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是我國農產品中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品種。發展食用菌生長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解決當今世界人類日趨緊張的食物來源的重要途徑之一。文章通過對張掖市食用菌產業狀況分析,闡明了食用菌產業的生產、經營、科研以及消費等情況。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張掖市食用菌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圍繞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構想,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食用菌;產業;現狀;對策
食用菌產業具有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的行業優勢,具有變廢為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優勢和美品保健、綠色安全的產品優勢,它在農民增收、轉型就業、出口創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佳支撐產業。
截止目前,張掖市栽培的食用菌主要有平菇、香菇、金針菇、黑木耳、雞腿菇、雙孢蘑菇等種類。我市氣候溫和,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較大,主要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生產所剩的大量麥秸、玉米秸稈、玉米芯等,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生產成本較低,且具備了良好的區位優勢和運輸便捷等條件。根據這些特點,合理規劃,充分利用其自然優勢、氣候特點、地理條件,在不同地區、不同氣候、不同海拔,種植不同品種的食用菌,實現了種植模式的多樣化、周年化。如:在民樂縣成功實現了雙孢菇大規模反季節種植,解決了淡季無法供應市場的局面,其產量和質量均有所提高,該縣已經培養了一批食用菌專業技術人才;甘州區在2014年引進上海善之榮公司在綠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立食用菌生產廠,現已建成空調式種植廠房6棟,120間,6600平米,5月中旬至6月中旬種植的20萬袋杏鮑菇,已大量上市,杏鮑菇工廠化生產獲得成功,這為食用菌產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是,隨著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諸多問題逐漸凸現出來。基礎不扎實、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失,且大多數是小農戶生產方式、生產規模小、設施簡陋、品質低下、不講配合、無序管理、信息閉塞、缺乏食用菌管理專業人才進行技術指導、盲目生產、缺乏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優質產品比例小、品牌少、品種單一、缺乏市場競爭力,影響農戶經濟效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使產業持續穩定發展,避免產生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在市科技局的牽頭下,近幾年各縣(區)食用菌協會相繼成立。協會的成立將推動我市食用菌產業蓬勃發展,邁向一個新的開端。加大科技服務力度,搭建一個信息技術交流平臺,形成全程服務體系,推動我市食用菌產業穩定發展。具體內容如下。
1 建立新品種研發中心,組建專業技術團隊,加強農戶技術培訓
我市食用菌發展速度較快,基礎不扎實,很少向全國食用菌產業先進區學習和交流,從業人員中食用菌專業人才極度缺乏,缺少創新能力,缺少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和一支專業化的技術團隊,導致菇農在生產季節、品種、原料安排上有很大誤區,造成損失。針對這些問題,協會將建立食用菌研究開發中心,根據我市的品種優勢,調整食用菌產業內部的種植結構,研究開發食用菌珍稀品種,提高菌類產品檔次,并引導農戶進行技術推廣。在抓好新品種配套栽培技術推廣的同時,還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海拔、不同季節進行反季節栽培和周年化生產,達成種植模式的多樣化。同時,各縣(區)協會將組建起高素質的技術服務團隊,重點培養一批栽培、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技術人才,對種植戶進行產前、產中、產后系統化、全程化服務。壯大技術服務隊伍,組織專業人員和農村實用人才通過各種渠道,多種形式,將食用菌的高產優質標準化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控技術、儲藏保鮮和加工營銷技術,手把手傳授給菇農。協會將經常舉行食用菌培訓會,讓農戶交流經驗及學習心得,互通信息,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每次培訓都要邀請知名教授講食用菌的基礎知識,講國內外食用菌的最新形勢和發展方向,讓更多的農戶真正掌握食用菌的種植技術。
2 建立信息平臺
隨著我市食用菌產業的不斷擴大,信息系統建設明顯落后,許多種植戶不能及時收到有用信息,錯過商機,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為此,協會將建立完善的網絡信息體系,通過網絡及時向農戶傳遞準確適用的供求信息、市場信息、科技信息、經濟信息。具體如下:氣溫大幅度變化時,提醒農戶注意保暖或通風透氣;為農戶提供一、二級菌種,栽培種,原料和栽培設施等,確保農戶能正常生產;開通專家服務系統,為農戶及時解決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和管理問題;及時發布銷售和生產信息,引導菇農生產,組織銷售,在經銷戶和菇農間建立了順暢的購銷網絡,為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3 規范生產,保障食品安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我市食用菌生產管理比較混亂,產品質量低下。為此,協會將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從源頭開始質量控制。對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人員,尤其是眾多菇農要嚴格進行標準化生產知識培訓,對管理環節、原材料使用、品種應用、栽培模式、栽培工藝、技術環節、投入品使用、采后處理、病蟲害防治、環境等要素,進行全程指導、控制、檢測,做到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達到無公害產品要求,保障了產品質量安全,提高了市場競爭力,為農戶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帶動了農戶的積極性,有效地推動我市食用菌產業穩定、健康發展。
4 加強品牌建設、拓展銷售渠道
我市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只解決了產量問題。總產量上去了,但轉化率低,優質產品比例小,品牌少,缺乏宏觀調控,生產規模一旦擴大,產品銷售又成了問題。食用菌龍頭加工企業參觀學習,通過他們引導廣大農戶擴大生產規模,發展名優特食用菌新品種和反季節周年化生產,并指導農戶嚴格按無公害、綠色、有機栽培技術,組織生產和加工,形成高質量、品牌化生產。同時把協會、企業、農戶有機結合起來,使千變萬化的市場與千家萬戶的生產相結合,延長產業鏈、拓展市場、銜接產銷,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切實提高農戶的生產經營效益。
作者簡介:張天云(1972-),男,甘肅省張掖市人,甘肅省張掖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作物栽培、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