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俊等
摘 要:明確生態位含義的基礎上,闡明生態位理論對于石油高校特色發展的重要意義。從生態位視角分析石油高校特色化辦學存在的具體問題,并從生態位視角提出石油高校特色化辦學的相關路徑,以期從生態位視角為石油高校辦出特色與水平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生態位;石油高校;辦學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217-02
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的石油高校,不僅能為石油、石化企業輸送大量的高級專門人才,而且還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石油高校學習,學成后回到石油石化企業為社會服務。辦一個有特色、高水平的石油院校,可以為石油、石化企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及智力保障,進而有效促進石油、石化企業產出水平的提高,提高原油與天然氣的利用率,促進石油、石化產業的持續發展。石油高校必須要保證辦學質量,要辦出自己的特色。一個石油高校要將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須找到自己在這個領域的正確位置,獲得自己的競爭優勢。本文試圖結合生態位理論,從態和勢兩個角度明確石油高校的定位,從而為如何建設有特色的石油高校提供一定的指導。
一、石油高校特色發展的生態位思考
1.生態位理論
第一個使用niche(生態位)一詞并給予它定義的人是英國的生物學家J.Grinnell(1917),他將生態位定義為生物在群落中所處的位置和所發揮的功能作用。他認為,生態位實質上是一個行為單位[1]。動物生態學家CharlesElton(1927)給生態位下的定義是指物種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他定義的生態位被稱為功能生態位。Hutchinson(1957)引入數學中點集理論,把生態位看作是一個生物單位生存條件的總集合體,從物種、空間、資源利用等多方面考慮,對生態位概念予以數學抽象,提出生態位的多維超體積模式的定義。
生態位理論作為生態學的基礎之一,被廣泛應用到經濟、生物、政治、工業、農業、林業、漁業、教育等活動中。石油高校作為社會生態系統復雜的一部分,生態位理論也同樣適用。運用生態位這一分析工具,可以將石油高校生態位定義為:在特定范圍內,一所石油高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學校內外部資源條件,以及與其他石油高校、與其他教育機構、與其他社會機構之間所形成的功能關系。高校生態位是指某個高校在特定時期中,能動地與周圍環境及其他高校在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相對地位。高校所占有的資源和環境梯度越多,高校的競爭能力越強[2]。石油高校要想獲得競爭優勢,就必須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態位。
2.生態位理論對于石油高校特色發展的重要意義
我國高校發展的實踐表明:辦學特色越是鮮明的高校,在市場競爭中越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別是石油高校更要明確自身的地位與優勢,形成辦學特色。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擁有一定的自主權,為高校辦學特色化提供了可能[3]。
從生態位角度看,石油高校特色的形成需要有科學的定位,明確辦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應用型大學、高等專科學校的目的。然而,我國石油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定位不準確,特色不夠鮮明,普遍存在生態位高度重疊現象。
石油高校的生態位由教育資源分布、行業競爭、人口和勞動力狀況、學校自身實力對學校內部生態系統作用等共同決定。生態位理論可以從石油高校賴以生存的資源角度出發進行分析,有助于石油高校從宏觀上正確認識教育生態系統的格局,從微觀上研究自身的特色,有利于石油高校進行科學的定位,構建符合時代特色的石油高校教育生態位,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4]。
二、生態位理論視角下石油高校特色化辦學存在的問題
1.生態位重疊
生態位重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生態位相似的物種生活于同一空間時分享或競爭共同資源的現象。目前,中國高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生態位重疊問題,其辦學方式、辦學途徑、辦學模式、教育方式、教學內容等方面都存在著相似,甚至是大同小異,很少有自己的特色。石油高校也不例外,它們共享石油資源,共同教育與石油行業相關的人才。雖然現在我國只有幾所專門培養石油人才的高校,但是無論在學科設置還是在培養方式方面都存在著雷同,從招生到學生培養最后學生就業都使用相同的渠道,很難有自己的特色,更難獲得自己的競爭優勢。
2.生態位寬度小
高校生態位寬度即高校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資源的總和,包括高校占有的教育資源、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等[5]。石油高校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學科的設置都和石油行業相關,學科門類相對單一,而相應的具體實踐也要在石油、石化企業中進行,相關的實驗等也都要和石油、石化企業進行合作,大部分學生也都選擇畢業到石油、石化企業中就業,而與這些相關的教育資源畢竟有限,競爭也相當激烈,而且從事石油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才也要求有一定的石油、石化方面的知識基礎,相對來說這些人才是很稀缺的,這就使得石油高校生態位寬度相對小一些。
3.生態位迷失
石油高校的辦學定位決定了石油高校的教學走向、教學思路、教學目標和教學措施,正確地辦學定位有利于石油高校確定方向,確保石油高校基本活動的有序進行。但是現在一些石油高校比較“激進”,開設各類教育科目,逐漸走向教學大眾化,不只重視石油相關專業的教育,同時還兼顧專科層次、成人教育、專升本教育、自考等,擠占其他院校的辦學空間;現在的石油高校還存在追求綜合化,模仿高水平院校,進而失去石油高校本身的特色,而在一些學科上又競爭不過其他高校,失去原有生存空間;還有存在“千校一面”的現象,各石油高校特色不明顯,生存空間在不斷縮減;最后就是一些石油高校盲目擴招,辦學規模急劇擴大,甚至超越自身條件的限制,超越當地經濟條件的限制,出現很多的管理問題,造成生態環境的不平衡與生態位的迷失。
三、生態位視角下石油高校特色化辦學的途徑
生態位視角下石油高校特色化辦學路徑一般為分布—互動—競爭—演化的過程。一所石油高校在成立之初,就在它所處的生態系統中獲得一定生態地位;隨著高校的發展逐漸產生現實影響力或支配力,獲得生態位態勢能力;在高校取得其自身發展所需資源基礎后,其生態位寬度就建立起來;在石油高校與其他院校競爭時,勢必會模仿其他院校成功的一些經營理念或轉變其原有經營模式,造成生態位重疊現象;經過長時期學習和發展,石油高校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為減少對資源的競爭,就必然會在生態位選擇上出現一些差別的現象,進而形成生態位分離。這每一個發展階段都離不開生態位的構建,各階段生態位構建的方式和選擇可能會存在差異,但總的來說都是建設石油高校生態位。
1.找準生態位,圍繞特色優勢實現協同效應
當前,我國不少高校不能準確對自身進行定位。中國高等教育外部資源是一定的,石油高校必須依據外部資源空間尋求自身的生態位,找準自己的生態位對石油高校特色化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構建符合時代特色的高等教育生態位,才能清楚自身在整個生態環境中的位置,找到自己與其他相關部門機構的聯系,認清自身地位,并能夠快速找到自己的有利優勢,利用優勢發展,獲得競爭地位。每個石油高校都必須對自己所處的生態環境做出全方位的分析,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并根據自己生態位的特點和優勢制定相應的長期發展戰略。
特色化辦學需要科學的辦學理念,是實踐與理論關系。石油高校的辦學理念應該明確,即為石油石化企業與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這也是一些高校所缺乏的。在此基礎上追求協同效應,協同學校的發展規劃,將近期與遠期目標相結合,避免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在統一管理中要針對各方面利益開展統一協調;對于各方責任、權利、人員、資源與成果等實現共享與持續發展,通過多方協同辦出有自身特色的石油高校,以適應時代發展需要[6]。
2.走產學研合作的道路
石油高校必須正視地方經濟對自身發展的影響,正視地方經濟對石油高校生態位建設的作用,充分利用地方經濟的資源優勢,發展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積極走產學研多方向發展的道路。第一,通過與石油石化企業簽訂協議,聘請一批有實踐經驗的專家擔任學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促進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第二,通過選派教師到石油石化企業兼職或講課,以積累實踐經驗并為企業服務,提高石油高校教師的技術能力和授課水平,形成高校與企業之間人力資源的共享;第三,石油高校通過各類教育和培訓為石油石化企業輸送合適的人才,共建石油高校人才培養基地、實習與實訓基地,在合作與服務中獲得收益;第四,石油高校通過參與科技攻關與技術合作項目,幫助石油石化企業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實現高校為社會服務的功能。
3.擴展生態位進行錯位發展并注重差異競爭
每一所石油高校都應滿足于現在所具有的生態位優勢,需要在高校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擴展生態位,尋找潛在的生態位,獲得更多的生態優勢,提高自身在所處生態環境中的位置,獲得更多的環境資源和發展優勢,而且還要進行錯位發展。錯位發展就是錯開惡性競爭的生態位,減少與其他學校發生生態位重疊的概率,凸現自身特色與優勢。第一,準確定位,石油高校發現別人還未注意到的發展方向,進而追求特色建設,充分利用生態優勢;第二,發展特色學科,重點發展與石油石化相關的特色學科專業,不能搞平衡;第三,強化教師的培訓,通過請進來、做出去的辦法以實現雙師型轉變;第四,優化培養方案,在教學培養方案中有針對性地構建教學模塊,把社會需求與學校的實際相結合,使培養的學生在某一方面或幾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
參考文獻:
[1]尚玉昌.普通生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84-288.
[2]趙光宇.生態位理論下我國地方高校辦學特色化研究[J].商品與質量,2012(5):315.
[3]羅玲.基于生態位視角的地方高校辦學特色建設[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31(3):21-22.
[4]張陽,鄭勇.生態位理論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大學教育,2013(17):32-33.
[5]汪建華,尹湘鵬.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態位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2,22(4):14-116.
[6]湯曉玲.高校協同創新中的問題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