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通謳
一、在描述性文字中扮形、仿聲、畫意
這類文字或寫人,或敘事,大多描形擬態(tài),塑造一定的藝術形象。于是,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這些特點,讓學生針對人物語言自由仿聲,在親自體驗中比誰最能準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心理;或讓學生裝扮人物形象,從自我操作中比誰最能形象逼真地再現(xiàn)藝術形象;或讓學生內(nèi)化課文內(nèi)容,對藝術形象作再造性描形畫影,比誰更貼切生動;有時還可以師生合作分析人物性格,分扮角色形象,即興過一把演出癮,使課堂教學變得別開生面,讓學生學得主動投入。如,在《孔乙己》的教學中,講到孔乙己一到店眾人便看著他笑:“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 “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 “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講到這些情節(jié),不要急于給學生分析人物心理、性格,而是用這段精彩的人物對話,讓學生同桌之間自由仿聲,從仿聲練習中讓學生體會眾人的尖刻、麻木、無聊,體會孔乙己的迂腐、難堪、死愛面子、自欺欺人。用孔乙己從顧左右而言他的逃避到“漲紅了臉,額上青筋條條綻出”的奮力辯的表情急劇變化,來讓學生扮形擬態(tài),讓學生體驗品味孔乙己在那種極度尷尬的處境下莫可名狀的痛楚、苦澀的滋味。這樣,學生很容易就沉入到強烈的好奇、濃烈的興味之中了。
二、在說明性文字中構圖、制作、實驗
這一類文字旨在解說事物特征,闡明事理。關于這類文體《教學大綱》作了這樣的要求:“具有閱讀一般說明文的能力,能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能指出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順序、說明方法”。針對這類課文,可以作這樣的處理:對介紹建筑物一類的說明文,讓學生按圖索驥,畫出平面圖,因為要繪制出這幅圖,學生必須去認真研讀,仔細探索,只有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準確把握說明語言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準確地繪出圖來。比如,《故宮博物院》一文的教學,學生就是靠面驅動讀、靠讀促進畫來完成學習的。針對介紹發(fā)展創(chuàng)造、工藝流程一類的文章時,就可以要求學生因陋就簡、就地取材、親手制作、實驗,用實踐來幫助閱讀理解,養(yǎng)成動腦動手的習慣,這樣既避免了學習過程的枯燥性,又促使學生帶著追求真理、探索奧秘的好奇心理去琢磨課文,更深更透地理解課文,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如,在《活板》一文的教學中,為了理解課文是怎樣有條不紊地安排說明程序的,不要機械地、模式化地說教,可以布置學生課外用畢升的方法為自已制作一枚活字圖章,并口述自己制作的全過程。這樣,學生不但都交來了合格的作業(yè),而且還能從刻字到印刷逐一說出個子丑寅卯來,再與課文比照,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程序說明方法。
三、在議論性文字中設辯、討論
這類文字的共同特點是通過對具體事物和具體問題的分析,闡明觀點,發(fā)表主張。針對這些特征,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對抗性的辯論,用討論法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明辨真理,識別謬誤,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如,《理解應該是雙向的》一文的教學,就可以把辯論搬上課堂,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代表家長,一組代表學生,各組自選辯手,研讀課文,熟悉材料,教師作主持人,還可以邀請其他教師組成評委判分。
四、在豐富的社會生活里,涵養(yǎng)情感,緣情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活水,要使學生說真話,訴真情,言之有物,就要讓學生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訓練學生觀察周圍事物、洞悉世態(tài)人情、體察百姓苦樂的本領,讓他們從小就把視野、思維放到廣闊的社會生活里去,練就他們一顆敏銳、善感、富于正義的“良心”,激起他們一腔真情澎湃的熱血。讓學生到垂露如珠的草地上去觸撫草木的清新,看奔流如電、落地生雷的瀑布驚嘆水在這里至大至剛的壯美,在夏夜的天空點數(shù)神秘的星星放飛思想的風箏。如此一來,學生想敘的事就多了,想抒的情就真了,想議的理就充分了。這樣,不經(jīng)意間學生的被迫寫作就變成了熱血沸騰、激情噴張、不吐不快的欲望,學生的作文就少了無病呻吟的做作矯情,篇篇習作都會真情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