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帥 裴宇俊 涂志 常露雯
摘 要:城市農業公園作為一種新型的景觀發展形式,相對于其他形式的城市景觀具有自己的發展特色。本文探討的是城市農業以公園為載體的發展形式下,城市農業公園的功能特征,效益。并初步探討了影響城市農業公園功能的因素。
關鍵詞:農業公園 城市農業 功能 效益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觀光農業景觀與城市公園一體化研究———以長春市伊通河南部濕地公園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cxcy220。]
城市農業公園是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城市公園,是城市農業景觀的一種新型的發展形式,它是以農業為主題的公園,是城市與農業相結合的一種高級形態。而這種高級的結合體并非是憑空出現在城市中的,它是由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環境下以及城市綠地系統的多元化必然衍生出的高級公園形態。城市農業公園本身的功能屬性決定了城市農業公園給城市帶來的效益作用,而城市的發展水平、經濟水平、發展規劃等因素決定了城市農業公園的功能。城市農業公園的發展將帶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一、城市農業公園
城市農業公園也稱為都市農業公園,是在都市農業景觀之下的一個分支,是指在城市里修建以農業為主題的城市公園,有機的將城市與農業資源相結合,按照城市公園的發展規律和構成要素,對其進行改善、配套、組裝和深度開發。在保證城市的生態功能和有利于城市污染治理的基礎上,賦予城市公園觀賞、品嘗、購買、娛樂、學習、勞動等不同的娛樂生活功能,創造出可經營的城市公園。
早在19世紀末,霍華德在《明日的田園城市》針對工業革命所造成的污染以及貧民窟等城市問題,提出把城市與鄉村進行統一處理,將城市與鄉村互相融合。1996年,杰克·斯密特的《都市農業:食品、就業和可持續城市》出版,標志著人們對城市里農業活動的肯定,并論述了農業與城市的發展關系。2005年英國布萊頓大學的卡特琳·波爾和安德烈·維翁提出連貫式生產性景觀,對于城市農業引入城市設計理論具有里程碑的意義。2009年愛荷華州立大學景觀建筑學院的瓦格納和詹森·格林姆在連貫式生產性景觀的基礎上提出食物城市主義理論。在國內,城市農業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國內生態、環境學者提出城鄉一體化,國內才有了明確的城市農業等概念。20世紀90年代,大量的農業景觀開始涌現,農業景觀進入高速發展時期。2002年俞孔堅所設計的沈陽建筑大學新校區,將稻田引入校園中,是城市農業發展的重要的節點,使人們對于農業景觀的關注達到空前的高度。
二、城市農業公園的三元效益
國內外學者均高度認可城市農業公園對于城市發展的生態、社會及經濟效益。從生態效益來看,一般的城市公園植被難栽培、高投入、低回收、不靈活的。而城市農業公園中的植被屬于農作物,農作物具有靈活性,便捷性、低投入、高回收的種植特點,重要的是這些植被成為新型的城市基質并成為城市的一部分,農業公園中的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生態服務功能,對調節城市大氣成分、凈化空氣、解決城市熱島效應、回收利用城市垃圾、改善城市土地固碳能力具有顯著作用。城市農業公園能同時為城市食物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做出巨大貢獻;從社會效益來看,城市農業公園使農業資源嵌入到城市內部,使農業資源與城市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加城市人與土地之間的聯系,對城鄉一體化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協調城鄉經濟發展,使農業格局從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同時城市農業公園能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觀賞、品嘗、購買、娛樂、學習、勞動的多功能公共場所,豐富城市居民生活姿態,滿足城市居民精神需求。并能協調城市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農業的關系;從經濟效益來看,城市農業公園具有生產功能,公園中的人工植被極大的降低了公園綠化建設的成本。生產功能亦能降低周圍居民生活成本,提供新鮮蔬果,短距離的食物供應極大減少了生態足跡,及其在運輸中消耗的成本以及對空氣的污染。同時,城市農業公園的建設周期短,投資低回收快的特點,極大的減少了投資金額。
三、城市農業公園的功能
(一)觀光休閑功能
城市農業公園具有城市公園觀光休閑的基本功能,與一般的城市公園相比,城市農業公園具有的優勢在于,除了為人們提供美景觀賞的功能外,還可讓人們參與公園的種植除草、農作物耕種、果實采摘等活動,調動周圍居民游客的積極性。在勞作中讓人們感受農業生產的樂趣,使人們的日常休閑與參與勞動體驗相結合。對于城市化進程中的新城市老人來說,農業公園對老人更具有回憶城市化之前的農田環境,及參與耕種勞動的價值。
(二)生產功能
城市農業公園具有生產農作物的主要功能,農業公園在建設時應考慮到建設的不僅是公共場所,還是一個農業生產系統,是在管理者的干預與調節下進行農作物生產的場所,或者是城市居民與公園管理者共同承擔生產費用、風險及利益的運作模式下,食用城市居民自己生產的新鮮蔬果,增加了城市的自我服務功能,也增加了居民對食物的信任度。
(三)科普教育功能
如今城市居民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工作學習上,沒有機會或時間了解接觸農業,而城市農業公園作為鑲嵌在城市基質中的綠色斑塊,可以使得城市居民更多的了解關于農業的知識,尤其是青少年,通過參與勞作,向他們科普農業生產活動以及農業耕種的知識。
(四)綠化環境功能
在城市管理中,使城市農業公園融入城市環境管理系統中,城市中的有機廢物通過處理后,在城市農業公園可以循環利用,極大地減少了廢物處理及填埋成本,而且城市農業公園可為城市的快節奏生活起到緩沖的作用。
四、影響城市農業公園功能的因素
在城市農業公園的運作方面,根據不同國家的發展水平、經濟狀況、氣候條件等的差異,各國對農業景觀都有不同的發展趨勢,對于城市農業公園的功能需求也是不同的。
(一)城市經濟發展水平
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城市農業公園功能定位的基礎,而發展城市農業公園的經濟水平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貧窮城市,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為解決城市人口溫飽問題,建設城市農業公園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是一良策,這是針對為解決城市人口的物質追求而提出的,所以這類城市農業公園應該以農業生產為主,景觀為輔來發展;另一種是發達城市,通常對于發達城市來說,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都比較高,人們逐步滿足城市所提供的物質需求,而開始追求城市所能提供的文化精神需求,對于經濟發達的城市,城市農業公園是依據城市居民生活追求而提出的,這類的城市農業公園應是以景觀為主,農業生產為輔發展。
(二)城市發展政策
城市發展政策決定了城市農業公園發展與否,并決定了城市農業公園的發展方向。比如說東京,東京發展城市農業取決于日本人多地少的現狀,日本政府為保護農業用地而實施了有效的土地稅制制度,為城市保留許多片狀分布的田地,而這些田地主要生產的蔬菜、水果、花卉成為勞動者經濟來源之一,以此促進了城市的經濟發展。而馬來西亞為解決糧食安全、環境破壞、土地荒廢等問題,鼓勵并扶持發展城市觀光農業,加大城市農業示范區財政支持,并推動了鼓勵節日旅游,開發城市旅游業,這確定了城市農業公園的休閑旅游功能作為發展方向。
(三)農業科技發展水平
農業科技發展水平是發展城市農業公園的保障,高科技農業技術改變了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它以先進的技術、人才、設備為保障,發展高科技農業和農業高產值為目的。例如新加坡,新加坡的自然資源貧乏,食物、水等生活必需品都需要進口。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政府為降低城市農產品的進口量,實現城市的自給自足的發展方式,提出了以城市公共綠地來發展農業,并大力發展農業高科技,來生產高產量、高品質的城市農業產品。這種以農業科技為發展保障的城市農業公園,不僅為城市提供高產量的農作物,增強城市自給能力,而且高科技農業可作為教育示范區,對市民普及農業生產過程以及科技對農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埃比尼澤·霍華德[著].明日的田園城市[M].金經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 周年興,俞孔堅.農田與城市的自然融合[J].規劃師,2003(03):83-85
[3] 趙珂.城鄉空間規劃的生態耦合理論與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7
[4] 趙繼龍,張玉坤.西方城市農業與城市空間的整合實驗[J].新建筑,2012(04):27-31
[5] 劉長安.趙繼龍.基于都市農業的低碳城市發展策略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3(07):140-144
[6] 杭州市都市農業課題組.各國都市農業發展狀況一瞥[J].杭州科技,2002(02):39-41
[7] 宋濤,蔡建明,劉軍萍,楊振山,溫婷.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發展的經驗借鑒[J].世界地理研究,2013(02):88-96
[8] 郭列俠,包志毅.休閑觀光農業與城市發展關系探討[J].農場經濟管理,2007(03):59-61
[9] 劉長安,趙繼龍.基于都市農業的低碳城市發展策略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3(07):140-144.
[10] 景普秋,張復明.城鄉一體化研究的進展與動態[J].城市規劃,2003(06):30-35
[11] 郭煥成,劉軍萍,王云才.觀光農業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00(02):119-124
[12] 趙繼龍,陳有川,牟武昌.城市農業研究回顧與展望[J].城市發展研究,2011(10):57-63
作者簡介:劉帥帥,長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本科生。
裴宇俊,長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本科生。
涂志,長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本科生。
常露雯,長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本科生。
指導老師:朱華,長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