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平
摘 要:印度尼西亞華僑雖僑居他國,但心系故鄉,始終與祖國人民同命運、共榮辱,曾積極支援祖國的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等,在歷史舞臺上扮演的是推動歷史車輪向前滾動的光彩角色。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從財力、物力、人力各方面支援抗戰,對祖國抗戰做出了重大貢獻。文章主要從印尼華僑自身民族意識覺醒、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教育和國民政府積極的僑務政策三方面入手,研究分析印度尼西亞華僑積極支援抗日戰爭的淵源,希望可以對這一研究領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印度尼西亞華僑;抗日戰爭;民族意識;中國共產黨;僑務政策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105-02
華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印度尼西亞華僑(以下簡稱印尼華僑)是全球華僑華人最多的國家。中國人移居印尼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特別是19世紀下半期以來,不斷增多。印尼華僑多是由于國內政治不穩定、戰爭迫害或是封建地主、外國列強的殘酷壓迫剝削等原因,以致難以在家鄉立足生活而被迫離開家鄉的,另外,還有一部分是19世紀70年代以后被誘騙到印尼的契約華工。
在僑居地被歧視壓迫的處境,使他們渴望祖國能富裕強大起來,可以做他們堅強的后盾,他們熱烈支持辛亥革命、抗日戰爭以及祖國其他各次愛國運動和革命運動,也熱心支持祖國建設。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他們當聽到日本法西斯武裝侵略祖國時,紛紛奮起,同仇敵愾,支援祖國的抗戰事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印尼華僑積極支援抗戰,因他們自身民族感情的激發,也有外界的影響,以下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印尼華僑積極支援抗日戰爭的原因。
一、印尼華僑自身民族意識覺醒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世界人民尤其是亞洲人民走向覺醒,為爭取民族獨立、民主而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年代。亞洲民主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印尼民族獨立運動的日益發展,也給予廣大印尼華僑以深刻的影響和鼓舞,促進了他們民族意識的覺醒”[1]。
在這樣的形勢和前提下,直接促使印尼華僑民族意識覺醒的主要是荷蘭殖民者長期以來對印尼華僑的壓迫,限制、剝削和歧視的政策,引起廣大印尼華僑的憤慨:在經濟上,荷蘭殖民者對華僑的經濟活動實行限制和排擠的政策,并對華僑橫征暴斂;在生活上,荷蘭殖民者以優等民族自居,經常對華僑采取種種帶侮辱性的限制措施,例如與其交談必須用土語,服飾上規定華僑必須不準穿西裝,男性必須留辮子等等;在法律上,也遭受不平等待遇,荷蘭殖民當局,在原住民和東方外僑中推行一種“警察裁判權”司法制度,華僑沒有上訴的權利,并可任意處以一定的罰金和體刑;在華僑教育問題上,殖民政府推行愚民和歧視的政策,在入學時對學生的家庭背景、學費、入學條件等方面做出苛刻的規定,使眾多的華僑子女不能接受應有的教育。如此歧視與壓迫,激起了他們的反抗情緒,激發了他們民族意識的覺醒。
而此時的清政府對海外華僑漠不關心,后來護僑又軟弱無力,加之“政治腐敗、國勢日衰、國際地位江河日下,更加無暇顧及華僑”[2]。故而宣傳民族主義思想的革命派很快得到華僑的認同和支持。革命派的宣傳及影響使他們認識到祖國的強弱與他們在僑居地的地位和處境息息相關,極大地喚醒了印尼華僑的民族意識。
之后印尼華僑積極支援祖國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省港大罷工和北伐戰爭等革命運動,熱切期望祖國獨立、民主、統一與富強。隨著參加支持一系列的革命運動,印尼華僑的民族意識漸增,當日寇侵略祖國時,他們毫不猶豫的站出來,組織起來支援祖國抗戰。也因他們飽受殖民主義壓迫剝削之苦,斷不能使祖國淪為殖民地,使祖國人民再備受煎熬,屈居人下,更是因為他們已經認識到,只有祖國強大統一,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才能維護他們在僑居國的利益,才能改善他們在僑居國的處境,保障他們擁有正當的權益,獲得更好的生活。
二、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教育
印尼華僑積極支援抗日戰爭和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教育及影響是分不開的。
首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是“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民主政治的斗爭,是為人民大眾爭取利益,消除剝削與壓迫而服務的”[3]。這一宗旨深得印尼華僑之心,他們一直處在荷蘭殖民者的壓迫與剝削之下,深受殖民主義之苦,同情祖國同命運的同胞,繼而贊同與支持中國共產黨。
其次,中國共產黨一直的斗爭策略就是全面抗戰路線,發動人民群眾,聯合一切愛國的人士共同戰斗,倡導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當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國時,黨就發表了一系列的宣言、通電和決議,號召全國各黨各派和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致對外:毛澤東同志在1935年12月27日發表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其中分析了當時國內政治形勢的特點,闡述了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的可能性與可行性,以及爭取國際援助,指出國際援助對于現代一切國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爭多是必要的,我們的抗日戰爭是正義之戰,能得到國際的同情與支持,華僑對祖國的支持更是十分必要的,能改善我國的孤立處境;1941年12月8日,日寇發動太平洋侵略戰爭以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12月9日發表了《太平洋戰爭宣言》和《關于太平洋反日統一戰線的指示》的文件,指出“我們應該加緊開展華僑工作,促使全體華僑團結起來,共同反日,并號召全體華僑應與各友邦政府及各本地民族協同一致,反對日本法西斯的進攻”[4]。
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傳到印尼,得到印尼華僑的擁護與支持,繼而他們成為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不僅直接沖破殖民政府的種種限制和阻撓,用各種形式和方法,以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為祖國的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同時也和印尼人民一道開展了當地的反抗日本法西斯統治的斗爭,間接緩解了祖國國內抗日的壓力,加速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程。
三、國民政府積極僑務政策的影響
國民政府在當時是被世界承認的中國的政府,曾制定了一系列僑務政策,維護世界各地的華僑的利益,這些僑務政策主要體現在維護華僑正當權益、增強華僑與祖國聯系的傳統。
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1933年及1934年先后制定了《僑民教育實施綱要》《僑民學校立案規程》《僑民中小學規程》等規章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尼華僑及子女受教育的機會,打破了荷蘭殖民者的愚民政策;為維護海外華僑切身利益,國民政府于1929年2月5日公布了《國籍法》及《國籍法實行條例》,采取以血統定國籍和以出生地定國籍的混合制,使海外華僑獲得雙重國籍,此舉給予華僑一定程度的外交援助;1929年6月通過《國民政府施政綱領》及1935年10月公布的《工人出國條例》,其中有保障華工權益、發展華僑教育、獎勵華僑投資興業等僑務政策的具體條文和立法;1937年8月31日,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發出函電《為全國抗戰告僑胞書》及各次《通告》,闡述因抗戰希望華僑輸從物質、精神上支援祖國;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于12月11日,蔣介石發表《告海外僑胞書》,倡導“我海外僑胞秉民族優良之天賦,積多年經營,對所在各地均有重大密切之關系,不啻為第二故鄉,務望奮其義勇,協助友邦,貢獻一切人力物力,為消滅共同敵人,達成最后勝利而作英毅之奮斗”[5]。
這些僑務政策是為全世界華僑制定的,當然印尼華僑也是其中一員,且是其中人數最多的,故而這些僑務政策對處在殖民主義壓迫下的印尼華僑而言是久旱而逢的甘露,使他們感受到來自祖國的關懷,激發了印尼華僑的愛國熱情。而后雖然其中一些規章條例沒有完全實現,但卻表明了國民政府維護華僑權益的意向和愿望,加深了印尼華僑對祖國的認同與信賴,調動了他們支援抗戰的積極性,對其在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起到了促進作用。
然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時,“由于國民政府背棄人民,消極抗戰,使印尼華僑對國民政府失望,失去信心”[6]。此時的中國共產黨雖受到日本帝國主義與國民政府的夾擊,但依然頑強抗敵,用小米加步槍與敵人抗爭,倡導全民抗戰,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同時也得到印尼華僑的敬仰,他們或捐贈物資,或返國從戎英勇抗戰,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他們所能與中國共產黨與廣大人民群眾一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直至抗戰勝利。
綜上,印尼華僑在抗日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因著自身民族意識的覺醒、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教育及國民政府積極僑務政策的調動等因素,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教育與影響,積極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并協助僑居地居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統治,為抗日戰爭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建立了不朽功勛,他們的貢獻和業績將永遠載入史冊,銘記于祖國人民心中。
參考文獻:
[1]溫廣益.印度尼西亞華僑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2]李學民,黃昆章.印尼華僑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室.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竹林勛雄,李述文.印尼華僑發展史概況[J].南洋問題資料譯叢,1963(1).
[6]黃昆章.印尼華僑對抗日戰爭的貢獻[J].東南亞研究,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