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霞
摘要:制造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經濟產值的重要貢獻者。制造企業所得稅負高低不僅會影響企業現金流量和稅后利潤,還會給政府財政收入帶來直接影響。企業所得稅是制造企業的主要稅負,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制造企業所得稅負擔的因素也逐漸增多。文章就制造企業所得稅負擔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分析,以期能為制造企業合理控稅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制造企業 所得稅負擔 影響因素
一、制造企業所得稅負擔及衡量指標
制造企業指以生產、流通、服務為主,以滿足社會需要來獲取利潤的經濟實體。我國制造企業主要分為食品加工、煙草制造、紡織業、化學制造、醫藥制造等類型。企業所得稅是對企業生產經營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為企業。從本質來講,企業所得稅是政府調節企業盈余水平、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一種手段。它是政府利用征稅的形式對企業利潤規模的繁育,是確保企業稅基標準化的方法。企業所得稅在經濟發展、宏觀調控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為25%,低稅率為20%,企業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本著宏觀調控目的,政府針對企業所得稅制訂了一些稅收激勵和限制措施。企業所得稅負擔衡量指標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名義所得稅負擔和實際所得稅負擔,其中,名義所得稅負擔=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實際所得稅負擔在計算中要涉及遞延所得稅費用處理。追求利潤是企業的根本目標,企業所得稅是企業繳納的主要稅種,合理控制企業所得稅負,是提高企業稅后收益的重要方法。
二、影響制造企業所得稅的負稅因素
(一)稅制結構
不同的稅種共同組成了稅制,單個稅種收入相加就是稅收總收入,針對不同的納稅人,政府會施行不同的稅種。稅制不合理,稅種增減水平變化,都有可能會影響企業稅負。目前,我國共有17個稅種,稅種結構體系以流轉稅為主,以所得稅為輔,以財產稅、行為稅為補充。我國稅制結構是不斷變化的,2008年之后,政府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結構性減稅政策也被提上日程。隨后,以減輕整體稅負為主的結構性減稅改革方案出臺。結構性減稅所減的稅種是有選擇性的,它關注的是稅制結構的優化,其中,營改增是政府最具代表性的結構性減稅措施。營改增變生產型增值稅為消費型增值稅,對于資本有機成本較高的行業來說,營改增有效解決了企業重復納稅的問題。并且,增值稅進行抵扣政策,為下游企業、企業利用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新設備購買進項稅額抵扣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對于上游企業來講,企業實際稅負卻增加了。因此,可以說,稅制結構改變,可以直接影響企業所屬的稅負水平。
(二)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是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稅收優惠政策是政府控制貧富分化的重要措施,也是維護社會和諧的經濟策略。在不同的時期,我國政府所制定、施行的稅收優惠政策也有所不同。近年來,為了鼓勵制造企業自主創新,政府施行的優惠政策有:企業研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產品的費用可以直接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如醫藥制造企業為了研制新產品而購置的測試儀器和關鍵設備,只要單臺價值在10萬元之下的,可以稅前直接扣除,但是不能再提取折舊;企業利用廢水廢氣等廢棄物為原料進行生產的,可在五年內少征、免征所得稅。如化工企業如果利用企業以外的煤矸石、粉煤灰為原料進行建材生產,自生產之日起五年內可以少交、免交所得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在進行國產設備、技術改造時,改造投資可以用來抵免企業所得稅;符合政府投資抵免所得稅特殊規定的企業,可抵免部分企業所得稅。總之,企業所能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可以通過企業執行稅率體現出來,制造企業可以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比較多,資源性企業和低技術企業的稅負高于高技術企業。
(三)稅收征管
稅收征管是政府對企業稅收實施的征收和管理活動。稅收征管的依據主要是稅法和征管法,稅收征管的主體是政府或地方稅務機關,其根本目的是為國家稅收調控政策提供幫助。稅收征管方式會影響國家稅收分配導向,還會影響企業稅負。因為企業所得稅屬于中央、地方共享稅,由國家和地方機構共同征收,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業稅收征管尺度變得更加復雜。而從企業的角度來安靜,稅收征管尺度,制造企業對稅收征管的遵從情況,都會影響企業所得稅負。稅收部門的征管效率越底,企業所得稅負水平也較低。大企業在納稅和融資方面要接受更加嚴厲的審核,企業生產規模變大時,企業實際利潤增長可能會與企業稅負相抵消,因此制造企業要避免盲目追求規模而不關注報酬遞增效果的做法。
三、制造企業所得稅負非稅影響因素
(一)公司資本結構和規模
在市場競爭環境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許多企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會采取一定的手段來融資,還會通過吸引更多的投資方、更大的成本輸出來擴大規模。當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時,企業會運用一定的負債融資政策來節稅,企業所得稅負水平也會發生變化。同樣,企業規模越大,所要擔負的實際稅負率也較高。因此,可以說企業資本結構和規模對企業所得稅負的影響是極其明顯的。企業資本結構越底,企業資產負債率越高,而負債有時候可以成為稅收的擋板,因此,企業在融資時,要考慮財政杠桿對稅收的影響,積極發揮負債的稅盾效應,以獲得更多的收益。
(二)企業盈利能力
企業盈利能力是企業資本增值能力和企業獲利能力的總和。企業盈利能力較強,意味著企業凈資產凈利率較高,也意味著投資者可以獲得較多的利潤,而納稅人的利潤差距正是國家稅收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對于經濟水平相當的納稅人來說,他們所要承擔的稅負是等額的。但是,如果企業盈利能力不同,政府會根據權衡理論推理企業所得稅負,政府對他們征收的稅費肯定也是不同的。通常來說,獲利能力較強的企業,稅負率也較高。究其原因,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為了不斷增強自身的盈利能力,經常要尋找和實施保證企業稅收利潤最大化的措施,企業所得稅負水平也較低。
(三)企業資本密集度與股權集中度
企業資本密集度多會通過企業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來反映出來,企業資本密集度反映了企業的投資策略。制造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能產生一定的稅盾收益,而稅法規定,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可以在稅前扣除,這必然會對企業稅負產生影響。企業實際稅負與不同種類的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有關,固定資產所占比重不同,企業實際稅負也會有所不同。國外許多學者很早就證明了這一點,即資本密集度會給企業實際稅負帶來直接的反向的影響。我國學者王延明也得出了與此有關的論斷,即企業資產密集度與企業實際稅負的關系是反向相關關系。不過在增值稅由生產型轉變為消費型滯后,企業購進固定資產所產生的進項稅額,在當期允許抵扣。如此一來,企業對固定資產投資和折舊處理關注度也會有所增強,企業固定資產比率會不斷上升,企業資金密集度也會變大,企業稅負情況也會有所變化。在同一納稅期內,總稅收中增值稅所占比重越大,企業所得稅負則較低。資本集中度較高的企業在加大固定資產投資時,稅收會有所增長。企業股權集中度指企業股權分布和集中狀況,企業股權集中度有高度集中、分散和相對集中三種,股權集中度會影響企業穩定性及企業所得稅負。相對來說,國有股權比重較大的企業,其實際稅負水平也較低。企業股權越集中,企業選用積極的納稅方式時所遇到的阻力也越小,企業稅負也較少。
綜上所說,稅收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自從我國政府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推行綠色稅制以來,許多企業都借助合理的稅制加快了產業結構升級步伐,這也為制造企業擺脫發展困境提供了條件。因此,在國家法定稅率穩定的基礎上,制造企業要及時關注政府稅收優惠政策動向,積極迎合政府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合理控制自身組織形式、分支機構,結合自身特征制定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投融資決策。一方面要走高技術、低成本發展道路,利用各種非稅因素合理避稅,以實現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制造企業所得稅負擔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2]李婷婷.制造業上市公司所得稅稅負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4
[3]劉紅娟.企業所得稅負擔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