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秀
【摘 ? ?要】本文屬于“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研究”立項課題。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方法。他認為最好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發現和回答自己的疑問。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指導下,我嘗試運用問題教學法,轉變教學觀念,達到課改理念的目標。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了實施問題教學法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新課程 ?理念 ?問題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44
一、更新觀念,引導學生“能問”
(一)轉變教育思想,營造和諧氛圍
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師道尊嚴”,這種定位確立了教師的正確性和支配性,強化了學生的接受性和服從性。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下,學生的心靈受到壓制,不能迸發出思維火花,更遏止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害怕的壓力會禁錮孩子的能力活動,阻礙孩子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會導致孩子產生模糊的主張和阻礙選擇答案的途徑。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育思想,致力于構建一個民主、寬松、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充分尊重學生的意志和行為,更多地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探索、熱烈討論、各抒己見。如對拿破侖戰爭的評價,教材觀點是“功過參半”。有的學生提出,認為拿破侖過大于功,因為他四處征戰,消耗大量國力,以至于把資本主義的法國葬送在封建復辟勢力的鐵蹄之下,這個過失是其功績所無法彌補的,這個結論有其合理的一面。這樣在質疑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不斷創新,充分發揮了其主體性。這為學生提供了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
(二)明確學習目標,樹立問題意識
首先,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是一個有創新的人。”;“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一個好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應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久之,使學生認識到產生“問題”對自身思維發展與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從而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責任感。
其次,引導學生學習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如:孫中山不懂就要問,最后成了偉大的革命家;愛迪生好問為什么,最后成了偉大的發明家;牛頓發憤學習,養成刻苦鉆研的習慣,由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一自然現象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成了偉大的科學家。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有辛勤的汗水,正如科學家愛迪生所說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懂得:“思維從問題開始,創造力從問題開始,問題也是深入學習的啟點。”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在平時的學習中一定要積極參與、善于思考,養成勤學好問、刻苦鉆研的習慣,才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有作為的人,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二、設疑激趣,誘發學生“樂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歷史教材內容,設計新穎,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為了引發學生專注于知識探求和問題求索的欲望和行為,將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問題探究,可充分利用現代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如講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教訓時,讓學生看電影《辛亥風云》、《阿Q正傳》、《藥》等片段,學生看了之后,情緒高昂,有的學生產生疑問,辛亥革命對當時中國有哪些影響?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時,通過課件展示它壯觀的場面、磅礴的氣勢。學生不禁要問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為什么會失敗?又如講“五四運動”時,重現學生在天安門前游行示威的場面:高呼:“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此時學生的思維在激蕩沖撞、靈感迸發猶如開閘的流水汩汩滔滔,激濺出奇異迷人的浪花。
(二)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當一個年幼的人不是作為冷漠的旁觀者,而是作為勞動者,發現了許許多多個‘為什么,并且通過思考,觀察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時,在他身上就會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樣,產生獨立的思考。”要促使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到思維活動中,不斷獲得新知識,迸發創新欲望,在教學中教師要巧設疑問,以懸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講“國民革命運動”時,向學生提出“中共與國民黨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政黨,為什么能合作?”這些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懸念,進而產生疑問:“如果沒有蔣介石背叛革命,國共能否長期合作?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
三、教導學生“會問”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只有掌握了質疑的基本方法,才能使學生能力有效提高。我在教學中努力做到“授之以漁”,寓方法于課堂教學中。有一個公式:勤學+多思+方法得當=成功。歷史課堂教學中需要學生參與學習和探究的歷史問題是很多的,如果學生課前準備不充分且課堂上組織不好、方法不當,其課堂教學的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方法的指導,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在教學中注意這方面的探索,歸納出一些具體方法:首先是指導學生如何預習這堂課的內容,明確這堂課學習和討論的主題,應用的觀點,須搜索查閱的相關參考資料以及互聯網上的有關信息等,使學生積累一定的知識,做到先學后做、先學后研。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帶著問題進課堂,而非一味的依賴教師,主動充當知識接受的機器。二是指導學生選擇學習和探討的方向。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提及的歷史問題紛繁復雜,一堂課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因此,應著重指導學生以本課堂的主要內容、主要問題展開學習和討論,要掌握通過歷史事件的現象挖掘出其深刻的內涵,要進行知識的遷移,要有自己的觀點和依據,以達到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就自己的知識獲取程度展開積極的探討,從而豐富、完善自己和他人的問題。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長此以往,學生就有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有什么樣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由于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生成的過程,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如何設計問題,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對于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如何處理,都是我們教師需要努力研究、探索的。讓我們師生以“問題”為紐帶,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理念與現代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問題和創新能力,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