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國際政治關系或資本邏輯的全球性擴張是制約全球性生態環境治理的關鍵要素。但是,長期以來,這是被一些環境人士和綠色學者極力遮蔽的論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烏爾里希·布蘭德教授的系列演講有助于我們更清醒地認識這一問題。
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肇始者葛蘭西的霸權(領導權)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國家理論出發,布蘭德教授提出“帝國式生活方式”或“奢靡式生活方式”(imperial mode of living)的概念。這一概念指認的是這樣的事實:通過無限占用全球性的自然資源、全球性的勞動力和過度利用全球性的生態環境,促進發達國家生活方式的普遍化,即以小汽車為代表的由化石燃料支撐的消費和文化的全球性擴張,資本主義國家在使“全球化的北方”成為“綠色資本主義”的同時,卻使“全球化的南方”陷入了生態環境危機。由于資本和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塑造、確證和推廣這一生活方式鞏固了自己的霸權地位,因此,全球性的生態環境治理就成為反霸權斗爭的重要場所。顯然,“帝國式生活方式”概念彰顯了根深蒂固的日常習慣、國家與公司戰略、生態危機和國際關系之間的關聯,是從霸權理論視角出發解釋帝國主義的南北關系的一種理論。在實質上,這一概念與美國生態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約翰·福斯特和布雷特·克拉克等人提出的“生態霸權主義”理論是一致的,具有明顯的反帝、反殖民的左翼色彩。
生態危機的國際政治應對和治理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維度。但是,一些國內學者回避以獲取利潤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制度在生態危機形成中的作用,不承認資本邏輯和社會制度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其實,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都是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展開的,不可能不受到外部國際環境的負面影響。在參與全球化和對外開放中,資本邏輯自然會侵入我國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領域。當代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既是現代化過程中滋生的問題,也是市場化過程中衍生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態環境問題是典型的外部不經濟性問題。因此,在實行拿來主義的同時,必須防范和警惕資本邏輯的侵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既要虛心學習發達國家生態環境治理的先進經驗,也要旗幟鮮明地反對“生態霸權主義”和“環境帝國主義”。就此而論,從資本邏輯和社會制度的視角審視當代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就是要避免重蹈西方國家的覆轍,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正如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和奧托尼奧·多斯桑托斯等人的“依附論”開創了“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學”一樣,現在,我們亟需創立“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生態學”。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生態學是研究南北問題和生態問題的內在關聯、復雜成因、化解之道的環境政治學或生態政治學的專門領域。布蘭德教授的“批判性政治生態學”就是在這方面作出的可貴的學術嘗試。現在,我們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立足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實際,推進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生態學的研究。這樣,就可以為我國環境外交和國際交往的順利開展提供科學支撐,就可以為推動國際生態環境事務的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簡介:張云飛(1963— ),男,內蒙古豐鎮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文明、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發展理論研究(北京 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