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藝
摘 要:伴隨中國強勁的發展勢頭,世界關注的目光由中國的經貿領域成就轉向發展模式的探索。西方社會主要通過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模式意義,片面解讀中國模式,刻意強調其特殊性等手段來遏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世界范圍內擴張其影響力。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西方社會;遏制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001-02
習近平同志2013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1]顯然,世界各國的發展都面臨一個道路選擇的根本問題。當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在對比中國和平崛起與西方實力衰落之后,紛紛將道路選擇的借鑒目光投向高舉社會主義旗幟的中國,西方社會開始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遏制。
一、中國發展模式在國際上影響不斷擴展
進入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后期的資本主義,顯然已是風燭殘年、力不從心,開出的“藥方”也多是致命致殘的毒藥,指的“方向”則是誘導羊入虎口的陷阱。正如約翰·斯蒂格利茨在《后華盛頓共識的共識》的演講中所說:“如果說當前關于促進世界上窮國的發展還有什么共識的話,那就是:真正的共識根本不存在。”[2]喬姆斯基則更為直白地指出,“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只是美國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來推行其全球體系而謀劃的。作為世界的強者,美國意欲籌劃的是如何運用這一強國地位及影響去建立一個符合自身利益的全球體系。”[3]資本主義建立越來越難以掩蓋其腐朽性和垂死性,除了變賣工業技術的家當就是惡意炒作概念股的資本泡沫,其領先社會主義的優勢在減少。以破壞求發展的資本主義發展邏輯通過各種爭奪戰爭與各類經濟危機,在反復破壞和倒退中,艱難維持著所謂的“增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則是在全力支撐著步履維艱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特別是作為資本主義陣營首領的美國,更是抓住甚至不惜制造機會,不遺余力地進行最后的瘋狂掠奪性積累,以支撐其風雨飄搖的超級大國地位。
1985年8月,鄧小平在會見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時談道:“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范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我們相信會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4]然而,此后不久,西方發達資本主義便大肆介入對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發展道路的指導。針對蘇聯遺產的最大繼任者俄羅斯,西方一劑“休克療法”的猛藥使其整個國民經濟,倒退了將近20年;而針對身陷債務危機困擾的拉美國家,西方提出的“華盛頓共識”卻使得融入全球化市場的拉美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經歷了三次經濟衰退。2004年5月,美國高盛公司資深顧問喬舒亞·庫珀·雷默發表了一份題為《北京共識:提供新模式》的研究報告,再次引發了國內外學者對于中國發展模式的持續關注。然而,與之前的兩次發展道路問題研究不同,這回不是西方在一味地為發展陷入困境的國家和地區“開藥方”“指方向”,而是東方的中國以其改革開放以來持續穩定高速的發展奇跡吸引了全球各國的目光。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主義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針對社會主義中國的論調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中國威脅論、崩潰論”轉向了“中國責任論”。暫且不去討論其背后依舊殘存的遏制中國維護霸權的冷戰思維,僅就轉變本身而言就意味著西方世界無法再繼續忽視中國力量。金融危機持續發酵的2008年夏,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登甚至提出中美“G2”共治的構想。隨后,美國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也提出了一個“中美國”(Chimerica)的新概念。然而,美國制造業呈現回歸本土的“逆全球化”態勢,軍事力量則逐步重返亞太。所謂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也只是在遏制中國發展的同時,更大力度地搶奪分享亞太地區發展紅利的份額。這又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強勁的發展潛力和向好的發展前景。
二、西方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模式價值
西方世界依舊延續著冷戰思維和殖民主義的傲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時做出對立甚至歧視性的輿論宣傳。在大部分西方民眾眼中,中國的快速發展是得益于突破了蘇聯時期的極權主義和計劃經濟,轉向了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得益于融入資本主義世界,步入資本主義的發展軌道。中國龐大的廉價勞動力市場為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比較優勢,而這種優勢在30多年間轉化為人口紅利成就了中國經濟奇跡。如此看來,似乎取得30多年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奇跡的中國與曾經出現在亞洲的“四小龍”并無過多差異,只是“個頭大”了一些,無非是一條巨龍覺醒后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起步騰飛而已。曾一度被視為會有類似蘇聯社會主義一樣威脅的中國此時“順利成章”地投入了資本主義的懷抱,這自然就不會喚起西方民眾對中國發展的社會主義特質給予過多關注。
三、西方掩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主義特質
毫無疑問,在中國發展奇跡背后的推動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然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更喜歡將之簡化稱為中國模式或中國經驗,進而有意抹去中國成功背后的社會主義特質。由于西方媒體長期扭曲片面地報道中國,西方民眾的思維并沒有因為中國為世界發展所做的巨大貢獻而被及時糾正和更新,他們仍然會對中國崛起感到恐慌。一時間中國商品遍布貨架,到處都是質優價廉的中國商品,中國人也出現在世界各地,四處是底氣十足的話語聲和不停忙碌的背影。盡管這也許還是會讓他們聯想到蘇聯的極權專政,但是在發達的網絡世界中陳舊的觀念很快會得到改觀。唯一的難點就在于其依舊堅信中國的成功在于對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方式的模仿。究其原因就在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利用其主導的話語權,早已將層層的特殊與例外的別致外衣搭蓋在社會主義光芒之上,中國被包裹得不像是因為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而強盛起來的國家。這就使得處于資本主義世界黑暗中苦悶的西方民眾雖然渴望新社會的光芒,但是看不到希望。即使是在金融危機中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也只是被宣揚成為別樣盛大的“嘉年華”,一時的憤怒發泄之后,重回殘酷的現實,抗爭最后不了了之地歸于平靜。
四、西方片面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特殊性
伴隨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試圖從中國發展道路中找尋其可資借鑒的發展模式。西方努力將中國發展道路限定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之上,以避免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借鑒,成長為超出其掌控力的異質性力量。西方將中國發展奇跡視為同美國當年發展相類似的“例外”,突出強調中國異乎尋常的龐大勞動力大軍,并且輔之以環境和社會問題凸顯,以期削弱中國發展道路的吸引力。然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總是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發展拖向深淵。消極影響持續至今的2008年金融危機不但宣告了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終結,而且加劇了發展中各國對于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疑慮。而以強力支撐起世界經濟平穩復蘇的中國及其所走的發展道路,獲得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和關注。顯然,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互聯的世界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比較優勢不會被封鎖在一個狹小的區域內發揮作用。為此,西方學術界側重于從西方政治學和經濟學的視角出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研究,而有意回避或是忽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襲擊全球之后,西方重新掀起了一陣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熱潮,也未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出正確解讀。
五、小結
科學社會主義這門學科的研究指向,就是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和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兩大問題。早在新中國成立前,1949年3月,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說:“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5]這充分表明了我們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必將走向成功的信心。世界上雖然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發展建設道路,但是確實存在社會主義這一取代階級社會最后繼任者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其實,早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20世紀中葉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就在其巨著《歷史研究》中指出:“工業方式并沒有消除傳統特權階層和被剝削階級這種傳統的社會分裂,同時又使人的心理和自然環境陷入日益加劇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狀態如果不能得到緩解,遲早會導致崩潰。如果中國共產黨能夠在社會和經濟的戰略方面開辟出一條新路,那么它也會證明自己有能力給全世界提供中國和世界都需要的禮物。這個禮物應該是現代西方的活力與傳統中國的穩定二者恰當的結合體。”[6]為此,西方在遏制中國崛起發展的同時,也在密切關注中國的改革,并試圖從中尋找到適用于自身調整的合理解決方案。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圖片展時說:“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人間的滄桑正道,其世界意義就在于中國自身發展實現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待長風破浪之時”,以中國社會主義特質化的存在與發展“掛云帆濟滄海”。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EB/OL].新華網,(2013-06-26)[2014-12-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6/26/c_116299439.htm.
[2][美]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后華盛頓共識的共識[M]//黃平,崔之元,主編.中國與全球化:“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86.
[3][美]諾姆·喬姆斯基.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M].徐海銘,季海宏,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4-5.
[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
[5]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9.
[6][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M].劉北成,郭小凌,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94.
[7]習近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EB/OL].新華網,(2012-11-29)[2014-12-21].http:
//news.xinhuanet.com/zgjx/2013-06/21/c_124878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