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肖華
摘 要:在整個人類歷史上,語言的翻譯幾乎同語言本身一樣古老。事實上,翻譯是促進各民族溝通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譯活動對人類歷史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西方兩千余年的翻譯歷史中出現了多次翻譯高潮,大規模的翻譯活動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翻譯歷史的角度,從翻譯活動的主要影響出發,探討了翻譯的主要影響對當代外語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翻譯史;翻譯活動;主要影響;外語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190-02
語言是人類溝通交流的主要形式,世界各族人民在勞動中創造了分屬不同語系的語言,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欲“達其志,通其欲”必借助于翻譯。因此,語言的翻譯幾乎同語言本身一樣古老。換言之,翻譯是伴隨不同民族的語言交流需要而產生的。從史料出發,我們可以發現翻譯從它誕生時起就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領域的翻譯活動促進了人類社會語言文字、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從翻譯活動的歷史影響分析,外語教育意義重大。外語教育不僅僅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歷史發展進步的要求。
一、翻譯活動的主要影響
人類社會若無翻譯的存在,其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將是難以想象的[1],也就是說翻譯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從中西方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翻譯活動來看,翻譯對人類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一)對語言文字的影響
世界各地的古人類在勞動中創造了語言,分屬于不同的語系。不同語系有著相對獨立的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系統要素,這給不同民族人民的溝通交流帶來了障礙,翻譯作為消解語言障礙的媒介,在不同語言交流中起了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翻譯活動的深入進行,也對不同語言的語言文字產生了消極或積極的影響。
從中國翻譯史來看,東漢至北宋的佛經翻譯活動形成了中國翻譯史上第一次翻譯高潮,而長時間的、大量的佛典翻譯對漢語語言產生的影響是最重要、最深刻的一次,由此引起的漢語本體的變化滲透到了各個層面,成為漢語有機的組成部分[2]。具體來講,“佛經翻譯有裨于漢語極多,從詞匯上看,增加了35000個詞;從音韻上看,隨佛經譯入傳進聲明論學理,導致古代音韻學的發明和詩歌韻律上的變化;從句法和文體上看,如梁啟超所論,‘有倒裝句增多,提挈句增多十大變化”[3]。在西方翻譯史上,文藝復興時期德國宗教改革家路德順從民眾意愿,采用民族的語言翻譯刊行了第一部“民眾的圣經”,開創了現代德語發展的新紀元[3]。翻譯史上大量的實例都凸顯了翻譯活動對民族語言文字的重大影響。
(二)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翻譯肇始于語言交流,但語言天然上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進行語言翻譯交流不可避免地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這也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翻譯在本質上就是一項跨語言文化交流活動。歷史上的大規模翻譯活動對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產生了重要影響。
翻譯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言:“倘若拿河流來做比,中華文化這條長河,有水滿的時候,也有水少的時候;但卻從未枯竭。原因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數是頗多的。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而這兩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譯。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萬應靈藥就是翻譯。”事實上,佛典漢譯對中國語言文字、中國哲學、中國文學、中國藝術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清末西學翻譯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思潮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彼時的翻譯活動旨在改變民眾思想,提高民智,是在救亡圖存背景下以“強國為第一要義”而進行的翻譯活動。近代西學翻譯使得西方大量政治法律、哲學經濟、文學藝術書籍傳入我國,西方思想的輸入對中國民眾思潮產生了重大影響,客觀上起到了社會改良的作用。在西方翻譯史上,公元前4世紀末希臘奴隸社會瓦解,羅馬開啟了大規模翻譯希臘文學的行動,這對羅馬以后至后世西方繼承古希臘文學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翻譯更是歐洲歷史上一場思想和文學革新的大運動,對歐洲各民族語言、文學和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三)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雖然翻譯涉及的是語言文化的溝通交流,但翻譯活動不僅限于文學藝術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翻譯活動也關系政治,涉及國家主權與安全。
在中國翻譯史上,老一輩革命家對翻譯工作也有著獨到見解,中國共產黨也一貫重視翻譯工作。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黨的領袖都對翻譯工作十分重視,把翻譯工作提到了政治理論工作的高度,對革命時期翻譯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劉伯承是我國現代軍事翻譯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翻譯、校譯和編譯了數百萬字的外國軍事論著。他的翻譯著作,不是一般讀者用來娛樂消遣的讀物,而是為“陣中讀者”提供的一種特殊武裝[4],事關國家安全。在西方翻譯史上,興盛于羅馬帝國后期至中世紀初期的宗教翻譯高潮,使《圣經》翻譯取得了與世俗文學翻譯分庭抗禮的重要地位,這對維護教會在社會文化上的壟斷統治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二、對外語教育的啟示
翻譯活動對語言文字、社會文化以及國家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凸顯了翻譯在人類歷史進中的重要作用。這一方面彰顯了翻譯工作者以及翻譯活動的積極影響,另一方面對我國譯才培養,尤其是外語教育有著積極啟示。
(一)外語教育的戰略意義
中西方翻譯史上對翻譯工作在軍隊建設、治國理政等方面的影響,啟示我們應該將外語教育作為一種重要戰略來實施,高度重視外語教育在維護國家主權完整、國家安全方面的積極作用。實際上,外語教育事關一個國家民眾的外語水平,而外語水平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有研究者指出,美國以國家利益為主導的外語戰略不僅著眼于國家安全,而且從全球化視野出發服務于商業競爭的需要,政府制定和推進各項外語教育戰略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利用“語言戰略武器”實現“全球文化的美國化”和“美國英語的全球化”[5]。我們目前《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以及《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雖然對不同學段英語教育目標提出了要求,但是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的銜接存在問題,并且缺乏從國家安全高度對大中小學外語教育目標及公民外語能力進行整體規劃。我們認為外語教育事關國家安全,外語水平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在宣傳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安全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二)外語教育的工具意義
中西方翻譯史上對翻譯工作的重視和譯才培養的討論,啟示我們在外語教育中必須重視學生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外語教育旨在培養學生雙語或多語使用能力,其最初級的意義就是通過外語課程發展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外語與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奠定學生在未來繼續學習和工作中使用外語的基礎。但是目前外語教育的主流導向過分強調外語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導向,其影響就是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輕視學生語言基本功培養的趨向。有研究者在區別了外語教育、外語教學、中小學外語教學和大學外語教學、外語專業和非外語專業的差異后,指出不同階段的外語教學有其固有的特點,應該在外語教學的工具與素質之間有所偏重[6]。我們認為外語教育的最基本意義體現在其工具性上,我們不能摒棄或者忽視外語教育的工具意義,要把學生基本語言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基礎來抓,強調學生的實際語言使用能力。
(三)外語教育的文化意義
中西方翻譯史上翻譯活動對促進人類文化交流的史實,啟示我們要重視外語教育在消解文化障礙,促進人類社會和諧中的重要作用。外語教育要重視學生基本語言技能的訓練,但更要通過外語教育加強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首先,要重視通過外語教育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有助于我們借鑒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其次,要重視通過外語教育加強學生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認知和傳播。2011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特別強調“抓緊培養善于開拓文化新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適應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國際化人才”。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我們需要將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成果傳播到世界去,加強其他民族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消除西方歷來對中國文化的誤讀和誤解,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影響力。第三,要重視通過外語教育加強學生跨語言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2010年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而外語教育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增強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途徑。
從中西方翻譯史角度來講,翻譯活動對促進人類文明交往,消解語言文化交流障礙,起著重要作用。從歷史上翻譯活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重要影響和貢獻來看,外語教育既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是增強公民個體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條件。我們應從戰略上規劃好大中小學外語教育政策,重視公民外語基本能力培養的同時,提升外語教育在素質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戶思社.翻譯學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孫艷.佛經翻譯與漢語四字格的發展[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20-125.
[3]劉娜.淺談佛經翻譯對漢語語言的影響[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5):403-405.
[4]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劉文宇,王慧莉.當代美國外語教育現狀及政策的演變[J].現代教育管理,2010(7):111-113.
[6]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學工具與素質之爭的意義[J].外國語,2010(6):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