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琴
2015的新年比以往推遲了許多,年味還未褪去,開學的鐘聲已經敲響。有限的假期里許多平日里無暇顧及的事還沒來得及做,許多感念的人還未來得及拜訪,計劃不得不再次擱淺,心中不免有些遺憾。畢業的學生前來探望,看到學成歸來那日漸成熟的臉,一張張靦腆與羞澀的面龐在心底陡然浮現,好似當初那個見到老師害羞而低下頭的自己,如今的我卻不及孩子一絲半縷。早已不記得上一次探望老師是什么時候,可腦海里那眼角深深的皺紋,分明在心底增添了幾分敬意。今天是黑色六月的第一天,也是學生告別高中生涯的倒數第6天。和往常一樣走上講臺,看著臺下熟悉而稚嫩的臉,心底的感受又是何其微妙。
人生如夢,生活如網。在青春詩意的季節,逢著一群花季妙齡的少年,這是一場多么浪漫的邂逅。心懷夢想,堅守講臺,與學生心靈相遇,智慧對話,該是人生莫大的幸事。如此算來,走上講臺十年的我,也還是青春的吧。
每每遇見老教師總會提及“年輕真好”的話題,至今還記得,初登講臺時總是期望有一天把自己修煉成經驗豐富的老者模樣。如果說那是對教師的崇拜,不如說是對青春無知的逃避。現在細想,真心需要感謝那份膽怯,倘若沒有當初的惶恐與不安,怎么會有不斷努力修練的自己。而今再登講臺,早已被從容淡定代言。語言不再生澀,表情不再僵硬,點評不再怯懦,用老教師的話說“老練”了。 日漸“老練”的我,熟練地備課,從容地授課,淡定地批閱,機械化的工作幾乎讓我快要忘記當初怯懦的自己,忘記了備課到深夜不知回家的投入,忘記了聽課本密密麻麻寫滿三本、課后反思提筆不止的勤奮。我迷失的多久了啊!是時候了,應該尋個機會,和從容告別,把最初不安的“自己”找尋回來。
又是高三,每天沉浸在做卷、改卷、講評試卷的戰斗模式中,似乎早已忘記備課的初衷。于是在接到賽課通知時,茫然到不知所措,這哪里是一個合格教師應有的姿態。回想起初次公開課亮相后,外校一位資深老教師評課時微笑著對我說:“如果能把每一節課都當作公開課來備,你一定會比今天更成功!”不知什么時候,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好像預知到會有這樣的任務便立刻鉆了出來,接下來的十二分精神全部無條件獻給了教材、教參、書籍、電腦,即使躺在床上亦不放過剎那間閃現的靈感。教案寫了一頁又一頁,思路理了一遍又一遍,設計成型后迫不及待地邀請同仁們試聽指導。結果自然少不了質疑、追問、推翻,于是繼續寫,寫了改,改了再寫,一遍遍地問自己為什么這樣,為什么不可以這樣。興許迷失太久的我,如此認真的態度終于感動了哪位精靈,這千萬次的問竟然真的問出了頭緒,最終敲定的思路用筆一筆一劃地認真寫下來。那一頁頁的紙,仿佛閃耀著一輪金色的光環,課還未展示,我便已經在腦海中預見到了課堂的種種。
定稿的那一刻,伸腰,舉起雙手,長吁一聲,靜靜地坐下。結果已經不重要,比起“一等獎”的榮譽,我收獲的太多太多了。在備課的美麗季節里,親晤經典,增加生命的文學深度和底蘊,使目光清朗,眼界高遠,心胸開闊,趣味優雅,從而點亮心燈。最珍貴的更是優游于知識與人生的海洋,不失其真地找回了那個迷失太久的自己。
人最可怕的是靈魂空虛和精神麻木,正如周國平先生所說:“由于生存的壓力和物質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就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想從這一課起,我必須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了。從這一秒起,做一個生命鮮活的教師,讓靈魂充實。
且行且思,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