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纮
【摘要】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學習能力出發,給學生創設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親歷參與“做”數學活動。這就要極力為學生的“做”數學提供時空,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構建出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學生 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135-02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想“做”數學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創設一個與學生學習知識背景有密切關系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總想探究數學,蠢蠢欲“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例如教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測量”,老師出示做好的長方體、正方體和一個土豆(三個物體體積不同,但看上去大小差不多),讓學生猜,這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小?開始,學生通過量,很快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知道誰大誰小,可是,不規則的土豆的體積怎么算?學生的認知平衡被打破,一“問”激起千層浪,這下同學們可來勁了,個個情緒激昂,摩拳擦掌,很想知道答案,主動進入到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精心預設,讓學生會“做”數學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事先都要有充分的預設。《新數學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發現建構的過程。”而小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有限,他們的自主探究數學仍離不開教師的恰當引導。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知識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為學生預設探究提綱,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會“做”數學。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時,老師為學生預設操作指導:
(1)將一個圓形紙片平均分成8份,然后將它剪拼成一個近似的四邊形,然后觀察它是一個怎樣的四邊形,然后,再把同樣大小的圓平均分為16份,再剪拼成一個四邊形,比較這兩個四邊形又有什么異同?
(2)你能否把這個圓剪拼一個近似長方形?它的面積和圓面積有什么關系?它的底和高與圓的什么有關?
(3)你能借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嗎?
學生通過教師精心預設的操作提綱,主動的操作實踐,發現圖形之間的關系,主動探究操作, 有效逼進教學目標,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實現了自己能“做”數學,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鼓勵質疑,讓學生深“做”數學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是創造性的一個重要環節,讀書有疑,方始是學。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是學生深刻“做”數學的助推力。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能讓學生有機會自己質疑,成為“問”的主體,成為一個“信息源”,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被大大激發,學生的心智就能心潮澎湃地“做”起來,就能深刻地思考數學,進而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老師讓學生說出幾個整數,老師能很快說出那些數是3的倍數,學生疑惑不解產生質疑:“老師有什么秘密武器?能被3整除的數與個位數字有關嗎?”老師再出示5、6、7三張卡片,把這三張卡片組成三位數567、576、……,直接判斷這些數都是3的倍數,并學生用計算器驗證。通過驗算,學生更加疑惑,再次產生質疑:“這些三位數有什么規律?如果把5改成4,還能被3整除嗎?或者把7改成4又能被3整除嗎?”學生帶著一連串的質疑,積極思維,主動分析數學的組成,從而深刻地思考數學,發現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構力。
四、合作交流,讓學生善“做”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說過“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就已經闡述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索,發現知識、掌握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作為每個學生個體來說,合作交流使他們充分發揮學生各自的個性特長和群體智慧,互相啟發,互相促進,進而善于“做”數學,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例如教學“稍復雜的方程”時,出示主題圖:白色塊數20塊,比黑色塊數的2倍少4塊,足球黑色塊數有多少塊?教師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形式展開探索、交流、討論,每個學生都互動起來,通過線段圖示,各抒己見,不僅提出了算術法,還提出了方程法,實現了解法的多樣化。在列方程解決問題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找出數量關系,列出方程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不斷互動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數學,讓每個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
總之,學習數學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親歷“做”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注意創設有趣情境,精心預設指導,鼓勵質疑問難,重視合作交流,從而讓學生對數學愛“做”、會“做”、深“做”、善“做”,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獲取豐富數學活動經驗,提高數學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