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制造企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傳統的生產模式造成了大量不增值的活動,紛紛尋求轉變。其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善就是其極重要的一環,不僅有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量和改善質量的作用,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盈利。
關鍵詞:制造企業;生產過程;技術改善;生產成本
近幾年來,中國制造企業迎來了21世紀的飛速發展,各制造企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傳統的生產模式已不適合生存。對此,各制造企業通過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善來尋求轉變。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善是通過消除生產各環節上的不增值活動,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量和改善質量的合理化建議及行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善。
1 生產作業指導書的技術改善
生產作業指導書是以文件的形式描述作業員在生產過程中的操作步驟及應遵循的事項的作業指導書,是檢驗員用于指導作業的依據。在生產過程中,一份合格的生產作業指導書不僅會避免作業員大量不增值活動,而且對檢驗員控制生產過程在的產品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比如,某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圖紙要求僅需對其長度尺寸進行檢驗控制,但實際中,生產作業指導書沒有標識出此長度尺寸及要求檢驗控制,那么會導致在生產過程中,檢驗員在對該產品檢測的時候就沒有目的性,不僅作了大量不增值活動,還有可能對該長度尺寸檢驗忽視,造成大量工作的浪費,甚至生產出不合格產品,報廢,最后還得投入大量的篩選工作。不僅沒有對制造企業創造利潤,還增加了生產成本。那么對生產作業指導書加入該長度尺寸的檢驗要求,就是一項技術改善,達到了減少不增值活動,提高產品質量的目的,無形中降低了生產成本。所以生產作業指導書的技術改善是極其重要的,是對生產過程的不斷完善,對制造企業的生產成本的控制,提高企業利潤有著關鍵作用。
2 生產過程工藝的技術改善
生產過程一般是指從生產原材料投料開始,直到成品生產出來的全部過程,即生產制造過程。而生產工藝流程是生產過程中作業員利用生產設備將原材料通過一定順序的連續加工步驟,最終使之成為成品的方法與過程。在生產過程中,因為生產工藝的不確性和不唯一性,導致同一產品在不同制造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不一定相同,故生產成本也不同,所以化繁為簡,使之生產工藝流程合理化和先進化是必要的。
2.1 選用設備的技術改善
生產工藝選用設備的技術改善主要是針對已在制產品使用設備的重新規劃的改善,在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的原則下,不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對使用設備進行優化的改善建議與活動。比如,某汽車沖壓制造企業在生產A產品沖壓零配件時,第一道成型生產工藝現在采用的是800T臺式沖壓機床。經過技術工程師提議及驗證活動,該A產品在630T臺式沖壓機床完全能滿足其第一工序的生產條件,產品質量合格。那么選擇500T臺式沖壓機床生產替換800T臺式沖壓機床來生產A產品的第一道工序,就是一項生產工藝選用設備的技術改善。在制造企業設備利用率占生產成本比例較大的情況下,該項技術改善明顯能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同時有效的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
2.2 安裝生產模具的技術改善
在制造企業生產過程中,生產的產品種類不是單一性的,不同的產品在同一設備上往往需要安裝不同的生產模具來完成生產。而在生產過程中,大部分生產模具的安裝均需要靠人工輔助完成,經常會出現耗時長,安裝效率低下等問題困擾著制造企業。生產模具安裝的技術改善可以進一步實現將一種正在進行的工序切換到下一生產工序的方法,讓生產過程一直處于最小浪費的狀態,無形中減少了大量不增值活動,降低了生產成本。比如,某制造企業,在安裝不同的生產模具時,作業員在需要用到A,B,C三種規格的螺栓及螺母安裝,導致更換時經常選錯螺栓及螺母,安裝出錯,大量勞動力的浪費。該作業員提議對設備及模具進行改進,全部設備及模具統一成同一規格螺栓及螺母來安裝。該措施提出后,得到企業的認同,經過技術工程師驗證可行并實施,減少了企業作業員安裝生產模具的出錯率,加速了換模時間,這就是生產模具安裝的一項技術改善,也是現在制造企業進行精益生產的重要一環。
2.3 生產模具的技術改善
某制造企業,作業員在B產品的生產成型工序時,由于該產品原材料外形形狀為正方形,但其一角處有一小圓孔,其它三角則沒有,作業員在生產時送料非常容易疏忽導致放反,B產品生產出來后不合格,造成報廢,甚至流出至客戶,遭到客戶的投訴抱怨。技術工程師在接到反饋后在該成型工序模具上增加防反裝置,有孔的一角增加了彈簧銷釘防錯,如果作業員放反原材料的,就會將原材料彈起,無法擺放到位。這樣就可以避免作業員在生產過程中送料時出錯,是對其生產模具的一項技術改善。生產模具的技術改善,不僅對產品質量的控制有著作用,還提高了作業員的勞動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間接提高了公司的盈利。
3 生產原材料的技術改善
一個產品的生產原材料的尺寸大小,重量直接影響著制造企業的采購成本。對其進行技術改善,是降低生產成本的最重要的一環。假如,某制造企業在生產A產品的時候,原材料是尺寸600mm*400mm*1.6mm的DC01鋼板,在其生產工藝完成后,成品實際只有550mm*360mm大小,生產過程中會周邊剪切去20mm廢邊,經過技術人員試制驗證,尺寸590mm*390mm*1.6mm的DC01鋼板,完全能夠滿足生產該產品的需求,那么每件A產品采購成本就節約了0.124kg,每噸材料3萬元,那么生產相同數量的產品相比技術改善前就節省了372元/噸,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達到了技術改善的目的。
4 生產工位的技術改善
工位是生產過程中最基本的單元,在工位上作業員根據生產作業指導書進行生產裝配。但許多制造企業在工位布局不合理,導致很多不增值活動,生產效率低下,勞動率低,出貨周期長等。對生產工位技術改善也是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善之一,將工位合理的規劃布局,使生產達到是低生產成本投入,高效率的產出,同時減少了作業員的不增值活動及工作場地的使用率。比如,制造企業在生產A產品時有兩道成型工序,一批次生產數量100件,甲作業員和乙作業員各負責該產品的1道生產工位,每次生產時甲作業員生產完100件產品第一道成型工序時,再統一移交給乙作業員生產,中途不僅占用大量的周轉架及場地,還出貨周期長,庫存儲備量大,極大的占用了企業資金。而將兩到成型工序的工位重新布局,甲作業員和乙作業員中間采用流水周轉線進行工序產品的周轉,甲作業員每生產完一件,放到周轉架上自動流轉至乙作業員工位處,乙作業員完成第二道成型工序至成品,如此循環,降低了場地的占有率,提高了生產效率,縮短了出貨周期,減少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的投入。
5 結束語
以上幾個方面簡要的說明了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善,現在我國國內大部分制造企業對其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善缺少認識,不夠重視,生產過來中存在大量的不增值活動,生產成本投入大等弊端,導致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生存困難。在此情況下,對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善不僅是降低生產成本的途徑,也是企業精益生產的手段,同時對員工提高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有效的體現。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P.沃麥克(James P.Womack),[英]丹尼爾T.瓊斯(Daniel T. Jones),[美] 丹尼爾·魯斯(Daniel Roos).精益思想叢書·改變世界的機器:精益生產之道[M].余鋒,張冬,陶建剛譯.
[2]雷家 ,洪軍.技術創新管理[M].
[3]李云.沖壓模具生產技術[M].
[4]袁公明.工廠3Q7S管理[M].
[5]孫少雄,邱杰.制造業6S精益管理:現場改善利器[M].
作者簡介:趙煒(1985-),男,漢族,山西,本科,沖壓工程師,初級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