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娟
“串聯”是物理電學方面的一個名詞,是指一種連接電路元件的基本方式,將電路元件逐個順次首尾相連接,組成的電路叫串聯電路。串聯電路元件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牽制、相互影響。蘇教版語文教材,在編排方法上,每冊教材的字、詞、句、段、篇的編排都是循序漸進,內容上是息息相關的。而每冊教材的每個單元也是各成一個主題,每個單元的每篇課文也互相關聯,這就像順次連接的串聯電路一樣,一個個電路元件逐個順次相連接,語文知識的難度和深度螺旋上升,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冊與冊、單元與單元、課與課之間的聯系,閱讀和寫作的聯系,甚至課內、課外的聯系,以求在教學中互相促進,取得最佳教學效果,這就是“串聯式”語文教學。
一、教材內容的串聯
1.相近串聯
“相近串聯”是指找準教材內容的契合點,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對比,發現教材內容之間的共同點,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從而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第十一冊23課《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而這一單元的主題為“讀書有方”,另外兩篇課文是《古詩兩首》和《大自然的文字》,還有一篇獨立閱讀課文《養成讀報的好習慣》,這幾篇課文以及單元練習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讀書的方法,所以在學完23課以后,有必要把這單元的課文串聯起來,進行梳理和總結。因此,學完《學與問》以后,我讓學生聯系這一單元的課文談談自己學習《學與問》的感受和收獲:
生:《古詩兩首》告訴我們讀書要結合實踐,陸游告訴我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生:朱熹的《觀書有感》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告訴我們讀書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才能使頭腦開闊。
生:要經常到大自然中走走,學習課文中學不到的知識,這是學習《大自然的文字》的收獲。
生:《養成讀報的好習慣》告訴我們要勤讀報,會讀報,就會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找到無窮的樂趣,開闊視野,陶冶性情。
生:練習7的“語文與生活”告訴了我們什么是“煮書”和“煮書”有什么好處。
生:練習7的《古今賢文》也告訴我們要勤學好問、讀書與實踐相結合。
看來學生已經把一單元的知識都串聯起來了,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形成了“讀書有方”的系列知識。
2.對比串聯
教材之間的串聯不只是相近串聯,有時候還可以進行對比串聯。如第十冊23課《古詩兩首》中的兩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有很多共同點,都是寫西湖景色的,那么兩首古詩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的是動態的景物,黑云、白雨、卷地風來、水如天,景物變化非常快,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主要描寫的是靜態的景物。
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詩中所描寫的景物有很多種:云、雨、風、水、山、船、樓;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所描寫的景物只有兩種:西湖和荷花。
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作者蘇軾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方法,如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跳珠”,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楊萬里采用直接白描的方法,方法不同,但是都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生:《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先議論“畢竟西湖六月中,風景不與四時同”,然后寫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從第一句就開始寫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的作者蘇軾寫作這首詩還有一個獨特的背景,當時王安石和蘇軾在政治上是敵人,王安石推行新政,蘇軾認為王安石的新政不會成功,以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來諷刺王安石的改革就像這望湖樓的風雨一樣來得快也去得快 。
通過對比串聯,學生的學習不只停留在理解和背誦的淺層次上了,他們不僅知道古詩寫了什么內容,還知道是怎么寫的,以及為什么這么寫。
二、閱讀和寫作的串聯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閱讀為寫作服務的同時,寫作也可以促進閱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把閱讀和寫作有機“串聯”起來。而串聯的具體形式就是“練筆”,包括“課前練筆”“課堂練筆”和“課后練筆”等。
1.課前練筆
《番茄太陽》一文選取日常生活中的感人細節,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講述一個盲童明明感人的故事,整篇文章沒有完整、清晰的故事情節,沒有所謂重點段落。如何讓學生透過文字捕捉到作者敏感豐富的心情變化,成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作為正常的兒童,是無法體驗到一個盲童的困難的,為更好地把握人物的特點,在課前安排學生體驗盲童做一件事,并寫一篇日記,寫下自己的感受。
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語言渲染和音樂襯托,使學生進入情境,在感動中再讀明明的笑,感悟明明樂觀、堅強的特點:
師:明明那天使般的笑臉,銀鈴樣的笑聲,都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感覺,如果是你們發出這么動人的笑,一點也不奇怪,可是明明和我們一樣嗎?
生:不一樣,她是盲童。
師:昨天,老師布置你們體驗盲童做一件事,你們有什么感受?誰來說一說?
生:昨天媽媽帶我上街,我學著盲人過馬路,耳邊聽到汽車的聲音,心里緊張死了,差一點被汽車撞到。我想明明的生活多么艱難啊!
生:昨天寫作業時,我把眼睛蒙上,模仿盲人寫字,寫完一看,根本不像字,我感受到明明的難處,心里很難過。
生:我蒙上眼睛坐在椅子上,堅持了半小時,覺得周圍黑漆漆的,心里非常恐懼。站起來想倒茶喝,又碰倒了椅子,作為盲人真不容易啊!
2.課堂練筆
《理想的風箏》是蘇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課文,是根據著名作家蘇叔陽的《我愛老師》改編的。課文以細膩的筆觸敘述了腿有殘疾的劉老師笑談腿疾、寫板書、放風箏幾件事,表現了劉老師的樂觀堅強、熱愛生活、自信開朗,抒發了對劉老師的思念之情。這篇課文在寫法上又有很多獨特的寫作方法,如開頭的以景襯托,選取典型事例寫人,夾敘夾議,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的寫法,非常值得六年級孩子學習和借鑒。
師:這三件事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點?都是先寫什么?后寫什么?
生:先寫劉老師的動作、語言、神態,后寫同學們是怎么想的。
師:這種邊敘事邊議論的寫法叫“夾敘夾議” (板書)。
師:六年來,也許他曾經彎下腰來,幫你系上鞋帶,在你跌倒的時候,輕輕把你扶起,在你犯錯誤的時候,耐心教育你……請你拿起筆來,寫一寫這位老師。運用夾敘夾議的寫法,只寫一個片段。
這節課老師可以說是“指向寫作”的閱讀課。她在指導學生品讀課文、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提煉出寫作方法:一是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寫人,一是夾敘夾議的寫法,并運用這種寫法進行寫片段的遷移訓練。
3.課后練筆
在學習第十冊第七課《金蟬脫殼》時,我發現課文中描寫金蟬脫殼的過程很是奇特動人,其過程寫得非常細致、生動。我設置了課后寫話作業:學習 “金蟬脫殼” 的寫法,請你認真觀察一種小動物,抓住它的特點,把它寫下來。通過學生的仿寫學習,明白觀察對寫好一種動物的重要作用。
閱讀和寫作的串聯應該順其自然,寫作方法的點撥和指導當然重要,但是一定不要急功近利,有時候不一定當堂就用,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淀,也許學生會在不經意間就學會了運用,這時候,閱讀和寫作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和串聯。
三、課內、課外的串聯
語文教學還要具有大語文意識,注意課內與課外的串聯,把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把語文教學延伸到課外。
如第十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八一壯歌” ,有幾篇課文都是關于長征的:《七律 長征》《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練習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清平樂·六盤山》等,從不同角度歌頌了人民子弟兵的光輝形象。學生對于紅軍長征這段歷史知之甚少,為了讓學生學好這幾篇課文,我讓學生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首先讓學生搜集長征的資料,比如長征的背景、路線、地圖等,另外讓學生搜集一些感人的長征故事,為學習課文做了充分準備。
再如,《七律長征》課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句話中“暖”和“寒”是理解的難點 。如果學生課前不了解《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故事的來龍去脈,那就肯定不能理解“暖”和“寒”的真正含義。
學完《七律長征》《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等課文以后,請學生課后觀看電影《長征》、電視劇《長征》;繼續搜集長征故事,在班里開一個長征故事會;辦一份主題為“長征”的手抄報。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把課內課外“串聯”起來的最常見的方式還有課外閱讀,閱讀與課文同類的文章,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整本書,而串聯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有教材直接推薦的,如五年級推薦閱讀的《魯濱遜漂流記》《伊索寓言》等;有教師關聯推薦的,如學完《海倫·凱勒》,推薦學生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完《諾貝爾》,推薦學生閱讀《諾貝爾傳》等。
語文是有靈性的,語文教學不能拘泥于教材,只有靈活地運用教材,串聯教材,并從教材中拓展開去,才能使語文教學充滿趣味,使語文教材發揮最大的功效,才會真正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才是“串聯式”語文教學的意義所在。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