會計實務中的出納崗、財產物資會計、往來會計、銷售會計、總賬會計、成本會計、報稅員、審計員等崗位緊密結合。
課程教學與跟崗實踐相融合,即在每一崗位課程學習中或學習后進行跟崗實踐,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實習環境開展手工崗位實訓、會計電算化崗位實訓、綜合模擬實訓、沙盤模擬實習、代賬公司的真賬演練、暑期拜師跟崗實習、企業頂崗實習等方式,培養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的初中級會計技能人才。
3.3 師資培養:外引內培 ①“大師”、“名師”工程。聘請具有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國際注冊高級會計師、高級職業經理人職業資格,具有高級會計師職稱,重慶市第一個全國會計領軍人才,從事工業、商業、金融等行業會計工作20余年行業專家作為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會計專業大師、名師,對該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專業發展方向等提出建議。同時與該校4名骨干教師簽訂師徒協議,培養指導中青年教師成長。②“三師”培養工程。校級層面發文鼓勵青年教師考取會計師、審計師、經濟師、統計師。“三師”培養工程實施以來共有20余名教師考取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師、會計師、經濟師、統計師資格,很好的提升了該校會計專業教師知識面拓展和知識結構更新,為該校師資培養奠定了良好基礎。③“掛職鍛煉”工程。學校要求每個在崗教師必須每年在企業掛職鍛煉相應崗位不得少于2個月。從出納崗位、財產物資崗位、往來崗位、資金籌集崗位、銷售會計、稅務會計等崗位輪流實踐,為“學做結合、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周萍.中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優化探討[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09).
[2]周曉紅.中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1).
[3]鄭維.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初探[J].繼續教育研究,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