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男
摘 要: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共存共榮的凝聚劑和內聚力,它是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是繼承和發揚民族優良倫理道德傳統的關鍵,也是現代中國道德文明建設極為重要的源頭活水。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中華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022-02
一、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及特征
從廣義上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被古代人民普遍接受、認可并遵循的道德行為準則。它既包含那些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道德行為準則,也包含那些在我們今天看來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對社會歷史發展起阻礙作用的道德行為準則[1]。也就是說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綱五常,以及流傳下來的愚公移山、三顧茅廬等等都是中華傳統美德。接下來重點談一談在當今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
我認為首先應該提的就是愛國精神。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我們國家出現了無數位忠于國家的愛國將領,他們的英勇事跡為后人所贊揚,鼓舞著后人不斷為國家做貢獻。“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在《滿江紅》里傾瀉滿腔熱血,他背刺“精忠報國”的情懷深深地打動著我們。關天培在鴉片戰爭期間死在炮火臺上的英勇事跡感染了我們。好多好多諸如上述的英雄人物們,他們無比熱愛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燦爛文化,他們的愛國情懷既體現了自身的價值,也為后人振奮了精神。其次,我們應該做到尊重父母,慈孝統一。國家是大家,父母所在的家是小家。我們好像很有錢,用著父母沒用過的東西;我們好像很厲害,不順心就跟父母喊;我們有時很高高在上,一點苦也不想吃。我們憑什么這樣啊?父母給予了我們寶貴的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成人,我們應該做到對父母敬重,盡到慈孝。再次,我們要有謙虛禮貌、嚴己寬人的態度。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從我國古代開始便講禮貌、懂謙恭。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信條至今仍然對人們修身養性具有激勵作用。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可見,謙虛懂禮貌對人們為人處事是多么重要!這種嚴己寬人、謙恭禮貌的美德也成了后人的行為準則。誠實守信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老子》中寫道:“輕諾必寡信”,這句話告訴我們,要重視承諾,做到一諾千金,即我們所說的“言必行,行必果”的誠信品格。在現代社會,我們應大力弘揚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缺斤少兩等等現象在當今社會普遍存在,這就是商家的不誠實守信、不誠懇老實的表現。我們應該杜絕這種現象。另外,當今社會人們必須具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深入人心,為當今社會所接受、贊揚。我們應該像孔子所說的那樣,“不怨天,不尤人”,我們不能坐等其樂,不靠努力就想要得到成功。必須以積極進取的振奮精神去鼓舞別人、激勵自己,只有這樣,人類文明才會進步、社會發展才能進步,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繁榮昌盛!
中華傳統美德具有鮮明的特征。首先表現在它的科學性與進步性。中華傳統美德正確地反映了人們的道德關系,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發展的道德規律。中華傳統美德自古就有,經歷了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如今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因此我說它具有科學性與進步性。其次,中華傳統美德還具有人民性。因為我國傳統美德都是被人民群眾普遍接受、認可并弘揚的。它代表著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反映著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愿望。因此,中華傳統美德具有人民性。再次,中華傳統美德具有濃厚的封建性。中華傳統美德形成于封建社會,并且貫穿于封建社會的始終。其內在思想是與封建統治思想相吻合的。中華傳統美德也在客觀上推動了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因此說其具有強烈的封建性。
二、中華傳統美德的社會作用
中華傳統美德產生于我國封建社會,如今我國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在這幾百年間,中華傳統美德對我國的社會發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推動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面的發展。因此,中華傳統美德對我國社會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首先,中華傳統美德對社會風氣的改善起到了促進作用。由于我國傳統美德講究的是三綱五常,因此,我們的社會應該是互幫互助的社會,我們遵循禮尚往來、和睦相處。我們社會中的每一個公民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有利于清除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這便是中華民族能夠幾千年不斷發展的重要源泉。其次,中華傳統美德促進了人際關系的協調發展。正是由于傳統美德使人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互幫互助、誠實守信,讓人們懂得了這樣一種觀念,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這就為我們處理好彼此的人際關系打下了行為基礎。這也是我國優秀傳統美德能夠長久不衰、不斷發揚的重要因素。再次,中華傳統美德有利于造就人的優良品格。我國優良傳統美德要求人們克服不良習慣,端正自身不良行為。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之林,正是有這樣一種優良傳統美德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支配著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具有了敬業樂群、謙虛友善的優良品格。此外,中華傳統美德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養。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年的發展過程當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從興盛、落后再到崛起,正是因為有著偉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撐。而這偉大的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礎正是“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最后,中華傳統美德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華民族的社會進步,其文化思想也被全世界所認同。五千年來,中華傳統美德促進了中國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使得我國的燦爛文化被保留至今。我們之所以不斷地在進步、在走向文明,正是由于我們的傳統道德和精神力量在作支撐,也說明了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推動作用。
三、中華傳統美德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來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內核。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重要論述、提出鮮明要求。中央政治局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學習。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這是因為中華傳統美德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來源。
首先,傳統道德觀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吸收。“倉廩時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由管子最早提出的榮辱觀。我國歷史上有關于中國傳統道德觀的古訓有很多,例如孔子倡導的“行己有恥”、孟子對榮辱觀根源的分析“仁則榮,不仁則恥”等等,這充分說明我國自古以來就把傳統道德的榮辱觀看得很重。正是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和繼承了我國優秀傳統道德觀精髓,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更好地去實踐,這也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了濃厚的文化底蘊。
其次,中華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我們說中華傳統美德可以用“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來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繼承了上述傳統美德的合理內核,因此體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強烈的民族性與歷史傳承性。我們倡導“精忠愛國”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倡導“奉公守己”與“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等等,它們彼此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構成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這種關系便是中華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并且前者是后者的道德基礎和重要思想來源。
最后,中華傳統美德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賦予了新的內涵。現代是傳統的繼承和超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能離開中華傳統美德的大道,只有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才能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置身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長河中對中華文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繼承,體現出了它的繼承性、創新性以及時代性。正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克己奉公、公正無私的傳統美德,同時也充分體現了科學精神、民主精神以及創新精神的時代精神。因此,我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揚,中華傳統美德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賦予了新的內涵與意義。
參考文獻:
[1]杜鵬,姚富云.淺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及特征[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2).
[1]黃易宇,郭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中華文化[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2]曲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讀本[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