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瑋

摘 要:青少年犯罪成為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它與吸毒販毒、環境污染并稱“三大社會公害”。在我國,青少年犯罪呈現出犯罪數量上升、犯罪案件惡性程度加劇、犯罪年齡日趨低齡化等態勢,這些問題不僅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構成威脅,同時也對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對青少年犯罪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對提出相應的治理預防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犯罪現狀;治理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082-02
自2008年以來,我國刑事犯罪總數不斷上升,但人民法院每年接受并判處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數量趨于平穩,青少年占刑事犯罪的百分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未成年人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同樣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表明青少年犯罪中的“少年犯”比重降低,從而反映出“青年犯”比重的增加(參見表1)。
雖然青少年犯罪是一種不可能被消滅的社會現象,但是如果不對其加以控制,那么社會也必然受到較大影響,從這個意義上,青少年犯罪好像社會有機體中的癌細胞一樣,從社會中產生,一旦失去控制的擴散,會導致整個機體受損。因此,對于青少年犯罪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理預防對策。
一、誘發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內部原因
青少年時期是我們走向成熟、邁入復雜社會的最后階段,這一時期的心理特點復雜多變,主要表現在:第一,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第二,青少年的自尊心增強;第三,青少年心理情緒的不穩定性加劇。除此之外,生理發育因素也是導致淫穢型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因素。青少年時期,好奇心隨著生理的變化不斷加劇,除了性意識的逐漸成熟,青少年在身體機能各方面也趨于成熟,即人們常說的“朝氣蓬勃”。但是如果對這種“朝氣”不進行正確的引導,一些青少年反而會通過違法犯罪的方式釋放。
(二)外部原因
1.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
第一,家庭結構。家庭結構是反映家庭成員構成的一種模式,主要可以分為正常家庭、單親家庭、再婚家庭和失雙親家庭。一般而言,單親家庭、再婚家庭和失去雙親的家庭,由于結構上的缺失導致父親或母親在教育子女的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疏漏,不利于對子女教育功能的發揮。
第二,家族文化。即一個家庭所傳承下來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精神性文化。例如:有些家庭從小教育子女解決任何問題的前提都應當是遵守法律規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相反,也會有家庭從小對孩子渲染以暴制暴的觀念,進行錯誤的觀念引導。這種耳濡目染的不良家族文化最終也會導致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良行為的發生。
第三,家長行為。這里的家長行為主要指父母行為。其對子女的影響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自身行為進行有意識的言傳身教,使子女對其行為進行模仿;另一種則是無意識的通過日常行為將家族文化觀念滲透到子女的教育中去。同樣,不良的家長行為會對子女的成長發展產生直接的不良影響。
2.學校教育與青少年犯罪
我們把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學校教育因素分為三個部分——教育管理缺陷,教學資源不足,素質教育落后。
第一,教育管理缺陷。首先,這種缺陷主要表現在學校制度對學生管理的松懈,更何談及時進行矯正?其次,表現在主要教學負責人缺乏對學生的深入了解,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再次,教師素質的低下。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師生間關系緊張,學生感覺不到被理解被關懷,情緒極度壓抑,很容易從學校轉而到社會上去尋找安慰發泄情緒,誤入歧途。
第二,教育資源不足。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但是教育領域的供求關系依舊緊張。一方面,教育資源的供給不均不能完全滿足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另一方面,支撐教育的財政供給也無法跟上現代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的要求,導致頂尖教學資源的缺乏。
第三,素質教育落后。素質教育相對于應試教育,更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養。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早已提出“素質教育”這一概念,進入21世紀之后,表面上轟轟烈烈的推廣素質教育,結果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3.社會因素與青少年犯罪
第一,社會政治因素。近年來雖然反腐斗爭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績,但是反腐敗斗爭任重道遠。社會腐敗風氣導致的貧富極端對比和不公平競爭引發的青少年“仇富”心理,會使得他們在無助無奈的境遇中走向絕望,甚至選擇極端的犯罪手段來消除自己內心的失望和無助。
第二,社會經濟因素。在市場經濟建設的今天,金錢的作用不斷被人們所夸大。單純地追求物質享樂等腐朽的生活方式成為一些青少年心中的價值觀,但是由于青少年本身缺乏追求高品質物質生活的條件和能力,所以他們更容易通過違法犯罪的手段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第三,社會文化因素。對傳統文化的丟棄、不良的媒介傳播以及淫穢文化的散播都是導致社會文化風氣日漸低落的原因。尤其是許多青少年因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拋棄了真正的傳統文化,使得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的教化作用被大大削弱。
二、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的治理預防對策
(一)微觀角度
1.加強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種區別于數理化等實用性知識的精神性教育,更需要從教育的根本出發,改變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力求吸引青少年主動關注,真正的從精神上將思想道德擺在重要位置。
首先,應對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上進行創新。第一,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現代性的教學手段。第二,注重理論與文化相結合,一些具有傳統歷史文化意義的公共場所,應免費為廣大青少年集體開放。第三,注重德育與普法相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也可以彌補法制教育的缺陷。
其次,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地方針對性,健全德育教育領導組織。依據各地實際情況結合公安、司法等部門共同負責制定、協調和指導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最后,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切忌高談闊論、夸張渲染。應當同日常生活有機結合,使廣大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行動來感受提高思想道德的重要意義。
2.加強青少年心理衛生教育
從內容上看,第一應當教育青少年如何正確對待挫折。當青少年在社會競爭中遭遇失敗時,家長和老師應當能夠正確引導其勇敢地面對失敗,承認失敗。第二應當及時矯正青少年出現的自卑心理。對于這類學生,社會、學校等組織應當建立起主動的預防機制,給予這些青少年更多的關懷和心理上的輔導。
3.加強青少年自我保護教育
犯罪被害學的原理告訴我們:犯罪的加害與犯罪的被害是一種互動的關系,彼此存在著很大的關聯性,其中被害人的過錯程度對于犯罪的發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提供青少年對于犯罪預防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犯罪被害者的防護能力,不僅能大大減少犯罪侵害的機會與得逞的可能性,而且能起到威懾加害者的作用,并且避免由被害者向加害者的轉化。
(二)宏觀角度
1.家庭——預防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基礎
第一,創建良好家庭環境。首先,父母應當從關愛下一代成長出發,多留時間陪伴子女同他們進行思想上的交流,給予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其次,父母應當重視子女的想法和建議,發揚民主精神,反對家庭專制和暴力,通過平等的探討達到共同提高對于問題的認識和解決能力,如此有利于建立親子間的信任關系。
第二,提高父母教養水平。提高父母的教養水平首先要從父母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質是根本。父母不僅要在各方面起到表率作用,還應當樹立起學習的觀念,不斷充實提高自身,調整更新自己的認識和觀念,學習掌握科學教育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樹人。堅決反對使用家庭暴力或是金錢誘導等不正確的教養方法代替常規教育。
2.學校——預防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關鍵
第一,改進教育管理模式。首先,逐步推進對應試教育改革,實施導向教育,對學生的志趣、需求、道德及法制觀念做好導向工作。再次,堅持不懈的開展公平、無差別的學校教育,尤其是在促進差生轉化,引導差生健康成長這一方面。最后,定期進行對教師隊伍的培訓,提高各學科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第二,大力貫徹素質教育。加強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僅是現代社會發展對于人才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治理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舉措。同時對學生加強法制教育,愛國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社會主義公德教育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紀觀、審美觀。
3.社會——預防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重點
首先,治理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前提是保證整個社會大環境處在和諧發展、安定團結、人人平等,因此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對于防治青少年犯罪而言,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能夠防止青少年因貧困等方面的原因走上犯罪道路,而且也為有效保障青少年的家庭、防治青少年犯罪方面奠定充分的物質基礎。
其次,社區歷來作為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在預防治理犯罪上發揮的作用也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社區治理預防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社區整體層次上的群眾性集體預防措施;二是在個人層次上的個體家庭預防措施。所以社區應當重視青少年的活動陣地建設,發展有助于青少年成長的社區公共福利事業,激發青少年從事有益活動。同時建立社區未成年人服務機構,為青少年提供適時、適度、適宜的心理咨詢和兩性教育等義務扶助,幫助青少年排憂解難,消除麻煩,同時防止他們面對因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而鋌而走險。
參考文獻:
[1]林鳳章.學校因素對大學生犯罪的影響及對策[J].理論界,2007(1).
[2]熊宗鵬.試論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J].法制與社會.2009(32).
[3]申琴,馮維.我國近年來關于青少年犯罪影響因素的評述與展望[J].中州大學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