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麗
摘 要:孫中山與鮑羅廷的革命友誼是在20世紀20年代,在蘇俄與中國共同需要的背景下建構的,在改組國民黨與籌建黃埔軍校的政治交鋒中升溫,在孫中山逝世與國民革命形勢極具轉變中落下帷幕。他們不僅僅是外籍顧問與革命領袖的個人友誼,更是當時中國與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友誼縮影。
關鍵詞:孫中山;鮑羅廷;友誼
中圖分類號:K25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103-02
一、孫中山與鮑羅廷友誼建構的時代背景
1.共產國際、蘇俄鎖定孫中山為同盟者。1920年6月,列寧在為共產國際二大草擬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中就提出:在絕對保持獨立性的前提下,“共產國際應當同殖民地和落后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臨時聯盟”[1]。但是,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究竟哪些力量是革命的民主派,共產國際當時經歷了一個曲折的認識。十月革命勝利后,作為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俄的處境非常困難,共產國際根據列寧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論,不斷地派出使者到中國尋找同盟者,以實現中俄睦鄰友好關系。要求同盟者必須同時具備與蘇俄友好以及一定的軍事實力的兩個條件。當時的中國有兩個政府,南北對峙,一個是北方的吳佩孚,一個是南方的孫中山,起初,共產國際與蘇俄把目標定位在吳佩孚與陳炯明,但是,事與愿違,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革命,1923年,吳佩孚制造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他們的真面目的暴露使共產國際與蘇俄的愿望落空。后來,輾轉曲折,共產國際與蘇俄將中國的同盟者鎖定在孫中山。
2.孫中山為爭取蘇俄與共產國際的幫助所做的努力。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兩次“護法運動”失敗,陳炯明叛變革命,給了孫中山沉重的打擊,此時此刻的孫中山是人生中的最低谷時期,但孫中山作為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化悲痛為力量,反思自身,認識到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需要改組國民黨,輸入新鮮血液,同時需要借鑒于俄國。1922年12月,孫中山致函列寧,表示“擬派遣全權代表于近期前往莫斯科,與你和其他同志磋商合作事宜,以俾俄中兩國之合法利益?!盵2]1923年1月26日,《孫文越飛宣言》公開發表,標志著蘇聯與孫中山正式結盟。1923年8月,孫中山決定派出由蔣介石、沈定一、王登云、張太雷組成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問蘇聯,考察軍事、政治和黨務,并洽談蘇聯援助等問題。
3.鮑羅廷被派來華。鮑羅廷(1884·7—1951·5),全名米哈伊爾·馬爾科維奇·鮑羅廷,拉脫維亞人。19世紀90年代初,加入社會民主主義小組,1900年從事推翻沙皇統治的活動。1903年加入布爾什維克黨,出席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四大。十月革命勝利后,在外交人民委員會工作。1919年,奉共產國際指派,到美國和墨西哥工作,協助羅易創建墨西哥共產黨。
1923年,鮑羅廷的好友加拉罕出任蘇聯駐中國大使,他建議派鮑羅廷到中國擔任國民黨領袖孫中山的首席顧問。當時,孫中山正派代表團在莫斯科考察,于是,在孫中山與蘇聯的共同需要下,鮑羅廷以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蘇聯駐孫中山領導的廣東政府代表的雙重身份來到中國,從此,鮑羅廷開始了為期四年的中國之行,這也為孫中山與鮑羅廷的友誼的建構提供了時代背景。
二、孫中山與鮑羅廷的友誼在革命交鋒中升溫
1.實質性推動國民黨改組。1923年10月6日,鮑羅廷到達廣州,立即收到了孫中山的熱情歡迎。鮑羅廷回憶當時的情景:“孫中山先生十分熱情的歡迎我,讓我和他坐在一起,并且目不轉睛地凝視著我達數秒鐘之久?!盵3]10月18日,孫中山任命鮑羅廷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希望通過借鑒蘇聯,依靠鮑羅廷,推動國民黨的改組順利進行。事實上,也是這樣,在鮑羅廷來之前,孫中山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國民黨的改組,但是沒有打開局面,直到鮑羅廷的到來,為國民黨的改組指明了方向。孫中山聲稱:“因為要學他的方法,所以我請鮑君做吾黨的訓練員,使之訓練吾黨同志。鮑君辦黨極有經驗,望各同志犧牲自己的成見,誠意去學他的方法”[4]。孫中山尊重鮑羅廷,聽取鮑羅廷的建議,不僅僅是嘴上喊口號,而是實際行動也如此,他把國民黨的改組工作交給鮑羅廷來指導,同時,鮑羅廷可以出席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各種會議,并參與起草、審閱國民黨的一些重要決議。鮑羅廷經常宣傳孫中山的偉大人格和卓越功勛,而孫中山也多次在各種場合贊揚鮑羅廷。
1923年12月,鮑羅廷寫到:“現在我同孫中山關系已至如此地步,我可以同他十分坦率地談論他的種種事務。我已在國民黨改組這件事情上向他證明了我們的打算,并給了他極重要的支持?!?/p>
為迅速推動改組,鮑羅廷分析當時形勢,緊緊抓住孫中山,依靠中共的力量,壯大左派勢力,爭取中間派,孤立右派,終于打開了改組的局勢。1924年1月中旬,由鮑羅廷主導起草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草案基本擬定。國民黨改組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對當時的國民革命起了重要的作用,一大的宣言為國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礎,推動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在這個過程中,鮑羅廷是當之無愧的首位功臣。
孫中山也非常感謝鮑羅廷,1924年2月16日,孫中山致函齊契林:“對在國民黨改組過程中為我們作出貢獻的鮑羅廷同志表示深深感謝”。孫中山在信中高度評價了鮑羅廷,:“是一個無與倫比的人,他的中國之行顯然是一個意義深遠的事情?!盵5]
這都充分的體現了國民黨改組過程中,孫中山與鮑羅廷的相互信任與相互好感,孫中山相信外籍顧問鮑羅廷的非凡政治經驗與實踐能力,鮑羅廷也堅信,革命領袖孫中山有聲望,有革命的熱情,有堅定的信念,只有孫中山才能推動國民革命的勝利。
誠然,信任是構建友誼的基石。正是鮑羅廷的信任,讓孫中山的改組順利進行,正是孫中山的信任,讓鮑羅廷在異國他鄉尋找到了知音,在這陌生的國度感覺不到絲毫的孤單。信任拉近了外籍顧問鮑羅廷和革命領袖孫中山的關系。
2.創建黃埔軍校。孫中山經過多次挫折,意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建立一支革命的軍隊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分析俄國雖然遇到多重障礙仍然能取得最終的革命勝利,孫中山得出“我們革命,只有革命黨的奮斗,沒有革命軍的奮斗;因為沒有革命軍的奮斗,所以一般官僚軍閥便把持民國,我們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奔从辛烁锩姴艜形覀兏锩聵I的成功。于是,孫中山著手籌建軍官學校,以建立一支可靠地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而鮑羅廷與孫中山的認識是一致的,鮑羅廷認為必須建立幾所軍事學校,同時注重培養政治工作人員。鮑羅廷向孫中山灌輸籌建軍事學校的主張,剛好和孫中山一拍即合,共同的革命目標與革命思想,讓鮑羅廷與孫中山的友誼進一步升溫。
鮑羅廷不僅僅在思想主張上支持孫中山,而且在具體籌建工作中也積極幫助孫中山。由于籌建軍校急需大批有政治覺悟、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軍事政治干部,鮑羅廷調動蘇聯的力量,1924年1月底,派捷列沙托夫、捷爾曼、波里亞克和切列潘諾夫等人組成第一個顧問小組,參加了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來自蘇聯的顧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授課方式,為培養革命軍事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鮑羅廷,作為共產國際和蘇俄連接國民黨的橋梁,意味著蘇俄政府武器和財政援助的數量和方向。在他的幫助下,除了軍事政治人才輸入,蘇聯還給了孫中山大量的軍事物資的幫助,緩解了軍校物資方面的壓力。
1924年5月,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在黃埔成立。黃埔軍校的最大特點是把軍事教育提到和軍事訓練同等重要的程度,培養學生的愛國革命精神。黃埔軍校的大量學生,最終都成為了國民革命軍的主干和中堅力量,期中有不少人后來還成了中國共產黨在各地發動武裝起義的卓越組織者和工農紅軍的優秀指揮員。
在孫中山的迷??嚯y之際,鮑羅廷給予了孫中山莫大的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幫助,可以說是雪中送炭。兩人政見的一拍即合,思想的碰撞,他們在革命的時代,詮釋了跨越國際的紅色友誼。
三、孫中山與鮑羅廷友誼落下帷幕
1.孫中山遺囑上簽字的唯一一位外國人。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但是在國民黨內引起很大的爭論,孫中山為了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北上。鮑羅廷理解孫中山統一祖國的革命決心,力排眾議,支持孫中山北上。同時,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宣言的內容多來自于鮑羅廷的理論貢獻。隨著國民黨的改組、黃埔軍校的籌建,孫中山更加信任鮑羅廷,北上前曾當面對蔣介石說:“鮑羅廷的主張,就是我的主張,凡是政治上的事,總要容納他的主張。你聽他的主張,要像聽我的主張一樣才好”[6]。這是一種不摻雜任何猜忌的絕對信任,對于他們而言,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他們不僅是革命事業上的戰友,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他們兩個家庭也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1925年1月26日,孫中山因病重入住北京協和醫院擬動手術。當晚確診手術無法進行。孫中山夫人守在榻前,備感傷痛。1月28日,鮑羅廷夫婦來到醫院安撫宋慶齡女士,并將他們夫婦的合影贈送給宋慶齡女士,照片左上角用中文寫著“贈與孫中山夫人”,右下角用草書寫著“終身友誼、不離不棄”,落款為“鮑羅廷夫人”。在孫中山臨終之際,在“樹倒猢猻散”的時刻,鮑羅廷夫婦送來的不僅僅是照片,而是無言的承諾與無窮的精神支持。
在孫中山住院病危期間,鮑羅廷夫婦每天都輪流守候在病榻前長達三個小時之久。孫中山口頭委派鮑羅廷期間全權處理國民黨的所有事務。1925年2月24日,孫中山先生臨終前17天,預立了三份遺囑,《遺囑》《家事遺囑》《致蘇聯遺書》。前兩份遺囑由孫中山口授,汪精衛筆錄?!吨绿K聯遺書》則是以孫中山以英語口授,鮑羅廷筆錄。最后,孫中山不忘托孤遺囑“要師事鮑羅廷”。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這段跨越國界的友誼落下帷幕。
2.鮑羅廷結束中國使命。隨著孫中山逝世,鮑羅廷再當時的國民黨中再也找不到像孫中山這樣的革命戰友與同盟者了,同時,鮑羅廷也失去了中國國民黨內的重要支柱。隨著“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的發生,革命形勢急劇變化,昔日叱咤風云的鮑羅廷再也不存在了。
1927年6月,武漢國民政府解除其顧問職務。1927年7月27日回國?;貒蟮孽U羅廷,并沒有忘記中國。1949年,因為在自己主編的《莫斯科每日新聞》刊登斯特朗關于中國解放區的稿件,被當局指控是“蘇維埃政權暗藏的殲敵”,被遣送到西伯利亞勞動集中營勞改。1951年5月29日,死于勞動營。后來蘇聯政府恢復他的名譽。
蔣介石稱孫中山為“國父”,稱鮑羅廷為“亞父”,孫中山與鮑羅廷,國父與亞父,在特殊時代的紅色革命友誼,落下帷幕,他們不僅僅是外籍顧問與革命領袖的個人友誼,更是當時中國與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友誼縮影。
參考文獻:
[1]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第一輯[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53.
[2]卡爾圖諾娃.加侖在中國(1924-1927)[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17.
[3]韋慕廷.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185-186.
[4]孫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438.
[5]賈比才,等.中國革命與蘇聯顧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24.
[6]鮑羅廷在中國的有關資料[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19.
[7]黃修榮.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史[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8]李穎.共產國際與中共早期歷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