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設計的生命在于創新。目前國內藝術設計教育還存在設計專業人才的專業水平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的一些問題。當代藝術設計教育應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師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手段,進行較全面地的改革,為我國設計與創意產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關鍵詞:藝術設計 創意產業 創新能力 教學改革
近年來,我國的創意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先后在全國各地紛紛創建創意產業基地,一時間,具有創新能力的藝術設計人才變的炙手可熱。全國各大高校也紛紛擴大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招生規模,為市場輸送大量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盡管目前創意產業的設計人才供給與需求都呈現爆炸式增長,但我們培養的設計專業人才的專業水平卻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創新能力遠遠達不到當前創意產業市場的要求。出現這種狀況,可以肯定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出現了問題。作為一名從事藝術設計教育多年的一線教師,針對當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見解。
一、當代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困境
(一)教學模式陳舊,不能與時俱進
我國藝術設計教育起步較晚,由傳統的工藝美術教育發展而來。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藝術設計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但是鑒于當時滯后的教育理念,中國設計藝術教育一直游走在工藝美術或商業美術的道路上,直到九十年代末期,教育部確立藝術設計專業后,設計藝術教育才算是走上了正軌。然而舊的教學理念并沒有完全革除,許多學校的課程設置沒能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有些專業課程甚至幾十年不變。這種滯后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人才與市場的需求嚴重脫節,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也嚴重不足。
(二)教學硬件投入不足,師資水平參差不齊
從1999年高校擴招開始,設計藝術教育出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據統計,我國2000多所高校中,約有80%的高校開設了藝術設計類專業,每年的招生規模達到幾十萬之巨,這種快速的發展必然會帶來種種問題。其一是因為高校擴招,學校的硬件設配準備不足,教室、實驗室等建設不能及時跟進。其二是師資儲備嚴重不足,擴招前,很多高校大多沒有藝術類專業,有的藝術類招生規模也很小,而且大多是繪畫藝術類專業。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全面開花,教師資源變的奇缺。當時,很多學校采取的是轉型和引進兩條思路,一方面將一些繪畫藝術基礎課教師通過進修、培訓,轉型成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師,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從社會或其他高校引進相關的專業人才。時至今日,很多高校藝術設計類的專業教師隊伍仍然良莠不均,嚴重影響了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整體教學水平。
(三)管理主義嚴重,片面的強調教學標準化考核,制約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們清醒的認識到,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受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依然還很嚴重。從辦學層次到專業設置、培養計劃、教學大綱等都是由教育部在操控。教育部主導的五年一次的專業評估,本意是通過評估提高各高校的專業建設水平,然而由于僵化的管理體制,這種評估理念已經完全變味。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區域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在高等教育管理上,用這種全國統一的標準模式來管理,其結果值得反思。以藝術設計類專業為例,為了能通過評估,學校在努力向評估的各項標準靠齊,無法達到的只能是造假。各專業的大綱、教案、甚至授課方式都在按統一標準執行,對教師基本教學管得太多,導致所有的教師都一個模式毫無特色。這種僵化的管理模式導致全國的高校最終都變成一樣的,沒有特色,所有的專業都變成一個專業,缺乏差異,最后培養的學生就象流水線生產的產品,看似標準,但缺乏個性。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必定缺乏創新能力。教育管理部門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2500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因材施教”的道理,意思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要用一個標準去評價所有的學生,或許你會發現每個學生都他自己獨特的長處;學校不要用一個模式去管理各個專業,專業建設才會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教育管理部門不要用全國統一的標準去考核各個高校,每個高校才會揚長避短,找到符合自己辦學特色的準確定位。總之,教育行政們部門的管理與考核是必要的,但是管的過多管得太死,片面的強調教學標準化考核,就會犯管理主義的錯誤,勢必會制約高校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創新能力培養的具體手段
(一)明確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師”為人才培養目標
翻看我們各高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培養計劃,你會發現,培養目標大多是培養具備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理論研究等能力,能從事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看似全面和高、大、上的目標,其實存在諸多問題。諸如,目標太多就等于沒有目標,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就會失去重點。根據目前藝術設計類學生的就業方向,應當明確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師”為人才培養目標,至于理論研究能力,我想在本科階段,這種培養目標多少有點理想化了。本科階段剔除掉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以后的專業課時數已剩不多,這點時間能掌握一些專業設計技能都顯不夠,還談什么理論研究,至少到研究生教育階段,才有可能搞些理論研究。當今中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市場對“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師”的需求很大,我們理當以市場的需求為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人才培養宗旨
創新能力實質就是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一般被視為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能力結構。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意志等,其中創新思維處于最重要的位置,它是創新能力的重要特性。著名物理學家勞厄談教育時說: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將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時所剩下來的東西。勞厄的談話絕不是否定知識,而是強調只有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才能成為真正有用的東西。大量的事實表明,古往今來許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奮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識最淵博的人,而是一些思維敏捷、最具有創新意識的人,他們懂得如何去正確思考,他們最善于利用頭腦的力量。
當代大學生尤其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具備創新的潛能,但是這種潛能往往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約而得不到很好的發展。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應當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設計課程中,學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能夠天馬行空的想創意點子,但是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完善、知識面不夠寬等局限性,往往很多創意是不著邊際、荒誕的。如果教師不能正確的認識和引導學生的這種創新意識,而是一味的否定和打擊,將嚴重的挫傷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大學生有創新的興趣與熱情,有創新的靈感,有敏捷的創意思維,如果采取適當的教育和教學方法,合理的加以引導和激勵,他們創新能力將會大幅度的提高。
(三)通過創新和改革教學方法來培養創新能力
教學改革是近年來高校提的最多的詞。然而教學怎么改革?怎么創新?大多還停在說的階段,鮮有實質性的突破。目前國內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學模式,基本上還是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然后是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往往是教師演主角,學生演配角,而且雙方缺乏必要的溝通,這不符合當代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的特點。“教”與“學”是緊密相連的兩個部分,“教”的目的是為了“學”,教師“教”的再好,如果沒能促使學生提高“學”的積極性,提升“學”的效果,那么改革的價值何在?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很多高校通過教學比武等多種手段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多種考核,遺憾的是,這些考核重點大多集中在“教”的形式上,忽略了對學生“學”的實際效果的考核。所以教學改革的方向應該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學好知識技能來設計和改革教學方法。離開了“學”,單獨的變著花樣的創新改革教學方法都是毫無意義的。
(四)通過設計項目實踐來培養創新能力
實踐是創新的沃土,只有在實踐中人類才有了無數的發現、發明和創新。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課程大多是應用性很強的,很多課程名稱本身就是一個設計項目類型。不能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就是把教材分析的再透徹,理論知識講的再精彩,對學生的幫助可能都不大。因此,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把握專業特色,要把課堂理論教學當基礎,重點放在項目實戰能力教學上,積極與市場需求接軌,培養學生的項目實戰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基礎水平和特色,引導學生完成設計項目,積極的鼓勵學生創新設計。并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對接市場,嘗試讓學生與客戶進行溝通,完善設計作品直到交付使用。任何創新的思想,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形成創新的成果,因此重視實踐是創新的基本要求。越是讓學生參與設計項目實踐,就越能積累學生的創新經驗,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三、結語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這種變革深刻的影響到了整個教育領域,特別是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領域,盡管目前藝術設計教育領域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從教育主管部門到基層教師都已經意識到了變革的迫切性。當代藝術設計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引進先進的教學體系,培養符合時代需求、市場需求的有創新能力的藝術設計人才,為中國設計與創意產業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國際競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潘魯生.關于藝術設計教育的思考[J].裝飾,2003(04)
[2] 邱紅革.高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初探[J].大眾文藝,2011(11)
[3] 金真一.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作者簡介:文喜華,邵陽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