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亮
摘 要:馬恩城鄉發展理論的提出有其時代背景、思想背景和理論背景。同時,該理論經歷了從城市與鄉村的統一到對立再到融合的三個不同階段,這三個階段的論述在中國的城鄉規劃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吸取之前理論界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馬恩城鄉理論與我國城鄉發展之間的內在邏輯,同時也提出該理論對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馬恩城鄉發展理論;中國城鄉一體化建設;區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056-02
一、國內關于馬恩城鄉發展理論與中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理論
(一)馬恩城鄉發展理論提出的背景
1.歷史背景
第一,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產業革命,隨之,這次產業革命輻射了歐洲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國家,共同開啟了城市化之門。而在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中,城市和鄉村的對立卻產生了[1]。
第二,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在一些領域出現了城鄉協調發展的萌芽。
2.思想背景
城鄉一體化曾經在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的《烏托邦》中出現過。后來,歐文、傅立葉、圣西門曾試圖消滅城鄉對立的學說[2]。馬恩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城鄉不斷融合的觀點。在其《資本論》中闡釋了自己關于城鄉發展的思想。
3.理論背景
一是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分析了城鄉之間存在矛盾,進而產生城鄉關系的思想[3]。二是認為城鄉關系理論的發展在其歷史唯物主義中[4],非常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三是認為馬克思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就十分關切城鄉之間的差別的問題,提出城鄉關系思想[5]。馬克思提出,一旦城鄉關系發生變化,整個社會也跟著變化[6]。
(二)馬恩城鄉發展理論的思想發展階段
第一,城鄉統一階段:在人類社會早些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雖有城市萌芽的出現,可是,城鄉并未實現真正意義的分開。第二,城市對立階段:隨著城市的產生與發展,城鄉關系逐漸走向分離,城鄉之間處于不斷加深的矛盾對立狀態。進入了城鄉對立階段。第三,城鄉融合階段,馬克思認為,當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消滅城鄉對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城鄉逐步走向融合,最終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
(三)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理論探索
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學者們隨之在1983年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構想[7]。之后,理論界便圍繞這一構想提出了自己戰略性的見解并為此開展了討論。學者劉純彬認為,中國存在戶籍、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險等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8]。與此同時,在徐榮安的《中國城鄉融合經濟學》一書中,作者也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9]。
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開始轉向對中國城鄉分離的現實問題進行剖析與研究。代表人物有:周叔蓮、金碚,但兩人在書中只是針對外國的城鄉發展理論進行研究與說明[10]。而1994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小組在《中國城鄉矛盾與協調發展研究》一書中,對國內的城市與農村矛盾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了要促進城鄉更進一步發展[11],深化改革勢在必行。值得一提的是,陳吉元、韓俊等人在《人口大國的農業增長》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國的第一產業農業與第二產業工業發展失衡狀態和發展困境。提出在深化改革的征程中要實行漸進式的改革。這個觀點也是對《人口大國的農業增長》的補充與說明[12]。
第三階段:進入21世紀,黨中央提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理論界學者們對此展開大討論。洪銀興認為工農協調發展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的放活方針。厲以寧則把焦點關注轉向城鄉二元結構改革上來[13]。白永秀等論證了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實質、模式,認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后改革時代”深化改革的關鍵[14]。此外,石玉頂提出合理布局城鄉生產力、優化城鄉資源配置需要自覺有計劃地實施[15]。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對馬恩的城鄉發展理論的階段內容以及我國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探索過程,研究的非常多,成果喜人。但有關馬恩的城鄉發展理論對我國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方面的文章較少。
二、國外關于城鄉發展理論與中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理論
古典經濟學巨匠亞當·斯密主要理論貢獻是勞動價值理論與收入分配理論。而西方國家現代市場經濟的代表人物集中地致力于如何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如何緩和并擺脫經濟危機,但他們對于城鄉的發展關系研究較少。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出現了區域差異,經濟學家們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了各自的二元結構理論。劉易斯在《二元經濟論》中首創性地指出:在發展中國家,存在城鄉發展的二元結構理論[16]。但劉易斯理論的重大不足就是他忽視了農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忽視了農業的作用。相反,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重點強調了農業在工業化的進程中的不可磨滅的作用[17]。他提出了農業一樣是重要經濟部門人力資本。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錢納里長期從事經濟結構轉變理論的研究。他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結構的成功轉變”[18]。
綜上所述:由于國情的差異,國外的一些思想家用馬恩的思想和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問題,他們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研究視角,有很多觀點值得我們去借鑒。但是,國外卻很少有針對中國的城鄉經濟發展提出相關的理論。由于缺少馬克思主義的堅定立場,很多研究并不是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去開展。因此,不能拿來主義,要結合自己的國情分析,摒棄那些不切合實際的理論。
三、馬恩城鄉發展理論對中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啟示
縱觀歷史得知: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當前,我們發展城鄉經濟,必須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我國關于城鄉一體化的思想是馬恩城鄉關系的第三階段城鄉融合理論的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所以說,馬恩城鄉理論對我國的城鄉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啟發。
第一,加大農村經濟建設,重點改善農村的交通、水電、農業技術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加強義務教育,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取消農業稅,提高農業生產補貼。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
第二,在城鄉發展的政策上,不應該存在以城市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與觀點,不能搞形象工程。同時,不能在政策上傾向和保護城市利益。在體制上,突破城鄉二元機構,建立合理的戶籍制度,促進城鄉人口資源要素自由流動。
第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素質,加強對農民員工的培訓,發展農村公用事業。
第四,大力發揮城市的作用。達到以城市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增強城市對農村在商業貿易中形成聚集的影響力。不斷地促使從農村流入城市的勞動力提高素質,加快現代文明。
第五,大力發展生產力。在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路徑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統籌兼顧區域經濟發展。同時,要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不斷實現城鄉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馬恩城鄉的融合思想在我國的城鎮化改革中不斷深入與發展,證明了馬恩城鄉理論的科學預見性。雖然城鄉一體化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馬克思在歷史唯物主義中提出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正確的。中國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道路會是在曲折中不斷前進,前途必定是光明的。
參考文獻:
[1]陳睿.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關系理論及其對當代的啟示[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5):2-5.
[2]葉昌友,張量.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融合思想[J].求索,2009(12):54-56.
[3]汪巽人.初探馬克思主義的城鄉融合學說明[J].福建論壇,1983(3):46-50.
[4]周志山.從分離與對立到統籌與融合——馬克思的城鄉觀及其現實意義[J].哲學研究,2007(10):9-15.
[5]吳學凡.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差別思想[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76-80.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7.
[7]張雨林.論城鄉一體化[J].社會學研究,1988(5):26-29.
[8]劉純彬.二元社會結構·城鄉關系·工業化城市化[J].理論內參,1988(6):12-16.
[9]徐榮安.中國城鄉融合經濟學[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8:32.
[10]周叔蓮,金碚.國外城鄉經濟關系理論比較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3:27-28.
[11]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城市與鄉村——中國城鄉矛盾與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1-2.
[12]陳吉元,韓俊,等.人口大國的農業增長[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205-208.
[13]厲以寧.走向城鄉一體化:建國60年城鄉體制的變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5-19.
[14]白永秀.后改革時代的關鍵: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J].經濟學家,2010(8):15-20.
[15]石玉頂.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城鄉統籌發展的思想及其啟示[J].經濟學家,2005(6):25-31.
[16]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2.
[17]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4.
[18]錢納里.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