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 李麗
摘 要:地方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在推進整個高等教育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地方高校教師作為學校核心主體之一,其專業化發展將直接影響到地方高校的未來與發展,探尋教師專業化發展歷程,明確地方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基本要求,提出地方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途徑,將有利于推動地方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地方高校;教師;專業化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225-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較快發展,尤其是高等教育擴招以來,高等教育體制和結構進行了影響深遠的改革和調整,開啟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序幕,地方高校數量急劇增加,結構也日趨多樣化。當前,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3年,高等教育學校(機構)數中普通高校2 491所,其中部屬113所,地方屬1 661所,民辦717所。毋庸置疑,地方高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其在整個高等教育事業中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曾擔任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的羅索夫斯基也曾說過:“衡量大學狀況最可靠的指標是該校教師隊伍的優秀程度。可見,地方高校要發展則必然要有一支優質的師資隊伍,而決定教師隊伍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則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目前,從全球范圍看,教師專業化已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和潮流。
一、教師專業化的發展簡史
教師職業是最古老的職業之一,它的存在幾乎與人類文明同時,可謂源遠流長。然而,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教師職業只是一種經驗化的職業,它所從事的教學更多是一種經驗的傳承,而非專門化的教學實踐活動。從經驗化到專門化的過程,教師職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日益凸顯出來,并逐漸得到了認可。到了20世紀中葉,教師職業的專業化開始迅速發展,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明確強調:“教育工作應被視為專門職業[1]。這是第一次經由官方給予各國教師以專業的確認和鼓勵。之后世界各國先后出現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的理論研究、政策文件和法規。
1971年,日本就在中央教育審議會通過的《關于今后學校教育的綜合擴充與調整的基本措施》中明確指出,“教師職業本來就需要極高的專業性”;1986年,以美國卡耐基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和霍姆斯的《明天的教師》兩個報告的相繼發表為標志,提出以教師的專業發展作為教師教育改革的目標,中心思想在于確立教師的“專業性”;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再次強調教師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明確指出“專業化——作為一種改革教師地位和工作的策略”[2]。在我國,1994年頒布的《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1995年國務院頒布《教師資格條例》,明確了從事教師職業所需的專業條件;2000年教育部頒布《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教師資格制度在全國開始全面實施;2000年,我國出版的第一部對職業進行科學分類的權威性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首次將我國職業歸并為八大類,教師屬于“專業技術人員”一類。
二、地方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本要求
(一)具有科學的教育理念
何謂“理念”?人們至今都在不斷地探索其真正的內涵,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理念作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每個理念只是我們心中的一個思想”[3]。《語言大典》將“理念”解釋為“宇宙的心理本質或精神本質[4]。廈門大學韓延明博士則在其博士論文這樣描述:“理念”是人們經過長期的理性思考及實踐所形成的思想觀念的抽象概括。從這幾種對理念的解釋中,可以這樣來厘定教育理念,即教育實踐者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的理性認識和精神追求,其將直接引導教育實踐者如何從事教學實踐活動。由此可見,教師是否具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自身發展和學生的成長成才。縱觀當前的教育理念,對地方高校教師而言,應整理綜合已有的教育研究成果,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的創造性、主體性、開放性、多樣性、系統性等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二)擁有精、廣、優的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經過專門學習培訓后所擁有的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結合方式。知識結構,就是指既要有知識的精,又要有知識的廣,還要有事業發展所需知識的優。地方高校教師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軍的一支骨干,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將肩負著培養專門人才,搞好科學研究、傳承文化知識和開展社會服務等職責。地方高校教師這些職責的實現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擁有精、廣、優的知識結構。只有教師們擁有了最合理、最優化的知識體系,才能培養出最優秀的學生,才能為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繁榮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具備較強科學研究能力
科學研究是高校基本職能之一,其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將助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為地方高校教師,要培養高水平、高質量的專門人才,不能只是單純地講授知識,而是需要其具備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夠完成各項科研任務,具體來講就是必須能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找到可研究的點,也就是研究方向,并通過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將學科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學中。同時在研究方向明確的情況下,還能很好地完成課題,并能對社會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做到這點的教師,才是一名合格的地方高校教師。
(四)具有傳承文化和知識的教學能力
地方高校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不只是簡單地備課、能上課、能順利地批改作業,能輔導學生等基本能力,同時還要求教師能自如地傳播知識,課堂氣氛活躍;在上課過程中,能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教學目的明確;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能夠做到深入淺出、講授法和啟發式教學相得益彰,啟發學生思維,既要使學生能夠掌握知識,又要注重學生能有獲取知識的本領;在教學手段運用方面,能緊扣當今科技發展脈搏,積極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三、地方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途徑
地方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不僅關系到地方高校教師自身的成長,也關系到地方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
(一)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師專業化發展規劃
教師專業化發展規劃是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的設想和規劃,其對教師的發展和成長具有指導作用。它能挖掘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動力,維持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健康持久的發展[5]。制定和實施教師專業化發展規劃,能夠促進教師的自主性發展和反思性發展,可以促使他們認真剖析自己,時刻充滿緊迫感。在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設計中,地方高校應根據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的要求,根據不同階段教師發展任務和內容,制定不同專業發展規劃。盡可能地幫助教師明確自身的職業定位,幫忙他們合理定位,制定發展規劃。同時,還應采取多樣化途徑和培訓手段幫助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規劃,只有在教師專業化發展規劃實現的基礎上,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和發展,地方高校的師資力量才可能不斷加強。
(二)建立保障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工作機制
一是提高質量,明確地方高校教師引進的準入機制,地方高校在引進教師的時候,要根據高校的發展規劃明確引進人才的相關條件和要求,不僅要關注教師的學歷學位的水平,而且還需要全面考察,了解他們的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基礎,以及他們的社會經歷、生活經驗和個人品質,嚴格把握入門質量;二是營造氛圍,強化地方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激勵機制,遵循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優化激勵競爭機制,充分發揮教師聘任制度優勝劣汰的作用,按照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的原則,促進教師合理流動,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切實貫徹“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分配原則,提升薪酬制度的激勵效果;三是規范章程,落實地方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考評機制,強化教師考核制度,使教師考核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將“師德”和“實績”作為教師考核的重點,考核結果作為教師聘任、晉升、獎懲的依據。
(三)樹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自主發展意識
推進教師專業化,其核心是推進教師個體的專業化,沒有每個教師個體的專業化,就不會有教師群體的職業專業化,所以要推進地方高校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就必須要求我們要從教師個體出發。按照事物發展規律來分析,只有當事物的內外共同因素同向時,就會加速事物的發展,當前,若在教師專業化發展擁有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和保障有力的工作機制的外部前提下,要推進地方高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則需要地方高校教師個體擁有強烈的教師專業化發展自主意識,只有具備這種意識,他們才會不斷自覺地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才會把教育當作一種事業來做,才會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才能盡心盡職地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萬勇,譯.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J].外國教育資料,1984(4).
[2]檀傳寶.論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的觀念轉移[J].教育研究,2005(1).
[3]顏一.流變、理念與實體——希臘本體論的三個方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93-94.
[4]王同億,編.語言大典(上冊)[M].海口:三環出版社,1990:2123.
[5]厲.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D].湖北:長江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